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參考報》報道,為進一步規範股東減持行為、有效防範“繞道減持”、維護市場信心,中國證監會拟對《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幹規定》進行修訂,以規章的形式重新釋出。同時,為了進一步規範董事、監事和進階管理人員轉讓股份的行為,支援其依法合規增持股份,證監會還對《上市公司董事、監事和進階管理人員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變動管理規則》進行修訂。
對目前的股市來說,多一家、少一家上市公司,對股市産生不了多少影響。即便是有一定影響的上市公司,退出以後對市場的影響也不會很明顯。相反,上市公司大股東的減持,如果數量比較大,對市場的影響就會比較大。因為,按照目前大股東的減持行為,相當一部分大股東減持後獲得的資金,都不會回饋股市,也不會投資企業,而是用到其他方面,甚至向外轉移。如此一來,大股東減持就成了股市的失血點。一個失血點或許對股市的影響不大,失血點多了,對股市的影響就會越來越大。
為什麼在經濟基本面總體較好,外圍市場更是持續上漲、屢屢創新高,企業效益也在逐漸改善,上市公司分紅、回購股份、增持等都明顯增加,市場監管也不斷加強的情況下,股市卻表現得很低迷。即便出台刺激市場的政策,也沒有讓股市回歸上漲狀态呢?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資金的使用很不規範,一次減持就等于一次失血,十個大股東減持就是十次失血。如此一來,投資者輸入市場的血,還怎麼滿足得了大股東減持造成的失血,股市還怎麼可能步入牛市軌道,進而給投資者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呢?
事實也是,按照這些年來大股東的減持情況,每年的減持資金都在6000億以上,多的年份接近10000億。而大股東減持獲得的資金,有多少是反哺到市場的,又有多少是補充到企業的,可能比例非常低。減持獲得的資金,都流向與股市毫無關系的地方。這其中,近年來以各種概念進入市場的企業,沒有幾家是實實在在的企業,也沒有幾家不是進入市場就出現業績變臉,或者在大股東的人為操縱下維持高股價,待大股東完成減持任務,就立馬淪為垃圾股的。特别是被資本綁架的企業,從醞釀上市開始,就是奔着獲利而去,就帶着強烈的操縱股價意識,隻要企業能上市,就必然會把股價炒到曆史最高,并迅速減持。
此次修改的新規,将進一步規範董監高減持,明确董監高在自身違法和上市公司違法情形下以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風險警示期間不得減持;明确董監高在集中競價或者大宗交易減持前都須預先披露;明确董監高離婚後雙方持續共同遵守相關減持限制。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確定減持行為不要成為市場的失血點,確定減持不要給市場帶來傷害。也正因為如此,新規可能要對董監高等違規減持行為予以嚴厲處罰。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新的規定主要規範的是減持本身,大股東減持後獲得的資金使用,還沒有提出限制性要求,實際也就形成了一個比較大的漏洞。也許有人會說,按照股市運作的基本規則,以及國外的通行做法,不管是大股東還是小股東,減持獲得資金的使用,都與監管沒有任何關系,對減持獲得資金的使用進行限制,是否手伸得太長了。
正常情況下,确實如此。關鍵是,中國的上市公司,特别是有資本大量的上市公司,相當一部分公司上市的目的是不純的,或者說完全是被資本綁着上市的。在創業初期,為了得到資本的支援,很多創業者把企業的很大比例股份轉讓給了資本投資者。而資本投資者投資這些初創企業的目的,也不是為了企業發展,而是将其推到市場,并高位減持逃離市場。結果,這些原本可以發展得更好的企業,因為資本的進出,變成一個爛公司、爛蘋果。相反,如果投資者是出于企業發展而投資,并伴随着企業一起成長,上市公司的品質就不會出現大的問題,股市也不會到處是失血點。正是因為上市公司中資本的比例太高,企業被資本綁架的現象太嚴重,才需要對大股東減持資金的使用予以關注,并提出限制性要求。譬如必須至少30%回饋股市,或者50%以上再投資于上市公司等,進而讓大股東減持不成為一種套現手段,而是再生産、再發展目标,股市也就會步入牛市狀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