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大教授路國權親手挖出武王墩最大楚鼎,墓主人或曾将魯國滅國

作者:愛濟南新聞用戶端

楚國大墓一朝現,舉世皆知武王墩。近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武王墩”重要進展工作會議在安徽召開,武王墩主墓(一号墓)階段性發掘成果首次公布在世人目前。然而鮮有人知的是,此次武王墩一号大墓的發掘也有山東考古力量參與。山東大學考古學院教授路國權帶領的團隊從2020年開始便加入到武王墩的發掘中來,且親自挖出了最大楚鼎,古代齊魯與楚國的緣分在兩千多年後得以延續。

山大教授路國權親手挖出武王墩最大楚鼎,墓主人或曾将魯國滅國

路國權在考古現場

路國權教授的團隊是如何加入到武王墩考古項目的?他在發掘過程中有着怎樣的經曆和感受?武王墩的墓主人和古代山東又有着什麼樣的關系?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仍在武王墩考古現場進行發掘的路教授。

參與發掘武王墩,偶然中有幸運

2015年底,一個尋常的冬日,随着夜色漸濃,最後一盞燈熄滅了,安徽淮南三河鎮徐窪村沉入黑甜的夢鄉。此時萬籁俱寂,鄉間小道上,卻傳來了一行人踩踏枯草的聲響。這是一夥經驗老到的盜墓賊,他們的目标,是村莊附近大名鼎鼎的武王墩。

山大教授路國權親手挖出武王墩最大楚鼎,墓主人或曾将魯國滅國

椁蓋闆上有兩處一米多長的方形盜洞

幾年以後,在發掘現場看到椁蓋闆上那兩處刺目的、一米多長的方形盜洞時,路國權不難想象盜墓賊竊寶的情景。他們數次“造訪”武王墩,盜出大量青銅器、漆木器,将北面的兩個椁室近乎洗劫一空,還把無法帶出盜洞的大型文物鋸成了碎片。“其實,武王墩一直是安徽的省級文物保護機關,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學者推測它是一座楚王陵。”說起武王墩遭遇盜掘的往事,路國權難掩惋惜,“咱們有條不成文的規定——不主動發掘古代帝王陵墓。因為這類陵墓裡文物通常比較豐富,絲織品等有機質較多,在技術尚不成熟的情況下進行發掘,可能影響到後續的文物保護。”

山大教授路國權親手挖出武王墩最大楚鼎,墓主人或曾将魯國滅國

漆木虎座鳥架懸鼓是被追回的武王墩國寶級文物之一

2019年,淮南公安破獲武王墩古墓被盜掘案,追回被盜掘的珍貴文物70餘件。随着盜墓賊的落網,地下文物埋藏環境發生改變已成事實,確定文物安全迫在眉睫。國家文物局當機立斷,于當年11月特批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武王墩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山大教授路國權親手挖出武王墩最大楚鼎,墓主人或曾将魯國滅國

武王墩發掘區

此時,機遇便降臨到與安徽淮南頗有淵源的路國權身上。2018年,安徽建設引江濟淮工程時,曾邀請他們進行發掘,當時發掘地點也在淮南;2019年,他們再次受邀參加武王墩的前期發掘工作。“這兩次合作,讓山東大學的田野發掘水準和能力得到安徽同行和業界認可,也成為我們能有幸參加武王墩項目發掘的契機。”路國權說。

親曆楚大鼎的出土

“其貌不揚”的武王墩,遠看似乎不過是一座高大的土丘;但若存心細觀,便會發現它占盡形勝:北邊是秀美的舜耕山,西側是浩渺的瓦埠湖,春申君墓、李三孤堆等多座楚國貴族墓葬廣布周邊,形成“衆星拱月”之勢,似乎在向人們暗示着墓主身份的不凡。考古團隊在此處仔細勘查,發現武王墩主墓外圍設有近似方形的獨立陵園,陵園内則分布着車馬坑、陪葬墓、祭祀坑等遺迹,墓園總面積之廣,達到了驚人的2100餘畝。在路國權的印象裡,規模如此宏大的戰國陵園實屬罕見。

山大教授路國權親手挖出武王墩最大楚鼎,墓主人或曾将魯國滅國

武王墩發掘前原貌

路國權在淮南一待便是四年。這些年間,考古團隊對武王墩主墓(一号墓)進行了重點發掘。它是陵園内規模最大的墓葬,位于陵園中部偏北隆起的高地上,坐西朝東,東部有一條長42米的長斜坡墓道。“這是座甲字型大墓,地表上有高聳的封土。從頂部看,封土堆呈覆鬥狀,高出地表16米。”路國權介紹說,“封土下是巨大的墓室,墓室底部又用枋木構築了闊大的椁室。椁室結構複雜,呈‘亞’字型,中心是棺室,四周各有一個邊室,整個椁室被分隔為九室。”這樣的結構,也被人們戲稱為“八室一廳”,這意味着武王墩将成為國内首次見到的、結構清晰明确的九室楚墓,也是迄今所見分室最多的楚國墓葬。

山大教授路國權親手挖出武王墩最大楚鼎,墓主人或曾将魯國滅國

擔任考古發掘二組組長的路國權,主要負責東室和北室的發掘工作。四年的發掘過程,驚喜不斷,但最讓他興奮的當然是他親曆的最大楚鼎的出土,他至今仍清楚記得當時的場景。

“組長快來看,這裡有件特别大的青銅鼎!”就在不久前的4月9日,路國權所率領的考古小組,在東1室南端的泥濘中發現了這一國之重寶!他和團隊成員們在極度興奮之後馬上冷靜下來,他親自動手,仔細清理。慢慢地,一件厚重、大氣的青銅鼎終于被清理出來。路國權說,他曾經激動地趴在地上對着大鼎看了又看。

山大教授路國權親手挖出武王墩最大楚鼎,墓主人或曾将魯國滅國

東1室南端放置的大鼎

測量結果顯示,這隻鼎的口徑達到了88.3厘米,高度約為1.2米,比安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李三孤堆最為矚目的出土文物——鑄客銅鼎還要大。“鼎象征着至高無上的權力,楚國也一直有問鼎中原的野心。”路國權說,“學界普遍認為李三孤堆是楚幽王的陵墓,這隻鼎體型比鑄客大鼎更大,說明武王墩的墓主極有可能是國君級别的人物。”

山大教授路國權親手挖出武王墩最大楚鼎,墓主人或曾将魯國滅國

李三孤堆出土的鑄客銅鼎

東室發掘出的上百件青銅器裡,除了國之重器,也有盛放着動物骨骼和其他物品的“日用食器”,還有為數衆多的漆木器。在一些漆木案上,考古小組發現了栗子、橡子、紅棗核、甜瓜籽等瓜果的“遺骸”。“古人講求‘事死如事生’,斯人已逝,可我們仍然要讓他在另一個世界飽腹。鼎裡的肉、案上的果,大概就是這位墓主平日愛吃的食物。”在路國權看來,以甜瓜随葬,說明墓主下葬的時節極有可能是甜瓜的豐收季,也就是夏天。

易于腐爛的木器,為何能夠千年不朽?路國權表示,這主要是得益于淮南濕潤的氣候。“考古界有句話叫‘幹千年,濕千年,不幹不濕就半年’,武王墩的文物埋藏環境是個‘飽水’的環境,這樣相對封閉的儲存空間,抑制了木腐菌的快速生長,降低了木材的腐蝕速率,有利于木質文物的儲存。”路國權說,“以往我們在黃河流域發掘的墓葬裡,就很少見到儲存如此完好的漆木器。”

楚王墓中發現山東元素

這位身份高貴的墓主,在世時有官員追随、百姓奉養,死後也要歆享美酒佳肴、絲竹樂舞。在北室,青銅編鐘、編磬,琴、瑟、竽、笙等各色樂器,令考古小組目不暇接,浪漫主義情調十足,反映出楚國在樂學上取得的輝煌成就。不過,令路國權尤為難忘的,并非那些精美的青銅器,而是他們在主墓封土中偶然發現的一件木柄鐵锸。

“我以前曾經在山東濟甯嘉祥縣武梁祠的畫像石上,看到治水的大禹拿着一件這樣的器物。這次出土的木柄鐵锸,竟然和大禹手持的工具一模一樣。”當第一次親眼見到實物時,路國權感覺既真實又飄渺,傳說與現實在此時此刻發生強烈的碰撞與融合。

山大教授路國權親手挖出武王墩最大楚鼎,墓主人或曾将魯國滅國

武王墩出土的木柄鐵锸(左)與山東省嘉祥縣武梁祠裡的大禹治水畫像(右)

武梁祠裡的大禹畫像,被認為是大陸現存最早的一幅大禹畫像。在這幅畫像中,大禹身披蓑笠,頭戴蓑帽,左手前伸,仿佛是在指揮,右手拿着一件工具。這件工具叫做“耒耜”,是一種農具。而武王墩一号墓中發掘出的木質鐵锸,正是當時人們在鑄造陵墓時使用的器具。隻是不知為何,有位壯工把它遺留在了現場。

“可以想見,兩千多年前,一名普通的楚國勞工正手持鐵锸,在烈日下奮力挖掘泥土。在他們揮汗如雨地勞作了無數日夜後,這位鐘鳴鼎食的墓主終得長眠于地下,他的靈魂仍在聆聽鐘磬之聲……”彼時鑄造陵墓的百姓,早已消逝在時間的長河之中,史書上并未留下他們的隻字片語。而今,這件木柄鐵锸跨越千年重制人間,如同攜帶着掌心的溫度,證明着他們存在的痕迹。

“墓主人”曾将魯國滅國?

武王墩自考古發掘以來便廣受關注,坊間對墓主身份的猜測也未曾斷絕。這位楚國貴族究竟是誰呢?“武王墩是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結構最複雜的楚國墓葬,規格很高,内涵極為豐富。”路國權說,“我們傾向于認為它的墓主是一位楚王,具體說來,極有可能是楚考烈王。”

時間轉回到戰國時代,那是一個金戈鐵馬、群雄争霸的時代,雄踞江漢的楚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打不過就跑”是常态,與秦國“相愛相殺”的楚國就特别喜歡遷都。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國都城郢城(今湖北荊州),楚頃襄王被迫遷都于陳(今河南淮陽)。公元前263年,其子楚考烈王熊元即位。這位楚王的命運可謂波瀾壯闊:他曾在年少時遠赴秦國充當“人質”,是秦昭襄王的“正牌女婿”;後來又在“戰國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黃歇的幫助下逃歸楚國,成為了楚國的第39任王。楚考烈王在位期間,重用春申君,聯合趙、魏抗秦,楚國一度複興。然而好景不長,公元前241年,春申君組織了戰國史上最後一次合縱攻秦,卻以失敗告終。楚國害怕秦國報複,于是把國都再次遷往更東面的壽春,也就是如今的安徽省淮南市壽縣。楚考烈王遷都壽春以後,将其命名為郢,表明自己決意在東方紮根,暫不作收複故土之思。

山大教授路國權親手挖出武王墩最大楚鼎,墓主人或曾将魯國滅國

安徽壽縣的春申君像(圖檔來自網絡)

壽春作為楚國的最後一座都城,曆經楚考烈王、楚幽王、楚哀王、楚王負刍四王。公元前238年,統治楚國25年的楚考烈王薨,其子楚幽王繼位。自此,楚國國力日漸衰微。楚幽王在位僅10年就去世了,楚考烈王另一位幼子楚哀王即位不過兩月,就被末代楚王負刍處決。五年後,楚王負刍又為秦軍所俘虜。此時,秦國在嬴政的統治之下如日中天,大一統的時代潮流已然不可阻擋,國祚綿延八百餘年的楚國,偏安壽春不到二十年,便退出了曆史的舞台。

山大教授路國權親手挖出武王墩最大楚鼎,墓主人或曾将魯國滅國

電視劇《大秦賦》裡的楚考烈王

楚哀王與楚王負刍一個被殺、一個被俘,依制下葬的可能性很小,李三孤堆的墓主又直指楚幽王,武王墩的墓主“人選”似乎隻剩下了楚考烈王。不過,這些都還是推測,目前尚未找到實證。“按照科學的原則,在地下文物沒有出現墓主的名字之前,我們就無法完全确定其身份。”路國權說道,“考慮到命名的嚴謹性,現在我們隻能說武王墩是楚國最高等級的墓葬。所謂‘最高等級’,指的就是楚王或者王後。”也有專家表示,接下來的考古發掘,将緻力于尋找楚簡、大型青銅器銘文等關鍵證據,作為墓主身份的認定。

假如真能證明墓主是楚考烈王,那麼武王墩與山東的“淵源”便更加深厚了。衆所周知,古代山東在先秦時期主要有齊國和魯國兩個大國,如今的山東也是以被稱作“齊魯大地”,且簡稱就是“魯”。殊不知,魯國就是被楚考烈王所滅。公元前255年,楚考烈王派春申君出兵攻打魯國,将魯國末代國君魯頃公從都城遷出,封在莒地(今山東莒縣)。六年後(前249年),魯頃公在柯(今山東東阿)去世,楚國未允許魯人襲封,魯國徹底滅亡。

在山東成長、工作的路國權,感覺冥冥之中似有緣分牽引。而今,武王墩的考古發掘,不過進行了三分之一,路國權的工作也還遠未結束。“在我所負責的東室,青銅器密密麻麻地堆了五六層,我們現在正在逐層進行提取。”路國權說,“等東室發掘完以後,我們準備對中間的椁室進行整體套箱,将其運送到實驗室中,在恒溫的環境下進行精細化的發掘。”他相信,随着發掘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曆史證人”将出現在眼前,為人們揭曉墓主人的身份之謎。(齊魯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