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說《尋槍記》改編電影《尋槍》影評

作者:吃顆桃

找到自己

- 回顧電影《找槍》的視聽語言

影片改編自範一平的小說《找槍》,講述了一個覺醒的馬山意外丢掉一把裝有三顆子彈的槍的故事,在濃霧籠罩下,馬山踏上了一條不同尋常的獵槍之路。導演陸川運用了大量的色彩描寫、音樂渲染和精湛的鏡頭語言,反映了馬山失槍後迷失了自己,焦慮、恐懼的内心世界,同時,槍械代表了馬山的身份地位,馬山在找槍的過程中找到了迷失的自己。導演以全新的視角看待普通人的生存困境和心理世界。

這部電影對色彩的使用是值得稱贊的。整部電影以藍灰色為主,當冷色調進一步趨于不純時,那麼它的低感就顯得更加顯著,讓人感到郁悶、灰蒙蒙的。導演用冰冷的色調,突出了馬山獵槍過程中壓抑的情緒,展現了馬山沉重的内心世界。影片一開始,馬山開車去找槍的記憶中,用槍反複出現一抹黃花,尤其在整體凄涼的色調中,黃色給人希望,雖然很短很薄,隐喻着馬山在找槍的路上希望渺茫, 對馬山失去了槍的尴尬。馬山派出所因為出色的工作受到上級的贊譽,周圍紅絲獎杯彌漫在全貌,展現了大家的喜悅和興奮,也說明馬山是一位多次奮力拼搏的好警察,這為馬山不斷尋找槍支提供了理由,也為背上馬山不顧自身生命安全找槍作準備。而聽到馬山丢了槍,同僚們的門默默地把獎金遞在了桌子上,而照片中隻有主角獎杯被放在了一個小角落裡。整個畫面變成了一種冷淡低沉的凄涼基調,凸顯了馬山槍擊案事件的嚴重性,不是槍,而是責任。最後,馬山抓住了小偷,導演把鏡頭對準了無盡的綠地,這種青春的色彩是導演對馬山生命的意義,象征着希望和救贖,馬山失去了自己的槍,也一步步地迷失了自我。

恰到好處的聲音渲染。這部電影以錄音機,高音喇叭,收音機和其他聲音的混合開始,這些聲音預示着馬山即将到來的恐慌和灼熱的現實生活。音樂随着馬山心理的變化而變化,先是丢槍,作為警察馬山的心理失衡,開始尋找一種毫無意義、重複、多音節的狂躁的背景音樂和不和諧的旋律積壓,無形中給馬山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随着馬山丢槍後驚慌失措、緊張的情緒,也讓觀衆為之心。在馬山槍擊案曝光後,音樂開始變得溫柔細膩,但依然緊張。馬山槍搜尋進入了平靜理性的階段,在馬山尋找槍支的過程中也有點發現自己。影片結尾的馬山抓小偷是沒有聲音的,達到了"無聲的勝利和聲音"的效果,沉默的人喜歡更具表現力,馬山終于找到了自身價值的意義。

獨特的鏡頭語言。導演用了大量的主觀鏡頭,在夜裡馬山開着機車尋找槍的蹤迹和線索,馬山的視線中的樹木、牛群、牆屋都在飄忽不定,朦朦胧胧,鏡頭晃動,預示着他的迷茫和未知的生活,傳達出馬山失槍後的心理狀态, 開始懷疑周圍的一切,人物畫得栩栩如生。導演用全景鏡頭将走在馬山畫面的小巷裡,看到一群女學生快樂,輕盈的背影,而他則籠罩在壓抑、沉重的氣氛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放大了馬山壓抑的情緒,凸顯了馬山被困後失槍的困難境地。用中景鏡頭,馬山從一條小巷裡走出來,走進下一條較暗的小巷,那裡全人躲藏起來,小巷不像一條小巷,像迷宮,迷失了自己,迷霧缭繞,找不到出口。而左右兩邊的線條也暗示着馬山的處境越來越糟。

《找槍》的劇情曲折而令人回味。馬山不僅失去了一把槍,還失去了自己,在找槍的過程中也找到了感情、友誼和責任。導演用變幻無常的音樂、低沉、凄涼的色彩和多變的鏡頭語言,展現了馬山從丢槍到找到槍的人生困境和内心世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