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世平:健康養老亟待破解4大難題

【作者簡介】張世平,健康中國50人論壇組委會副主任,全國總工會原副主席、十二屆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這是她在健康中國50人論壇年會(2024年4月14日在安徽銅陵市舉辦)上的發言。

張世平:健康養老亟待破解4大難題

【編者按】作者來自全國總工會,曾在全國婦聯工作30年,在總工會工作10餘年,二線下來後一直參與和推動大健康事業。并向全國政協遞交多份涉及養老問題的專項提案,在全國政協會議上就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作大會發言,明确提出了應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基本國策。2019年以來,依托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在國家衛健委等8部委支援下,先後啟動了三項健康促進工程,其中之一就是全國老年健康促進工程,工程明确了推動三級醫養模式和康養旅遊一站式服務的工作重點,确立了老年居家智慧健康生活服務等6大服務體系建設目标,目前許多工作正在推進中。

以下為正文:

今年兩會再次明确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本次年會聚焦老年社會保障,展現了對兩會精神的自覺貫徹。借此機會,談談我對健康養老問題的思考。

大陸是人口老齡化形勢最嚴峻的開發中國家。與其他國家相比,大陸的人口老齡化特征鮮明:一是基數大、增長快,現已占全國人口21.1%,接近3億,并以每年1000多萬的速度發展,2050年将突破5億,占人口約37.8%,明顯高于世界平均增長值。二是高齡化趨勢明顯,現有高齡老人約8000萬,預計2050年80歲以上老人将超1.5億。三是空巢獨居老人增多,計劃生育累積1.8億戶家庭,目前空巢獨居老人高達9000多萬,約占老年人口1/3。四是少子化問題突出,愈益嚴重的少子化現象使人口結構更加快速向老齡化發展,2022年大陸社會撫養比是21.8%,預計2030年-2050年将升至40%-50%,每2-3位年輕人就要贍養1位老人。五是區域、城鄉差異明顯,東部地區老齡化明顯快于西部地區,農村老齡化超過城市,這與人口結構、生育政策和經濟發展水準相關。六是健康狀況堪憂,絕大多數老人處于亞健康狀态,75%的老人患有一種或一種以上慢病,失能失智老人約4500萬。七是未富先老,2001年大陸進入老齡化時,人均GDP僅有4000美元,低于5000-10000的國際平均水準,現已進入中度老齡化,人均GDP遠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準。八是未備先老,發達國家一般至少提前30年就開始準備,如澳洲上世紀90年代就着手應對2030年老齡化峰值,我們人口多、底子薄,對老齡化的應對,認識和起步都比較晚。以上8個特征是我們無法回避、必須面對的基本國情。

健康養老是人民群衆的共同追求,也是國家文明進步的重要标志和社會和諧穩定的基本要求。什麼是健康養老?它是指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參與服務,使他們保持健康、延緩衰老,實作安養、樂活、善終的目标。怎樣推進健康養老?依據基本國情和老年需求,目前亟待破解的有4大難題,即:錢從哪裡來?人到哪裡去?活靠誰來幹?健康誰來管?這些難題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采取有力措施來推動解決。

一、第一個難題,錢從哪裡來?談的是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和醫療保障問題。

城市老人大多靠養老金維持生活,2022年底,大陸平均養老金3000元左右,其中低于3000元的約70%,1萬元以上的約3%。養老金隻能維持一般家用,一旦出現大病或老人失能失智,這個錢根本不夠用,有的連小時工也請不起,更承擔不了養老院的高額費用,隻能在家靠子女照顧。

農村老人主要靠土地吃飯和不足千元的醫療、養老補貼維持生活。現在無地農民越來越多,預計2027年30年承包期滿,無地農民将達2.6億,靠土地吃飯的空間越來越小,子女供養和本人勞動收入是現在農村老人的主要生活來源,一旦失去勞動能力,尤其失能失智,生活就會非常窘迫。

國家在推動城鄉醫療社會保障方面做了很大努力,采取了三支柱發展措施,但目前養老金體系依然存在着資産總量不足、結構性失衡、供需沖突突出等問題,據預測,未來5至10年間,大陸養老金将有8到10萬億的缺口,随時間推移缺口還會繼續擴大。針對傷殘和失能失智老人的長期照護保險呼籲了多年,在40多個城市先行試點,試點地區的養老機構和居家老人有所受益,但對于4500萬失能失智老人來說,還是杯水車薪,難以做到全覆寫。

商業保險作為養老保障的重要補充,近年來有了很大發展,保監會也在部分省市開展了專屬養老商業保險試點,擴大了參保對象,探索了多種繳費方式。但總體看,我們的商業保險還很不成熟,産品同質化嚴重,創新性不足,部分保險公司偏向身體健康者,參保對象很有限。老年人過多依賴第一支柱,對商業保險不認知,也缺乏信任,從中獲益的老年人很有限。

怎麼解決錢從哪裡來的問題?

一是要源頭治理,落實生育政策,促進人口增長,遏制少子化所導緻的保險領取人多于繳納人的發展趨勢,努力降低社會保險基金入不敷出、收不抵支的風險,同時還要穩步推進延遲退休年齡的政策計劃,堅持做到小步調整、彈性實施、統籌兼顧。

二是要開源節流,重點解決好供給方問題,努力實作養老資金的效益最大化。要進一步加大醫療改革力度,有效解決重心下移、中西融合、以藥養醫等問題,尤其要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決醫療費浪費巨大問題,深化支付方式改革,切實提高醫保資金使用效率。

三是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進一步完善基本養老制度,堅持公平公正,落實應付盡付,確定第一支柱的托底作用,促其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尤其要全面建立、盡快落地長期照護保險制度,讓更多的高齡和失能失智老人從中獲益。

四是要優化多支柱養老保障體系,促進第二、三支柱的充分發育,豐富養老工具,分散養老風險,擴大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覆寫,發展面向老年人的各種商業養老和健康保險,加大對保險公司産品開發的支援力度,推進标準化建設,促進三支柱融合發展。

二、第二個難題,人到哪裡去?談的是老年人安養居住地的保障問題。

大陸養老是9073結構,在2.8億老年人中,90%是居家養老,準确地說是家庭自然養老,能夠獲得社群上門服務的家庭很有限。在居家老人中,有1.8億是低齡年輕活力老人,目前他們能夠自立,但生活壓力很大,尤其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這一輩,承擔着照顧父母、幫助子女的家庭責任,根本離不開家,想把父母送進養老院也有許多局限。

社群養老主要指日間照料中心,雖然能夠提供日托照料和家庭應急服務,但并不能解決養老問題。現在注冊登記的4.1萬個養老機構,大多由民政系統管理,有财政補貼,城市機構一床難求,農村機構門庭冷落,設施和衛生條件也比較差。農村老人大多要看護留守兒童,有條件進養老院的很少。民辦養老院近年來有很大發展,但有的費用過高,普通家庭難以承受;有的虧損嚴重、難以為繼,尤其民非養老機構,政策瓶頸太多。

截至2023年底,全國共有養老床位820.1萬張,比2022年所有下降。其中1/3是日間照料中心,真正用來養老的床位隻有500多萬張,别說高齡老人,4500萬失能失智老人隻能入住12%,僅僅是個零頭。可以想見,現在1.8億低齡年輕活力老人基本居家,10年20年以後呢?都是獨生子女,靠誰養老?那時的養老機構需求一定火山式爆發,現有的800多萬張床位根本不夠用。有的同志說,現在養老床位空置率過高,要控制發展。我認為這種說法既不準确,也很短視。我們要看到,現在是結構性沖突突出,空置的多是農村低質養老院,真正好的養老院還是非常緊缺。養老機建構設既要立足現在,更要着眼長遠,一定不能松懈,其實作在着手已經比較晚了。

怎麼解決人到哪裡去的問題?

一是要以社群為依托,大力發展居家養老。居家養老本質上是一種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相結合的模式,以家庭為基礎,以社會為依托,提供專業化全方位養老服務。這種模式在發達國家已經很成熟,在我們國家才剛剛起步,應當成為發展的重點。“十四五”規劃明确提出,發展普惠性養老服務,建構居家、社群相協調養老模式,實作所有城區、小區養老服務設施全覆寫,打造一刻鐘居家養老服務圈。實作這個目标任重道遠,僅靠政府投入是不夠的,必須調動社會資源,形成整體合力。政府應按照公開、平等、規範的原則,降低參與社群養老服務的門檻,落實稅收、金融、水電、購買服務等支援政策,培育社群養老服務龍頭企業,發展上門服務和線上服務,打造居家社群養老服務品牌。

二是積極推進養老機建構設,尤其要充分開發社群資源,大力發展毗鄰社群、醫養結合、多元驅動、互助抱團、便于子女探望且價格從優的社群小型養老院、護理院,為屬地老人就近提供安養場所,以減輕低齡老人的家庭贍養負擔。國家提出2025年全國養老機構達到10萬所,床位達到1200萬張,希望這個目标能如期實作。現在許多地方政府都在抓康養基地建設,不少國企也涉足其中,其實遠離家鄉、有山有水的康養基地根本不可能養老,隻能是低齡年輕活力老人的康養旅居之地,誰都不可能把八九十歲的父母送到五大連池、西雙版納去居住。我們一定要把養老和康養的概念搞清楚。

三是要加強對現有養老機構特别是民非機構的政策扶持,促其完善設施、豐富内容、完善服務、更新疊代,實作可持續發展。同時還應特别關注農村養老服務設施的開發建設和提質更新,從農村老人實際需求出發,發展服務項目,改善居住環境,提高服務品質和護理水準,解決農村養老院空置率高的問題,尤其要面向農村留守老人發展上門入戶的多項養老服務。

四是要強化敬老助老的家庭社會責任,鞏固發展具有中華民族傳統根基的家庭養老,出台支援家庭成員與老人同住或緊鄰居住、依法履行贍養老人義務的稅收等優惠政策,推廣家庭成員與老人分而不離、離而不遠的互助共濟模式,倡導以互助、結伴、抱團養老為核心的“老夥伴計劃”,支援戰友抱團、親友抱團、近鄰抱團、興趣抱團、候鳥式抱團等多種養老模式。

三、第三個難題,活靠誰來幹?談的是老年護理服務的人才保障問題。

現在居家高齡和失能失智老人的護理基本上靠子女,這些子女本身又多是低齡老人。有一篇報道,寫的是早餐時,67歲老人拿着小勺、彎着腰一口一口喂着躺在床上的83歲老父親,陽光照在花白的頭發上,此景很感人,也很讓人感傷。其實這種情況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老護老”的現象非常普遍。尤其照護失智失常老人,家裡常常會搞得一團糟。

目前從事護理服務的人員多是40、50下崗職工和女農民工,他們文化素質不高、缺乏專業技能、職業穩定性差,請到一個合适的上門護理員非常不容易,而且費用也高。受疫情影響,養老服務機構用工荒、人員流失的現象愈發凸顯。

護理人員結構與老人養護需求極不比對,4500萬失能失智老人需要護理,若按1:4的比例推算,護理崗位需要1100多萬,現有機構護理人員不到50萬,持證上崗者不足10萬。全國近百所職業院校開設了老年服務專業,但學生畢業後大多不會到老年護理一線崗位。崗前教育訓練也是個很大缺口,沒有形成完整的教育訓練機制和工作體系。由于社會認知、薪酬水準、工作強度等因素,養老護理員一直存在着學曆偏低、技能不足、招生難、留人難等問題,有的年輕人把養老機構當作臨時跳闆。

老年護理員的崗位要求很高,不僅要有愛心、耐心、細心,還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不僅要有醫療、康複、生活照料等多方面知識,還要有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護理人員的素質高低、能力強弱,對老年人的生活品質和壽命長短影響極大,尤其失能失智老人要做到有品質有尊嚴的生活,離不開護理人員精心優質護理。解決護理人員隊伍的來源和素質問題,是發展健康養老的重要瓶頸和巨大剛需。

怎麼解決活靠誰來幹的問題?

一是要加強對養老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支援高等院校和職業學校增設養老服務專業課程,培養老年醫學、健管、護理等方面專業人才,着力抓好老年護理師、康複治療師、健康管理師、心理咨詢師、營養指導師5師的專業設計和教學布局,将其納入國家高職教育發展的重要系列。

二是要支援發展校企合作,定向培養養老專業人才。目前國家已出台養老護理員的職業目錄和職業标準,關鍵是如何有效落實到職業建設中。應依托養老機構和各類教育訓練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在職教育和崗位教育訓練,建立養老服務實訓基地,壯大養老服務隊伍,提高其專業化規範化水準。

三是要落實養老護理人才優惠政策和獎勵機制,關心他們的職業發展和利益訴求,完善職稱評級,理順上升管道,給予他們更多的了解、公平和尊重,通過福利待遇的提高、社會認可度的提升、職業歸屬感的增強,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養老服務行列。

四是要加強社會文化建設,增強社會自助互助功能,倡導老有所為和老年志願服務,動員廣大青少年、低齡老人和社會各界加入志願行列,與養老機構、居家老人結對幫扶,推廣時間銀行、服務銀行成功經驗,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法律幫助、精神慰籍、文化娛樂等服務,既倡導愛老助老新風,又補充養老服務之需。

五是要大力發展智慧養老,打造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平台,支援養老企業和機構采用網際網路、物聯網、大資料、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為養老服務賦能,推廣樓層監控、智慧報警、家政預約、智能助浴、健康咨詢、物品代購等技術服務,提高服務效率,降低人工成本,讓數字科技與老年社會同頻共振。

四、第四個難題,健康誰來管?談的是老年人的健康服務保障問題。

現在老年人壽命長了,吃得好了,慢病多了,普遍存在健康問題。世界衛生組織界定的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癌症4大慢病,和我們提出的心理和神經系統疾病、骨關節和三椎疾病、眼疾、口腔疾病新4大慢病,在老年人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展現,老而多病現象非常普遍。

其實許多慢病是可以及早幹預、适度調理、防患于未然的。如心腦血管疾病的形成,主要因為寒濕、淤堵、血道不通、結節所緻,血道、氣道、腸道的日常維護調理很重要,與飲食、運動也密切相關。又如阿爾茲海默症,中國患病人群已超1000萬,居世界第一。這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早期通常有記憶減退、智力減退、性格改變、生活能力下降等症狀,應該也可以及時發現和幹預。據調查,農村此病患者比例比較高,城市相對低些,受教育程度越高、用腦越多的人,患此病幾率就越低。這說明大腦越用越靈。

疫情後,人們的健康需求越來越強烈,但什麼是健康?怎樣實作健康?許多人并不太清楚,過分依賴醫院醫療醫生的現象依然普遍。尤其老年人醫療費用支出居高不下,不僅成為醫保壓力,也成為家庭重負。大陸缺乏健康服務管理體系,老年人獲得健康知識和健康服務的管道很有限。社會上各種推銷保健品魚龍混雜,上當受騙現象屢見不鮮。還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環境因素等,使老年健康受到很大影響。

怎麼解決健康誰來管的問題?

一是要重心下移,推動建設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這是一種有病治病、無病療養,養病與養生結合的新型養老模式,打造的是預防、治療、康複、護理和生活照料相結合的閉環式服務鍊。無論是養老社群還是養老機構,都應堅持醫養結合的發展方向,依托屬地醫療機構,為老人提供便捷的醫療保障和全科醫生服務。這方面我們不如發達國家做得好,在最需要醫療資源的基層往往醫療資源最為匮乏,尤其農村地區。政府應下大力氣解決這個問題。

二是要立足社群,大力發展健康管理,積極開發康養健醫相融合的社群服務設施,充分開掘周邊閑置的場地、院所、房地産、一二級醫院等資源,推進建設面向社群老人的健康驿站、康複中心,并與屬地養老院、護理院形成聯合體,既補充老人安養護理的不足,又可為老人提供慢病管理、中醫調理、康複治療等服務。

三是要彙集資源,積極推進以康複為特色的康養文旅基地建設,為低齡年輕活力老人提供康複、療養、旅居服務。過去的康複多限于術後康複、殘疾康複,醫院的康複中心一床難求,專門的康複醫院隻有百餘家。其實慢病人群特别是老年人都需要康複,隻是沒有這方面認知和管道。應充分利用各地文旅城、房地産、溫泉酒店等資源,大力發展康複院、療養院和健康管理院,以滿足老年人健康療養、精神文化等多樣需求。

四是要因地制宜,支援開發中醫藥産品、藥食同源産品、營養産品和各種适老化産品裝置。中成藥對慢病有特殊療效,但種類、品質有限,大陸中草藥原材料出口份額占85%,而中成藥出口不足2.5%,說明有巨大發展空間。藥食同源、細胞營養素等産品需求量很大,關鍵要标準、品質、監督到位。國外康複裝置和适老産品應用廣泛,大陸康複裝置種類很少,大多依賴進口,應加大開發力度,發展民族品牌。

五是要面向社會,廣泛宣傳健康養老理念,大力加強老年健康教育,積極實施老年健康促進工程,推廣文明健康科學生活方式,發展适合老年特色的運動項目,關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倡導終身自立、主動健康、積極參與的老年社會文化。健康誰來管?更重要的是要靠自己管,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醫院是廚房,最好的藥物是飲食。每個人都要當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做到我的健康我做主。要引導老年人努力踐行5個詞、20個字,即:愉悅心情、合理飲食、科學運動、适度調理、參與社會,踐行了這5點,就能朝着確定100歲、沖刺120的目标邁進,并且做到有品質、有價值、有尊嚴。

破解以上4個難題,必須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動員,打造全社會齊抓共管、合力推進、共建共享的工作局面。同時還要全面準确把握好養老工作定位,明确認識:老齡化問題不是局部問題,而是全局性戰略性問題;不是階段性問題,而是具有一定曆史發展階段的長期性問題;老年人不是社會的包袱,而是社會的财富;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目标是健康老齡化和積極老齡化,不是消極養老,而是積極享老;老年工作不能簡單從事,要分年齡、分需求、分區域,因人因需因地制宜;老齡工作必須以改革的精神、開放的思路、創新的舉措進行頂層設計,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從我們的國情出發,努力實作彎道超車,積極建設長壽強國。

張世平:健康養老亟待破解4大難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