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報》2024年4月22日第08版
核心提示
日前,我省出台的《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提出,從提升專利品質和加強政策激勵兩方面發力,鞏固深化我省專利轉化運用工作成果,聚焦重點領域,打通關鍵堵點,盤活存量、做優增量,增強創新發展動能,為我省全方位推動高品質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記者從省市場監管局(知識産權局)獲悉,2023年1月—2024年2月,全省專利授權137509件,其中發明專利21012件,同比增長19.24%,實用新型專利81775件,外觀設計專利34722件。截至2023年底,全省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34306件,知識産權助力企業創新發展效果顯著。
我省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如何将專利轉化為現實生産力、支撐起經濟發展的動能,實作專利與産業的“雙向奔赴”?為此記者深入采訪。
以問題為導向
走進位于石獅的福建清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水煤漿生産工廠中的房間,破煤機把煤破碎,煤粉進入緩沖倉,再進入磨機。“磨機裡,加入水和木質素基水煤漿添加劑,經過20~30分鐘反應,再經過調漿、剪切、均制熟化等步驟,就制造出成品漿。”福建清源科技有限公司添加劑廠廠長、技術中心副主任劉劍鋒介紹,傳統觀念中,煤和水是不能混合的,要突破這種限制,就需要有一種高分子材料,讓水、煤混合并且能夠高效燃燒,木質素基水煤漿添加劑就是其中的核心技術。水煤漿由65%左右的煤、34%的水及少量化學添加劑制成,是一種漿體燃料,具有燃燒效率高、污染物排放少的特點。
劉明華教授(右)指導研究所學生開展木質素基功能化材料制備研究。(受訪者供圖)
作為福建省首家水煤漿研發與生産應用示範基地,清源科技年産水煤漿50萬噸、蒸汽120萬噸,發電1.44億千瓦時,其水煤漿産量占全省70%的市場佔有率。
“公司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研發,今年研究的課題是将污泥水煤漿進行資源化、能源化處置,解決污水積壓并形成二次污染的環境難題,節約污泥水處理系統基建投資,使企業将污染負效益轉變為資源正效益。”劉劍鋒介紹說。
福建清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2003年的石獅清源印染。“以前,印染行業是以煤為燃料,燒鍋爐,環境污染大。面對環保困局,我們認識到唯一出路就是節能減排,要找到一個能解決污染問題的新的生産方式。可是這條路該怎麼走,我們也很着急。”福建清源科技有限公司生産安全總監蘇千德說。
2006年,蘇千德得知福州大學劉明華教授團隊研發的木質素基功能化材料系列專利技術,利用催化重整和磺化、羧甲基化等化學修飾以及結構重整等反應,研制出水煤漿添加劑等系列高性能木質素基功能化材料,可以解決企業排放污染問題。蘇千德立刻找到劉明華教授,從此雙方合作不斷深入。
2007年,福建清源科技有限公司與福州大學聯合成立技術研發中心,先後成立了福建省水煤漿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福建省院士專家工作站等科研平台,并與國内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包括專利許可和技術轉讓、聯合開發科研成果共享等形式多樣的産學研合作,并參與燃料水煤漿國家标準的制定。
然而,專利落地轉化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
“實驗室的理論應用到生産,各種資料在實際操作中會産生變化,需要不斷調整。”福州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老師劉以凡說,“要第一時間解企業燃眉之急,從我進入劉明華教授團隊至今的16年間,這一點從未變過。”
水煤漿的運輸方式主要是罐車,如何讓水煤漿在長途運輸中不會沉澱?
燃燒水煤漿的爐膛有5噸、20噸到250噸不等,不同規格的爐膛,燃燒情況不一樣,木質素基水煤漿添加劑的所需型号規格也不同,如何合理使用添加劑,達到最佳燃燼值?
水煤漿使用時,要用噴槍進行霧化,噴頭粗細該怎麼選擇?添加劑要使用多少,使水煤漿保持最佳黏度,黏度太高堵住噴頭,太低又容易沉澱……
這些都是在專利技術轉化落地過程中出現的具體問題,需要逐個解決。
“記得一天傍晚,我接到劉明華教授的電話,清源公司反映染料分散劑出現了耐熱穩定性差的技術問題。”劉以凡回憶道,她和小組成員立刻趕到實驗室進行實驗。淩晨1時許,劉明華和清源公司董事長王清源、生産安全總監蘇千德等人在實驗室裡現場評定了當次的實驗結果。兩天後,團隊進入企業進行中試,随即便投産。
“科研成果和市場價值是兩個概念,必須要秉持科研服務社會的理念,時刻關注行業的關鍵技術需求,緻力于科研與産業的有效銜接。”莆田學院副院長、福州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兼職教授劉明華說。在過去的十幾年間,他帶領團隊先後與30多家企業深入開展橫向科技合作,成立多個研發平台,共同服務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助力當地産業轉型更新。
“服務企業的過程,也是我們互相成就、共同成長的過程。”劉以凡認為。
“專利不能夠轉化運用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少應用平台。正因為我們有需求,想找到一種新方法來解決企業的污染問題,才會對專利如此渴望。”蘇千德說,“當時研發出的是一個坯模,尚屬理論層面,但我們投入幾億元進行落地轉化。”
蘇千德欣慰地說,水煤漿經濟效益明顯,比燒油、燒天然氣節約費用50%以上,“木質素高質利用制備分散劑關鍵技術及産業化”項目獲得2021年度福建省成果轉化獎一等獎。
福建清源科技也實作了從單一印染加工企業向集印染、化工、能源生産和燃料業務為一體的多元化經營的大型集團公司轉變,形成了一套發展循環經濟的鍊條式體系。
以需求為導向
在漳州雲霄縣馬鋪鄉,閩粵電力聯網工程塔基周圍郁郁蔥蔥的植被覆寫了原有施工造成的擾動區域,其中最高的植株已長到25厘米。這是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應用三聯養分自循環增效植被修複技術助力塔基複綠的成果。目前,該技術已在福建電網的200餘個塔基附近應用,累計修複施工區域面積超12萬平方米。
國網福建電力科學研究院通過專利轉化,将傳統轉運小車更新。圖為變電運維中心從業人員在操作智能轉運車。
國網福建電力雙創中心展廳内展出一大批科技感滿滿的工具和技術成果,“十八般武藝”盡顯風采。其中,一排形态各異的智能承載小車特别引人注目。
“以往開展變電站開關櫃手車開關轉檢修時,我們需要使用傳統轉運車将開關拉出并置于托盤上。這些小車就是專門用來轉運變電站、配電站房中置式開關櫃,是保障開關裝置檢修的重要工具。”國網福建電力雙創中心翁孫賢博士介紹。
原先這些轉運小車都是各機關自行研發,沒有統一專利部署,缺少專利産業化的意識,大家各自研發,隻能滿足部分需求。2022年國網福建電力科學研究院整合各機關需求,建立“省-院-市”攻關團隊,通過産學研融合、專利布局、疊代更新、專利轉化,實作了從1.0版的傳統轉運小車到3.0版的智能承載小車的産品更新。
“傳統轉運車重心高易傾倒,且很難調節高度,存在一定的人身安全隐患。如今的智能轉運車可實作一鍵對位,且配備了開關元件可自由調節高度,可實作同時拉出多面手車開關放置于托盤上,便于同步開展整段母線轉檢修工作,大幅縮短檢修時長,有效保障使用者的可靠用電,同時比傳統轉運車節省50%~60%占地空間,避免可能存在的傾倒風險和開關室内通道擁堵的安全隐患。”翁孫賢介紹,這款集結了13項專利的拳頭産品不斷更新,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市場銷售額已近千萬元。
“國網福建電力擁有4000多件專利資産,近年來,我們持續開展專利轉化營運,建構全方位、立體化的有組織可持續的專利産業化工作體系。”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雙創中心負責人江世雄說。
江世雄的辦公桌上擺着一本厚厚的《海上風電檢測及智能監測技術專利導航報告》。“我們開展了5項海上風電、儲能并網、高能級配電網等技術發展趨勢和競争态勢的行業全景分析的專利導航。海上風電是傳統能源的重要替代方案,福建電力在風電方面的優勢在哪?應該從哪裡入手進行專利布局?這就需要專利導航,幫助企業了解技術發展方向,明确研發方向和創新最優路徑,避免重複研發,少走彎路。”江世雄說。
“我們對企業的4000餘件專利進行盤點、分級分類評價,建構企業300餘件高價值專利可轉化資源庫,推動存量專利實作快速轉化;同時建立低價值專利合規處置機制,處置超過100件的低價值專利,減少專利維護成本,增強專利産業化韌性。”江世雄說。
2023年,國網福建電力從盤活專利存量和做優專利增量兩端發力,實作電力技術領域專利産業化45項,帶動産業鍊上下遊企業超30家,産值超1億元。
記者從省市場監管局(知識産權局)獲悉,《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要做到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利産業化率明顯提高,建成3個區域性知識産權服務業集聚區、5個以上知識産權營運中心、15個專利導航服務基地。
“做好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盤活工作是一項基礎工作,加快梳理盤點,盡快摸清家底,挖掘篩選出一批具有潛在市場價值的存量專利,是盤活專利資源、促進專利轉化的有效途徑。”福建省知識産權保護中心技術總監黃雄傑說,“力争2024年底前,全省實作高校和科研機構未轉化有效專利盤點全覆寫,2025年底前,加速轉化一批高價值專利,建立以産業需求為導向的專利創造和運用機制。”
截至4月20日,全省有141家高校院所共盤點3.16萬件專利,完成率約90%。
解決專利融資難
“龍吸水”垂直子母式遠供排水搶險車、應急電力排水搶險車、“龍吸水”3000子母式供排水搶險車……走進位于龍岩的福建僑龍應急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福建僑龍”)生産工廠中的房間,一排排搶險車整裝待發。“這些車都是預訂的,我們按訂單生産,産品供不應求。”福建僑龍技術中心主任阙彬元指着正在組裝的搶險車說。
福建僑龍通過專利轉化,研發出“龍吸水”裝備,在搶險救災中展現出專業高效的排水能力及應急服務能力。(受訪機關供圖)
去年,受台風“海葵”影響,福州遭遇暴雨襲擊。福建僑龍在當日接到省消防救援總隊緊急調令後,第一時間組織40台“龍吸水”排水搶險車前往福州各積水處展開抽排。“龍吸水”裝備在搶險救災中展現出專業高效的排水能力及應急服務能力,深受社會認可。
福建僑龍的主業原先與生産制造排水搶險車并不相關,而是從事運輸車改裝。2008年,公司董事長林志國敏銳地意識到運輸車行業競争更趨白熱化,企業需要找一條新的出路。一天,他在電視新聞裡看到國内某大城市内澇,消防抽水排量小,不能滿足排澇需要,他立刻調集技術員研究,發現國内沒有大功率應急排澇裝置,決定在這一賽道加大研發投入。
經過一次次的實驗,2009年福建僑龍率先自主研發出首台液壓驅動的應急供排水搶險車,填補市場空白。2016年公司獲得“一種履帶泵站”發明專利授權,運用該專利與原專利産品組合,自主研發“龍吸水”子母式應急供排水搶險車,彌補了國内排水搶險車體積大、無法進入低矮環境作業的技術缺陷,快速解決災後地下車庫積水、隧道積水、地鐵積水、農田積水等問題,實作減災救災。
“一種履帶泵站”專利在“龍吸水”子母式應急供排水搶險車應用中得到迅速産業化,然而快速發展遇到資金不足的問題。
“經過多次與泉州銀行龍岩分行上司溝通交流,雙方以誠相待,大膽創新,在龍岩市乃至全省率先推出一種新型企業融資模式,即專利權質押+訂單融資。”福建僑龍常務副總經理陳榮華說。
當時福建僑龍隻有一個工廠中的房間,固定資産評估2300萬元,作抵押貸款,也貸不了多少錢。有沒有其他的辦法?為此,雙方請評估機構對核心專利進行評估,以專利權為質押物,以銷售合同為放款依據,每一筆貸款資金專款專用,主要用于支付原材料貨款,由銀行和公司經營層共同監管。2016年,經過評估,專利資産評估7262萬元,通過這種方式獲得泉州銀行龍岩分行兩次共6500萬元的授信,随後三年間,公司以相同方式累計獲得銀行信貸支援近2億元,極大地填補企業資金缺口。
專利能貸款,為諸如福建僑龍這樣的企業融資增添了新管道。2021年,建行率先在龍岩市推出全省首單知識産權質押融資集中授信業務,為龍岩區域“知創型”中小微企業配置10億元專項集中授信額度,有效緩解中小企業資金困難。
2021—2023年,福建僑龍專利産品占公司主營業務收入50%以上。圖為勞工正在進行生産。
知識産權質押融資打破了以往正常融資做法,既緩解了中小企業固定資産少融資難、手握先進專利技術卻無發展資金的痛點,又降低了銀行放貸的風險,實作雙赢。2021—2023年,我省知識産權質押融資增量擴面,政策可及性和服務便利度大幅提升,2023年,全省知識産權質押融資金額100.73億元,突破百億元大關。
來源: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