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十不惑?她拒絕躺平、考研上北大,用實力甩開了年齡焦慮

作者:一裡夫人
四十不惑?她拒絕躺平、考研上北大,用實力甩開了年齡焦慮

快節奏時代裡,大家經常陷入年齡焦慮之中:

“28歲還沒對象,我這輩子大概注定孤獨終老。”

“都說30而立,但我還沒擁有屬于自己的房子。”

“人到中年,萬一被裁員,找不到工作怎麼辦?”

年齡就像巨大的籠子将我們困住,難以掙脫;很多人因為這些迷茫與不自信,變得躊躇不前,錯失改變命運的機遇。

那麼,你有過年齡焦慮嗎?我們又該如何與之對抗呢?

四十不惑?她拒絕躺平、考研上北大,用實力甩開了年齡焦慮

01

年齡是數字,不是限制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社會時鐘”,通俗來說,就是什麼年齡要做什麼事。

上學、戀愛、工作、結婚、生子、退休……年齡猶如一把标尺,到了對應的時間就應該把這個階段的任務通通完成。

指針一旦偏離了預定軌道,周圍人評頭論足的聲音會立刻将自己淹沒,仿佛成了社會的另類。

四十不惑?她拒絕躺平、考研上北大,用實力甩開了年齡焦慮

▲ 敏敏的松弛感

在碩士畢業14年後,再次考研上北大的微網誌部落客@敏敏在小森林,從小到大都是傳說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聯考進入了理想的中國傳媒大學,是文藝編導專業在甘肅省招的唯一考生;

22歲大學畢業的她決定考研,在母校度過了充實的研究所學生生涯;

步入社會,她成為時尚雜志的廣告銷售,實作經濟獨立;

結婚生子之後,她選擇辭職創業,以獲得自由時間,與事業上的更高追求;

直到創業項目被上市公司收購,她回歸職場,正式進入網際網路行業。

回顧39歲以前的經曆,敏敏一直按照世俗标準下的社會時鐘推進人生劇本,而當生活趨于穩定,步調也慢了下來,她逐漸産生了關于年齡的困惑。

“小時候,我曾幻想過自己的20+,30+是什麼樣子的,而40+的世界是一片空白。如今已經站在四十不惑的分叉路上,還要跟随既定路線走嗎?”

四十不惑?她拒絕躺平、考研上北大,用實力甩開了年齡焦慮

▲ 職場精英的一面

帶着這樣的疑問,她在翻閱自己感興趣的心理學書籍時,内心對知識的渴望愈發強烈起來,希望能夠更加系統專業地學習,而非停留在暢銷書與線上課程。

直到某天,“再考一次研,再讀一個專業”的想法突然蹦了出來,聽起來有些天馬行空,但似乎又沒那麼遙不可及。

“人近中年,大部分人都過着循規蹈矩的生活,盡量維持以前的事業軌迹、生活狀态。但我還是想嘗試一下,從頭開始去做一件自己特别感興趣的事,是怎樣的體驗。”

四十不惑?她拒絕躺平、考研上北大,用實力甩開了年齡焦慮

▲ 部分專業書籍

在她看來,人生是長跑,而非百米沖刺。

如果我們總在社會時鐘的催促下拼命追趕,與周圍人進行攀比,就注定與焦慮同行。

實際上,隻需要根據自己的節奏邁出腳步,無論是三十歲不結婚,還是四十歲去讀研,沒有對錯可言。

前進、停下、或反方向換一條路線,年齡從來不是限制。

02

年齡是積累,不是缺失

到了一定年紀後,我們總是習慣于形容自己“老了一歲”。

而害怕衰老的本質,其實是擔心失去。

比如身體所發生的明顯變化:皮膚逐漸失去彈性,熬一次夜需要休息三天才能恢複,抵抗力也在慢慢下降……如此真實可感,讓人猝不及防。

與17年前的考研經曆相比,敏敏深刻體會到自己的記憶力遠不如年輕時期。

以前似乎看了、背了就記住了,現在則需要花費很多努力去對抗記憶衰退,不斷重複和鞏固,連睡前都要一遍遍背誦知識點。

四十不惑?她拒絕躺平、考研上北大,用實力甩開了年齡焦慮

▲ 密密麻麻的筆記

不過,當敏敏把年齡視角切換為“成長一歲”時,反而發現時間是個好東西,可以帶給我們更為豐富的閱曆與成熟的心智。

“拼不過知識點的準确度,就拼政策。”

随着年齡的增長,人的了解力越來越強。她試着通過經驗判斷考點,在有限的時間裡進行選擇性的複習;答題的時候多多舉例,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與心理學相連結,更加具象與切實。

四十不惑?她拒絕躺平、考研上北大,用實力甩開了年齡焦慮

▲ 伏案學習

與此同時,情緒穩定,也是來自于年齡的饋贈。

2022年冬天,在考研最需要沖刺的階段,敏敏感染了新冠。病毒的肆虐加上精神壓力巨大,她徹底病倒了,發了六天的高燒。

臨近考試,本該好好休息的她總是放不下心,堅持看書複習,但注意力在生病時總是容易分散;加上思考“考試是否會延期”“何時才可以轉陰”“自己能否進考場”等問題,整個人都很焦慮。

她說,如果是未經世事時的自己,或許意志力不像現在這般強大;而現在的她,縱使充滿了不确定性,依然想着無論如何都要堅持下去,咬咬牙坦然面對。

四十不惑?她拒絕躺平、考研上北大,用實力甩開了年齡焦慮

▲ 北大錄取通知書

最後,敏敏成功做到了,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大應用心理學專業。

正如脫不花老師所言:“如果你日日有成長,年年勝過往,那麼年齡不是局限,而是一種智慧和一份面對世事的從容。”

與其為生理上不可逆的衰老而惋惜,不如從其他方面獲得成就與新生。

而打破年齡焦慮的最好辦法就是,發現年齡所帶來的優勢,利用優勢加倍努力,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03

年齡是過程,不是終點

“世界是一座橋,走過去,不要在上面蓋房子。”

20年前初讀這句話時,敏敏深受震撼,并将其視為自己的座右銘。

往後的每一個選擇與決定,都讓她更加确信人生隻是一段旅程,我們無需糾結太多的成敗得失,而是要無所顧忌地享受過程,重在體驗。

四十不惑?她拒絕躺平、考研上北大,用實力甩開了年齡焦慮

▲ 不要忘記享受生活

考研結束後的那段時間,敏敏放下了學習與心理負擔,過得很輕松。到了查詢成績那一天,盡管意識層面覺得很有把握,但智能手表卻因為心率快速飙升而發出了警報。

“沒想到自己會這麼緊張。”敏敏笑着說道。

其實她也設想過落榜的情況,肯定會失落,但不會感到遺憾。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她已經實作了考研的終極目的——

“别人能幫你很多事情,但學習上要吃的苦,隻能自己品嘗。”

于是,敏敏選擇最笨拙的方式自證,用實際行動肯定了自己的能力,明确自我認知。

無論結果如何,她都沒有丢失走出舒适圈的勇氣,在事業以及生活狀态上,擁抱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四十不惑?她拒絕躺平、考研上北大,用實力甩開了年齡焦慮
四十不惑?她拒絕躺平、考研上北大,用實力甩開了年齡焦慮

▲ 在校園的日子

如今,成為北大學生之後,敏敏時刻被青春的氣息感染着。

與年輕的同學在一起,完全沒有年齡上的自卑或思想代溝,而是互相交換着不同時代的成長經驗,共同進步,這個過程對于她來說非常快樂。

而且,習慣了忙于事業和家庭,敏敏幾乎沒有意識到個人獨處時間少之又少,所有興趣愛好都是碎片化的。

在老師的引導下,她也試着多留一點時間給自己。比如每半個月都要花半天的時間放空,不學習、不工作、不帶孩子,通過戶外慢跑等方式緩解壓力、修複情緒。

四十不惑?她拒絕躺平、考研上北大,用實力甩開了年齡焦慮

▲ 北大的風景

“都說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當我走到曠野之中,才發現視線豁然開闊,千萬不要用年紀把自己框柱。”

敏敏經常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校園生活,希望借此鼓勵自己的粉絲們:

無論幾歲,隻要生命尚未到達終點,都可以嘗試新的東西。

千萬不要因為其他人的看法和意見而陷入猶豫,我們永遠有重新開機人生的機會。

四十不惑?她拒絕躺平、考研上北大,用實力甩開了年齡焦慮

楊绛先生曾說:“你的年齡,應該成為你生命的勳章,而不是傷感的理由。人生一站有一站的風景,一歲有一歲的味道。”

焦慮也許是環境給的,但勇氣和底氣一定是多年的閱曆積累而來。

就像敏敏,将年齡視為一種符号,用積極向上的态度賦予其不同意義。無論是轉行創業,還是在職考研,她在人生各個階段追逐着當下的目标與熱愛,抛開外界的幹擾因素,安頓好自己的心。

要相信,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甚至是耄耋之時,我們依然可以為了真正喜歡的事情勇往直前,認真活出自己。

無關年齡,一切都不會太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