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聞周刊丨三代人守百年店,一碗豆腐腦的真情時空牽絆

作者:半島都市報

文/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高芳 圖/半島全媒體記者 何毅

新聞周刊丨三代人守百年店,一碗豆腐腦的真情時空牽絆
新聞周刊丨三代人守百年店,一碗豆腐腦的真情時空牽絆

城市最有魅力的地方,常常是街巷裡那些與我們生活交疊的小吃店。

這家深居鬧市巷陌的小店,主營項目就是它的店名和招牌——豆腐腦,再尋常不過的一碗小吃,卻在幾十年裡家喻戶曉,在城市變遷的大潮裡,已承載了三代人的生活與未來。

幾天前,小店再次重裝迎客,從清晨到夜晚,熟悉的老街坊、嘴刁的老饕、奔波的打勞工……在這裡落座,細細品味,有往事的感懷,有味蕾的飽足,有人生的憧憬,一碗碗豆腐腦是帶不走的牽念,呈現的不僅僅是老城老街的一個商業場景,更折射出生活本真的模樣。

還是那句老話: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就等着吃這一口了”

4月18日早上7點,劈柴院的老字号豆腐腦店重裝開業了。沒有鞭炮、沒有慶典音樂,門鎖一開,老闆娘穆克玲笑意盈盈,站在門口招呼着每一位來就餐的顧客,便是最實在的迎客禮數。

新聞周刊丨三代人守百年店,一碗豆腐腦的真情時空牽絆

劈柴院豆腐腦店内外,門庭若市很熱鬧

“門口有台階,小心點兒。”一位拄着手杖的老人進店時,穆克玲提醒道。她朝坐在裡間收款台旁的丈夫遞了一個眼色,丈夫陳紹九便從椅子上站起來,問向老人:“想吃什麼?看這個菜單——”

他指向身後的牆上,那裡貼着一張手寫的價格單:豆腐腦6元,餡餅1.5元,素包1元,火燒1.5元,肉2元,茶蛋1元。

老人點了一個素包、一份豆腐腦,陳紹九便把他扶到旁邊的座位上,說:“您坐,一會兒我幫您端。”

說話間,又有不少客人進店,“怎麼才開業?我都過來看了好幾回了。”一位老人領着家人走進來,跟穆克玲“埋怨”道。

新聞周刊丨三代人守百年店,一碗豆腐腦的真情時空牽絆

2024年4月17日,劈柴院豆腐腦店的老闆小陳在開業前一天擦門頭

“可不,修修補補的,裝修花了一年零八個月。”穆克玲回應道。

“就等着吃你這一口了。”老人以前是住在附近的老街坊,看到穆克玲發在朋友圈裡豆腐腦店開業的消息,特意從李滄區坐車過來。

站在門口的位置打眼看去,整個小店一目了然,大約30平方米,外間倚着牆兩側各擺了兩張桌子,是就餐的地方,裡屋橫着一張桌子,是簡陋的點菜台,旁邊有一個視窗,透過視窗就能看到廚房。

陳紹九坐在點菜台後面, 雙手扶着桌子,“當家人”的氣場十足,每有客人進店,他都會揚起一隻手停在半空中,招呼一句:“來了,想吃點什麼?”

“你這招手的動作,很有董事長的範兒。”有老顧客就此開玩笑說。

廚房裡熱氣騰騰,陳紹九的兒子、兒媳正在忙着出餐。兒子陳憲堃手持大勺,站在一口大鍋旁,攪拌着鍋中濃稠的鹵湯,兒媳婦站在傳菜的小視窗裡面,聽到陳紹九“一個豆腐腦,不要辣”或者“兩份豆腐腦,加辣”的喊聲後,熟練地把碗擺開,向碗裡舀上幾勺豆腐腦,再澆上鹵湯後,便端起放在小視窗的台子上,旁邊的瓶瓶罐罐裡是自家提前配制的韭花醬和熬好的辣椒油。每當看到有新面孔來端豆腐腦,陳紹九總要叮囑一下:“加一下旁邊的醬,你聽我的。”

碰到客人點肉,他就用筷子從面前的陶瓷碗裡夾起一塊肥瘦相間的鹵肉,放到小盤裡遞給對方,也有挑剔的食客會用手指向自己看中的肉,示意“這塊好,瘦的多”。

新聞周刊丨三代人守百年店,一碗豆腐腦的真情時空牽絆

2024年4月19日,劈柴院豆腐腦店裡,坐滿了就餐的顧客

慢慢地,點菜台前排起長隊,陳紹九腦子裡就像裝了一個電腦,客人要幾份豆腐腦、幾個餡餅,或者加肉、加蛋,都能馬上報出總價,這得益于他掌店幾十年練就的“速算法”。

此時,迎着晨曦來吃一碗豆腐腦的客人擠滿了這間小店,室外,陽光灑在豆腐腦店的褐色門匾上,“豆腐腦”三個隸書大字閃着金光,左邊豎排刻着“劈柴院”仨字兒,上方則是一行醒目的朱漆小字:“百年傳承 百年老店”。

新聞周刊丨三代人守百年店,一碗豆腐腦的真情時空牽絆

2024年4月19日中午,由于店内就餐顧客太多,一些食客在外面的桌子上喝豆腐腦

不言而喻,這一家人守着的是一間百年老店,創始人是穆克玲的父親。穆老先生老家萊蕪,後遷入青島定居。當年,他在雲南路一帶挑扁擔走街串巷,靠賣豆腐腦養活一家人。扁擔挑的家夥什隻有一個馬紮和報紙糊的硬紙闆,紙闆架在馬紮上,就支起一張“桌子”,營生便開張了。

穆老先生自創的豆腐腦鹵湯,是獨家美食秘方,老街坊聞着味兒就聚過來了。

後來,穆克玲嫁給住在劈柴院的陳紹九,如今這間店鋪就是當初他們居住的房子,裡屋是卧室,外屋是放櫥櫃等家具的客廳。

1980年,順應改革開放的春風,時年31歲的陳紹九主動提出把這間靠近巷子口、臨中山路的房子拿出來,給老丈人開一間豆腐腦店,這樣老人就不用再辛苦挑着擔子滿街走了。

這一年,豆腐腦店開張,正式紮根劈柴院。

“那十平米就是個籠子”

陳紹九的兒子陳憲堃今年45歲,現在是豆腐腦店的大廚,從做豆腐腦、熬鹵湯到炸油餅,都是他在後廚主理,一件黑色的T恤上明顯地布滿大小不一的白色面點子和黃色油點子。他不喜歡系圍裙,每天都要“費”掉一件T恤,“穿圍裙幹活受限制,隻能‘委屈’衣服了,身上的衣服每天都要換。”

2002年,陳憲堃從煙台師範大學英語專業畢業後,在北京和上海兩地給網絡程式員做英語教育訓練。

父母早就打算把小店傳給他這個獨生子,可一心隻想出去闖闖的陳憲堃卻不想被套上牢籠。“我不想重複你的路。”一次與母親穆克玲的争吵中,陳憲堃抛出這句藏在心裡很久的話。

雖然從小沒有參與到小店的經營中,但母親日複一日的勞作陳憲堃都看在眼裡,“我媽太可憐了,她有心髒病都是被這個小店累出來的。”

在陳憲堃眼裡,早年間母親就像一隻旋轉不停的陀螺,每天淩晨3點半起床,趕到店裡做豆腐腦,忙到7點半,動身前往當時的青島服裝七廠上班,中午再趕回店裡忙一會兒,下午5點下班後,再回到店裡準備第二天的食材,一直要忙到晚上9點才能回家。

因為店裡的生意主要是外公在打理,父親做外貿經常出差,母親上着班還要插空到店裡幫忙,陳憲堃幾乎成了沒人管的小孩,“從我上幼稚園記事開始就有印象——如果要見我媽,隻能去豆腐腦店。”

新聞周刊丨三代人守百年店,一碗豆腐腦的真情時空牽絆

很多老人到這裡就餐,還是習慣付現金

陳憲堃的童年生活是這樣度過的:放學後就和小夥伴們在街上玩,那時也沒有表,不知道幾點,反正隻要是肚子餓了,就知道該去找媽媽了,“我會先去服裝廠,如果發現我媽下班了,就再到豆腐腦店裡找她。在店裡吃點飯,然後一個人回家。”

那時候劈柴院豆腐腦店生意紅火,每天從門口排出去十幾米長的隊伍,“有時候幼稚園老師想吃一碗豆腐腦,就會在放學後把我送到豆腐腦店,這樣就可以不用排隊了。”

國小一年級,陳憲堃就學會了做飯,炒大鍋菜,母親從店裡忙完回家後,也能吃上一碗熱乎飯了。

成年後的陳憲堃當然知道,自己如果回到小店意味着什麼,“太磨人了,一點自由的時間都沒有。我不能過像我母親一樣的人生,太有壓力了。”

彼時,陳憲堃剛剛20歲出頭,他非常堅決地拒絕做一個不能“摸魚”、一點人身自由都沒有的豆腐腦店老闆,“那十個平米的廚房就是個籠子。”

做個英語教育訓練老師,讓陳憲堃自認為找到了一份還算滿意的工作,站在講台上那種感覺像翺翔的姿态,進出大城市的高樓大廈,總好過每天鑽逼仄的巷子。

時間一晃來到2006年,為了拴住這個遊子的心,父母給陳憲堃介紹了一個青島姑娘,兩人一見鐘情談起戀愛。當時,姑娘在青島做一份報關員的工作,談了一年的異地戀,陳憲堃也覺得有些虧欠對方。父母見火候已到,開始頻繁打電話催他辭職回來結婚、繼承家業。

“這次沒得商量,你必須回來!”對兒子拉下臉的陳紹九在電話裡放了狠話。

新聞周刊丨三代人守百年店,一碗豆腐腦的真情時空牽絆

2007年12月4日,豆腐腦店内,老闆、老闆娘和店員

無奈之下,2008年,陳憲堃辭職從上海回到青島,結婚後便走進了他最抵觸的那間十平米廚房。

“剛開始母親都不讓我插手,隻讓我在一旁看,她說,會看才會做。”傳這門手藝時,母親穆克玲變成了陳憲堃嚴厲的師傅,“那段時間,一進廚房我就頭皮發麻,做夢還在想着浏覽求職網站,找到工作我立馬走人。”

新聞周刊丨三代人守百年店,一碗豆腐腦的真情時空牽絆

2008年1月25日,劈柴院豆腐腦店即将閉店準備改造

硬生生守在一邊看了三年,母親才允許陳憲堃參與到做豆腐腦的環節,“手法、攪拌、火候都有學問,這些環節看着簡單,但是你要是細琢磨,哪哪都不對,做豆腐腦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

又熬了三年,陳憲堃的心才漸漸落了地,“不是說我甘願困在這個廚房裡,是因為後來就成了一種習慣。”抗争過,又回到原點,十平米的廚房仿佛掌控着陳憲堃命運的風筝線,無論飛得多遠多高,都把他拉了回來。母親的身影漸漸與自己的影子重合。

新聞周刊丨三代人守百年店,一碗豆腐腦的真情時空牽絆

2008年11月3日,小陳正在擦拭剛安裝好的門匾,準備改造後重新開業

陳憲堃如今有兩個女兒,大女兒13歲了,可她的家長會陳憲堃一次也沒參加過,“每天4點起床就出門到店裡忙活,孩子們還在睡覺,晚上9點多回到家裡,孩子們又都睡了。”

媳婦生完大女兒後,陳憲堃就商量着讓她辭職到店裡幫忙,“我當時想,她來了,不就把我替換出來了嘛,我就不用天天守在廚房裡了。”可是陳憲堃還是想簡單了,孩子總得有人照顧,每天快到放學時間,媳婦便會離開小店,主廚的角色最後還是落在自己身上。

新聞周刊丨三代人守百年店,一碗豆腐腦的真情時空牽絆

2008年11月15日,豆腐腦店重新開業,老顧客也都回來了

2022年下半年,随着曆史城區保護更新工作的推進,承載着老青島人記憶、濃縮了城市煙火氣與市井風情的劈柴院,開始封閉施工整治,小小豆腐腦店也借此重新裝修。

歇業期間,陳憲堃是最興奮的那個人,“雄心壯志規劃了很多路線,想着帶女兒們出去玩玩,彌補一下這些年缺失的陪伴。可是各種原因,規劃的路線都沒能成行,隻陪着大女兒去濟南參加了一次考試。”

對女兒們陳憲堃沒有過多要求,“犧牲我一人就行了,将來孩子們不要再困在店裡了。”話到這裡,他停頓了幾秒,又補充道,“但是手藝不能在我手裡失傳,還是要教給孩子們的。”

既抗拒、無奈,又背負着傳承的責任,這本身就是一個沖突的命題,陳憲堃還沒能找到一個最佳的解題思路。

“真無奈,長病了”

過了早餐的上客高峰,上午9點多,豆腐腦店漸漸進入慢節奏。

老顧客進店總要和陳紹九兩口子聊會天兒,開場白無非是“你沒變樣”“又胖了”或者“你瘦了”之類,一個被說“胖了”的大爺解釋道:“天熱了,我熱脹冷縮。”大家的聊天内容總是摻雜着熟人間才有的玩笑。

有一個老顧客走到點菜台,要了一份豆腐腦、兩個餡餅,等餐的間隙問穆克玲:“以前我們一起來吃飯的老陳,你還記得嗎?”

“記得,你們中午來吃完飯,在中山路街邊一蹲,就去打撲克了。”穆克玲說。

“去年老陳走了,在淄博兒子家沒的。”老顧客低沉地說,“我給他兒子打電話,要去淄博看他最後一眼,他兒子不讓我去,說:大爺,路這麼遠,您身體也不好,心意領了……”

“人家說的也對。”開店這麼多年,穆克玲了解這些老人們一起走過歲月的情誼,隻能如此安慰對方。

新聞周刊丨三代人守百年店,一碗豆腐腦的真情時空牽絆

2008年11月,小陳跟老媽學習做豆腐腦的手藝,準備接班

瞅着店裡生意不忙了,穆克玲才開始吃早飯,頭一天她把蕃茄、大頭菜等幾樣蔬菜清水煮過後,加點鹽拌一拌,盛在一個缸子裡,友善一邊拿着扒拉兩口,一邊和顧客聊天。

有人問她:“這清水煮菜,能好吃?”

穆克玲回答:“那怎麼辦?成天撈不着吃菜。”這一缸子拌菜算是穆克玲對身體最好的照顧。

吃完菜後,穆克玲把缸子沖洗一下,又倒入一些粉末用水沖開服用,這些粉末是由丹參、黃芪等藥材研磨而成的。

71歲的穆克玲心髒不好,這幾年心肌缺血的症狀越發明顯,一邊喝下這些粉末調制的糊糊,她一邊感歎:“長病了,真無奈。”

年輕的時候,穆克玲是幹活的一把好手,“父親還是老闆那會兒,店裡雇了8個人,隻要我一走進店裡面,老父親就長舒一口氣,開玩笑說:玲子來了,别人都可以下班了。”

前廳後廚,穆克玲進進出出安排得井井有條。當然,多年的勞累也拖垮了她的身體,這幾天為重新開業提前準備,采購食材,累得她腿都酸了,“站久了腿肚子直抽筋。”

新聞周刊丨三代人守百年店,一碗豆腐腦的真情時空牽絆

一家四口如今主營豆腐腦店的生意

開業前一天,半夜她還沒睡着,腦子裡總是繃着一根弦,就怕早上起來還有什麼事沒準備好。

每當兒子勸她多注意休息時,穆克玲總要見縫插針唠叨幾句:“老一輩的手藝不能丢了,哪天我幹不動了,你将來要傳承下去啊。”

門匾上“百年老店”的字樣,是招牌,也是牽絆住一家人的責任。

“進了咱的門,就是咱的人”

穿過門洞,走進劈柴院這條老巷子,總有時空穿越的感覺,幾十年前老青島人的市井生活仿佛并沒改變多少。鱗次栉比的小店大多裝修樸素,就連剛入駐的網紅店也“入鄉随俗”,裝修成古樸的模樣。

這裡沒有高大上的餐飲娛樂場所,有的隻是接地氣又實惠的平民小店,就如一碗豆腐腦,20年隻漲了兩元錢。

新聞周刊丨三代人守百年店,一碗豆腐腦的真情時空牽絆

家住市北的王先生,從小就在這家店喝豆腐腦,最多一次喝了8碗

“進了咱的門,就是咱的人。”這是父親傳下來的待客理念,穆克玲也這樣教給兒子,鋪面雖小,卻把顧客當親人處。

小店每天下午3點半打烊後,一家人便在店裡準備第二天的食材,蘿蔔刮皮、熬制鹵湯……鹵湯一熬就要花費半天時間。有一次晚上8點多,一個年輕人匆匆趕來,要買一碗豆腐腦,原來家裡老人被下了病危通知,“醫生說過不了今天了,老人臨終前就想吃口豆腐腦”。穆克玲馬上起鍋開竈,做好一碗熱氣騰騰的豆腐腦打包。

也有出國的、搬去外地的老顧客,再回青島準備在酒店辦宴席時,拿來兩口鍋,要買一鍋豆腐腦和一鍋鹵湯,拿到酒席上分享給老朋友。穆克玲會在盛滿後細心地用保鮮膜封好口沿,防止湯灑漏出來。

新聞周刊丨三代人守百年店,一碗豆腐腦的真情時空牽絆

2024年4月18日,劈柴院豆腐腦重新開業後,很多老主顧聞訊前來品嘗老味道

幾十年來,店裡隻賣蘿蔔和胡蘿蔔這兩種素餡餅,食客吃着味兒好,建議他們增加品種、擴大店面,老兩口總是笑笑拒絕,“店裡幫忙的也是自己家親戚,這樣才能保證做得放心。”

4月18日重裝開業當天,穆克玲收到了兩個祝賀花籃,落款卻沒有留名,打電話到花店詢問送花人是誰,老闆告訴她,對方沒留名字,隻說是她的老顧客。

擺在門口的花籃貴氣豔麗,讓這條小巷中不起眼的豆腐腦店格外搶眼。穆克玲跟丈夫陳紹九不住地唠叨:“老陳,快找個地方把它挪走,放在門口太招搖了。”

陳紹九看着她不安的模樣,安慰道:“都是一片心意,先放那兒吧。”

最後,在老顧客的建議下,一家四口站到花籃前,用一張合影定格了小店這個具有紀念意義的日子,也算開啟了又一段老城故事的講述……

沒有離譜的價格,沒有精美的裝修,四季輪替,過往的人們之是以願意走進這間小店,無一不是為了那份熟悉的味道。這味道裡是時光,是記憶,是日新月異的大城市裡少有的不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