天天看點

我同僚加班寫稿時,智能手表說他在做夢!

作者:上觀新聞

本文轉載自公衆号“環球科學”

我同僚加班寫稿時,智能手表說他在做夢!

圖檔來源:pixabay

爵士樂手會告訴你,創作效率很高時,腦子好像脫離了主觀意識的控制。

撰文 | 冬鸢

審校 | clefable

某日,編輯部某同僚談起了他的一次加班轶事。

那是一個deadline将至的夜晚,加班趕稿的他進入了一種異常專注的工作狀态:他文思泉湧、醉心于寫稿,以至于忘卻了時間與自我——那晚,他感覺自己仿佛在完成一篇曠世神作。

趕完稿後,他開始好奇在那種奇妙的工作狀态下,自己的身體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态,于是他看向了手上智能手表的健康監測資料。這類智能手表會實時監測佩戴者心率的變化、身體動作等資料,并以此判斷佩戴者的健康狀況、壓力水準和睡眠品質等。

我同僚加班寫稿時,智能手表說他在做夢!

可監測健康水準的智能手表(圖檔來源:pixabay)

但他發現,在加班寫稿的這段時間,智能手表的監測記錄顯示他正在睡覺,而且還在做夢!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是以到底是什麼樣神奇的工作狀态,讓智能手表誤認為加班的他是在做夢呢?

奇妙的狀态

其實,相信許多朋友都有過類似的體驗,自己在工作、學習、遊戲或創作時,有時效率異常之高,自己過于沉浸,以至于周圍的其它事物,包括時間,都不重要了。

這種狀态叫做“心流”(flow),最早由心理學家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契克森米哈賴在研究藝術家的繪畫過程時注意到,在繪畫順利時,一些藝術家會廢寝忘食、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創作中。随後,他又在國際象棋選手、攀岩運動員、舞蹈家、作曲家等群體中發現了相似的情況。

于是,契克森米哈賴開創了“心流”理論。他認為,心流是一種任務難度與個人能力達到完美平衡的狀态。處于這種狀态的人,幾乎不需要有意識地努力,就可以高度集中精力,沉浸到要做的事情中去。他們有清晰的目标,能完全掌控自己正在做的事,甚至會感覺脫離了自我意識,行為完全自動,而且對時間的感覺也可能發生改變。

一項長達10年的研究發現,進入心流狀态的人,工作效率可以提高500%(并沒有誇張)。是以很多企業都會想辦法讓員工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态,進而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

我同僚加班寫稿時,智能手表說他在做夢!

契克森米哈賴認為,心流是一種任務難度與個人能力達到完美平衡的狀态。任務太難會讓人感到焦慮和壓力,任務太簡單則讓人感到無聊(圖檔來源:Gold & Ciorciari, 2020)

事實上,心理學家對“心流”理論的研究和應用已經非常豐富;隻不過對于其神經機制的研究,目前還相對較少。

大腦中的“CEO”有時是多餘的

通常,我們集中注意力需要主觀的認知控制。但在心流狀态裡,你貌似不需要耗費太多精力就可以自然地集中注意力。于是,有科學家猜測,心流可能和大腦中調控注意力的區域相關。

這個區域便是“額頂控制網絡”(frontoparietal control network),也叫“中央執行網絡”或“執行控制網絡”,與大腦背外側前額葉和後頂皮質等相關,主要作用是調節、控制和管理認知等。

我同僚加班寫稿時,智能手表說他在做夢!

大腦中的額頂網絡(或中央執行網絡,圖檔來源:Nekovarova, Fajnerova, Horacek, Spaniel - CC BY 3.0)

想象你的大腦是一個公司,裡面有各種各樣有獨特能力的員工。一些員工可以讓大腦聽見聲音,一些可以讓大腦看見事物,一些會處理大腦情緒,一些負責大腦記憶……

雖然這些出色的員工個個身懷絕技,但如果他們全部都按自己的想法和節奏工作,公司很容易就會亂套。是以,公司需要一個統領全局的高層管理者(比如CEO),整合所有員工的能力,讓他們成為一支可以整體運作的團隊。這樣大腦才能集中注意力,專注于某項特定的任務或工作。

“額頂控制網絡”就是大腦這個公司的管理者,它會與大腦中各個“部門”交接,管理和調控其他認知系統,負責大腦規劃、工作記憶、集中注意力、解決問題和言語推理等功能。

但是,當公司裡的員工已經對業務足夠熟練,團隊協作也已經足夠默契時,有時就不太需要高層管理者的過多介入。這時管理者設定的條條框框,反而可能限制團隊充分發揮能力。

一些科學家認為,處于心流狀态的大腦就類似這種情況。即當一個人對工作、遊戲或創作等任務已經足夠熟練時,他大腦中的相關腦區就好像形成了一個“默契的團隊”,可以流暢高效地自動運作,不需要“額頂控制網絡”太多的認知控制。這些科學家假設,這時“額頂控制網絡”會适當放松對其它腦區的控制,使其它腦區更好地發揮功能,進而讓人進入所謂的“心流”狀态。

用爵士樂探究“心流”機制

最近,美國德雷塞爾大學(Drexel University)的研究者在一項發表于Neuropsychologia上的研究中,通過對爵士樂手的研究為證明上述假說提供了新的證據。

要論爵士樂最令人着迷的地方,排在最前面的一定是爵士樂手的即興演奏。他們在表演時,經常會根據自己的心情,即興地創作出一些精彩的音樂片段。而這時,他們就經常會處于心流的狀态。

我同僚加班寫稿時,智能手表說他在做夢!

該研究的研究裝置,圖中彈吉他的是研究者之一,他正在測試裝置(圖檔來源:Drexel University’s Creativity Research Laboratory)

在實驗中,研究者邀請了32位爵士樂吉他手即興演奏爵士樂。這些爵士樂手的演奏水準和經驗相差很大,有的已經有1500場爵士舞台表演經曆,有的僅僅是爵士樂初學者。研究者讓每位樂手對着已編好的鼓、貝斯和鋼琴伴奏即興創作爵士樂,同時通過腦電圖(EEG)記錄下他們此時的大腦活動。

在演奏完畢後,研究者利用“核心心流狀态量表”(Core Flow State Scale)評估了這些爵士樂手在演奏過程中進入心流的程度高低(該量表認為心流不是一個單一的峰值狀态,而是可以通過強弱評估程度的連續狀态)。

結果顯示,那些經驗更豐富的爵士樂手,更加容易進入較高的心流狀态。且進入該狀态時,他們大腦額上回(superior frontal gyri)的活動會減弱。而額上回正好是“額頂控制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說明在高心流狀态下,“額頂控制網絡”的認知控制的确減弱了。

此外,相比于沒有進入該狀态時的演奏,這些樂手處于高心流狀态時,大腦左半球的聽覺、視覺和軀體感覺(somatosensory)相關的腦區更加活躍,而這些腦區的活動與音樂表演和即興創作息息相關。這說明,在即興演奏時,這些相關腦區的确在“額頂控制網絡”放松監管的情況下,正相對自動地高效運作。

看到這裡,一定有人會問,進入心流狀态,能不能提升創作能力?

心流提高創作能力?

這個看情況。

我同僚加班寫稿時,智能手表說他在做夢!

圖檔來源:pixabay

在這項研究中,爵士樂手被要求自我評價每次即興演奏的歌曲。結果發現,樂手傾向于認為自己進入較高心流狀态時,完成的作品品質更高。

但這畢竟是他們的主觀感受。于是研究者又将他們即興演奏的音樂錄音,分别交給四位專業的爵士樂評委打分評價。結果發現,對于那些水準經驗較低的爵士樂手,在進入較高的心流狀态時,即興演奏的爵士樂品質的确顯著提高了。但對于經驗豐富的爵士樂手,是否進入較高的心流狀态,與創作品質之間卻沒有相關性。

總結一下就是,心流狀态讓水準較低的爵士樂手創作品質提高了,但對水準較高的爵士樂手幫助不大(雖然會讓他們自我感覺更好)。

對此研究者分析道,心流的确能夠在一定範圍内提升作品的品質,但當樂手自己本身的水準高于某個水準後,心流狀态對作品品質的影響可能就很弱了。

請多加練習!

不過,這項研究也給我們一個啟示:對一項任務多加練習,讓自己足夠熟練,相關腦區自成一體,或許能讓我們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态。此時大腦“額頂控制網絡”功能減弱,讓我們沉浸于任務本身,而好似脫離了意識的控制。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德雷塞爾大學的神經科學家約翰·庫尼奧斯(John Kounios)說:“這些結果的一個實際意義是,它證明了如果積累足夠多的專業知識,加上足夠多的訓練,就更有可能減少意志的控制,進而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态。”

“如果你想流暢地工作和創作,那就繼續研究那些音階、實體問題或其他任何你想做的創造性工作——計算機編碼、小說寫作。”庫尼奧斯繼續說,“然後,試着放手。正如爵士樂大師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所說:‘你得先學會你的樂器,然後練習、練習、再練習。接着當你終于站上樂隊的舞台時,忘掉一切,隻管嚎啕大哭。’”——可能就會是精彩的演出。

我同僚加班寫稿時,智能手表說他在做夢!

圖檔來源:pixabay

至于心流狀态下,智能手表所收集的心率變化和身體動作等資料,是不是真的類似做夢時的狀态,目前沒有科學依據。是以對于我那個加班的同僚,我個人認為他是在加班時真的睡着了,并且做了個他正在加班的夢。

參考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8393224000393?via%3Dihub#bib33

https://drexel.edu/news/archive/2024/March/New-Neuroimaging-Study-Reveals-How-the-Brain-Achieves-a-Creative-Flow-State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books/abs/cambridge-handbook-of-the-imagination/flow-in-performance-and-creative-cognition-an-optimal-state-of-taskbased-adaptation/9A621CB01F21B5CF78F3B359ABB18EF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6-021-01152-w

https://www.goodreads.com/en/book/show/66354

https://www.mdpi.com/2076-328X/10/9/137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10945222001836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ontoparietal_network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930135/

文封面圖檔及文内圖檔來自版權圖庫(或版權方),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