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蔡毅:站在巨人肩膀上,才能看到更遠的世界丨2024商業同行者

作者:華為中國政企業務

這裡是2024華為夥伴的100張面孔

【商業同行者】第8期

蔡毅:站在巨人肩膀上,才能看到更遠的世界丨2024商業同行者

幾乎所有的創業者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企業發展尤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自2004年創立廣東力創資訊技術有限公司以來,蔡毅同樣深知這一點。不過,技術出身的蔡毅卻有着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一家企業如果擁有自己的核心競争力,有足夠寬的護城河,就能夠長期保持競争優勢。

從最初隻是做一些自動化産品配件銷售和技術服務,到成為一家能夠為使用者提供安全可靠、優質高效的産品、技術服務以及資訊化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廣東力創逐漸在發展過程中儲備起足夠強大的技術力量,并憑借專業的服務能力走出了屬于自己的路。

如今,廣東力創不僅可以在物聯網、大資料應用、資訊産品研發、行業應用、資訊安全規劃等各個層面為使用者提供優化解決方案及專業服務,還能夠基于使用者實際業務場景的需要,為客戶提供一定的定制化開發服務。

盡管如此,蔡毅也清楚地意識到,廣東力創作為一家中小企業,無法在技術上投入太大的力量,研究産品技術細節。要做到埋頭做事的同時,擡頭看路,就必須尋找一家在技術上有足夠前瞻性的合作夥伴,給廣東力創一個方向和指引。“華為肯定比我們看得更長遠、更精準,隻要跟着華為走,我們就能夠避免迷失方向,始終做正确的事。”蔡毅強調。

即便是初創企業

也要有長遠眼光

來自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資料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全國新設民營企業706.5萬戶,同比增長15.3%。從這一資料可以看出,每天平均有2萬多家新企業誕生,但這些初創企業中,大部分企業的生存周期都無法超過三年。

對于初創企業來說,活下去是第一要務;但如果隻考慮到眼前的利益,不能把目光放長遠,初創企業同樣無法實作可持續發展。“廣東力創經過二十年的沉澱,盡管利潤不高,但我們并不唯利潤論,而是更看重未來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蔡毅表示。

得益于這一發展理念,如今的廣東力創基本上不缺項目,但在項目選擇上,廣東力創依然更傾向于選擇那些真正有價值、風險可控的項目。不過,做事謹慎的廣東力創也有過失敗的經曆,在公司初創階段,廣東力創曾獨立嘗試過資訊化軟體産品的研發,但實際做下來并沒有達到預期目标。

企業所有的成長經曆都不會白費,每走一步都算數。廣東力創盡管沒有獨立研發出資訊化軟體産品,但技術研發的基因卻是以種下;在後來服務客戶過程中,廣東力創憑借在技術能力上的建設和積累,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競争優勢。

與此同時,在産品自主研發上受挫的廣東力創也意識到,由于公司缺乏品牌影響力,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也很有限,很難憑一己之力做一款受客戶廣泛認可的産品,但站在華為這樣的“巨人”肩膀上就不同了。

在蔡毅看來,不論在品牌影響力上還是在對技術發展趨勢的把握上,華為都可以像燈塔一樣,為廣東力創的發展指引方向、提供加持。不僅如此,華為在ICT領域的衆多前沿研發成果,也讓蔡毅對廣東力創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站在巨人肩膀上

才能看得更高更遠

早在2011年,廣東力創就已經開始了與華為的合作,但那時候華為企業業務也是剛剛起步,一個初創企業加上一個新的業務闆塊,這樣的組合似乎并不被人看好。盡管如此,技術出身的蔡毅依然堅定選擇與華為合作:“我是發自内心地認同華為,我覺得能夠靜下心來做技術研發、做基礎科學研究的華為,是讓人敬佩的。”

起初,廣東力創與華為合作并不順利。由于市場認可度不高,“當時我們推華為的産品非常難。”蔡毅坦言。在一次存儲産品投标時,華為特意從成都派了一位技術人員作為技術支援,但由于缺乏本地的成功案例,再加上競争對手實力強大,最終這次競标并沒有成功。盡管如此,華為人負責任的工作态度卻深深打動了蔡毅,這也更加堅定了廣東力創與華為合作的決心。

如果說彼此認可是兩家企業合作的緣起,那麼共同成長、合作共赢則是兩家企業長期持續合作的關鍵。廣東力創與華為的合作在經過前期的彼此了解、熟悉後,開始着力進行行業樣闆案例的打造,并以點帶面,不斷開拓行業市場新局面。

在廣東力創與華為合作的十餘年間,雙方已經在教育、醫療、大企業、金融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在此過程中,廣東力創作為華為多個産品的金牌經銷商,也連續多年獲得華為廣東政企最佳服務合作夥伴獎,成為珠海、中山、江門區域唯一的授權服務中心,業務也拓展到全國範圍。

這段時間不僅記錄着雙方攜手共赢的珍貴曆程,更記錄着雙方風雨同舟的衆多難忘瞬間。在前幾年,廣東力創接到了一個緊急任務,負責為一個新冠肺炎患者定點收治醫院進行IT基礎設施建設。但在客戶進行資料庫遷移時,由于運維團隊操作不當,誤删了資料庫。為此,廣東力創與華為及時介入,通宵加班了将近一周,不僅幫助客戶将資料庫恢複,還實作了資料交割和業務系統遷移。

盡管事情已經過去了好幾年,但廣東力創與華為攜手并肩,共患難、同進取的經曆,依然讓蔡毅曆曆在目。“由于客戶沒有購買專門的資料庫遷移服務,當時我們不僅面臨着資金風險,每天進出醫院更面臨着生命健康的風險。也正是這樣的經曆,更加增進我們與華為并肩作戰的戰友情誼。”

廣東力創與華為的合作,不隻展現在一個又一個具體項目上,更展現在自身技術能力的提升上。近年來,廣東力創積極和華為以及科研院所開展合作,向人工智能、物聯網方向拓展延伸。針對油氣管道安全傳輸需要,廣東力創最新推出的LCOP-19A管道光纖預警系統,作為油氣管道智能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不遺漏、不誤報任何細節,精準地線上檢測管道的運作狀态,為油氣管道安全保駕護航。

乘風破浪勇立潮頭

攜手共進譜寫新篇

近年來,大陸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日益深入,各種新技術正在加速應用到各行各業、各個區域中,面對這一趨勢,華為也對合作夥伴政策進行了調整和優化,并攜手更多像廣東力創這樣的夥伴,推動數字化轉型深入到更多行業和更多區域。

“我覺得這是華為向夥伴吹響了号角,帶領我們乘風破浪勇立潮頭。”蔡毅表示,“在此過程中,華為一直強調的‘被內建’這一夥伴政策并沒有變,但對我們這些夥伴的能力和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技術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務能力,我們都需要不斷提升,才能跟上華為的步伐和節奏。”

為此,廣東力創也在積極推進自我學習,實作自我成長。利用華為提供的資料和教育訓練服務,廣東力創已經有11人獲得了HCIE(華為認證ICT專家)認證,這也是華為認證體系中最進階别的ICT技術認證;如今,廣東力創進階工程師占比達到25%,中級工程師占比更是超過60%。

與此同時,蔡毅也感受到,華為對廣東力創的支援和賦能也越來越多。在産品和技術方面,華為會通過提供接口開發,讓廣東力創能夠基于華為産品進行二次開發;在夥伴政策上,華為則堅定執行公平、公正、陽光、透明、簡單的合作夥伴政策,與廣東力創擰成一股繩,為如何服務好客戶這一最終目标而共同努力。

在此基礎上,蔡毅也希望,華為能夠帶領廣東力創聚焦最新的前沿技術,在技術研發和産品打磨上動作再快一點、效率再高一點,始終走在數智時代的最前沿,為客戶提供更多的技術價值。“隻有給客戶提供滿足需求甚至超出期待的價值,大家才能攜手共赢。”蔡毅強調。

衆所周知,企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的投入和堅持,越是這樣,就越需要選擇有技術、有能力的合作夥伴。他們不僅可以準确判斷出行業發展趨勢,給出科學、系統、整體的解決方案;也能夠提供最有成本效益的産品和解決方案,以及豐富的成功案例,進而幫助客戶節省成本、提高轉型的成功率。而這恰恰是廣東力創攜手華為的優勢所在。

如今,在廣東力創身上,已經被貼上了“華為”的标簽,對此,蔡毅認為,“華為”标簽對廣東力創來說是大大加分的。“或許别的品牌利潤點更高,但我們不着眼于短期收益,華為有強大的研發實力和對未來精準的判斷力,可以帶領我們走得更遠。”

伴随着廣東力創與華為合作的持續深入,公司在文化和團隊作風上也逐漸與華為趨同。由此,華為聚焦自己擅長的ICT主航道,而廣東力創則發揮自身的技術服務優勢,架起客戶與華為之間的橋梁,三方攜手共進,共赴數智化未來。“回頭看,崎岖坎坷;向前看,永不言棄!”在蔡毅看來,這便是力創與華為合作的真實寫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