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浦有座“記憶花園”,隻為守護美好記憶……

作者:備忘錄

“這個洋山芋長得大嗎?””番茄也已經長出來了呀。”……

近日,春光正好。長海路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門前,“記憶花園”裡的花草蔬菜生機勃勃。67歲的秦國珍正和夥伴們一起,這廂瞧瞧番茄長勢,那廂給洋芋松松土,忙得不亦樂乎。

楊浦有座“記憶花園”,隻為守護美好記憶……

秦國珍是一支社群園藝小隊的成員。團隊隊員們都是退休居民,還有一個共同點:屬于認知障礙高風險人群。而這方小小的花園,是他們接觸土壤、感受生活的媒介,為大家帶來了心靈的溫暖療愈。

種花、種菜的手藝,

讓她成了孩子中的“紅人”

午後的“記憶花園”裡,陽光灑落一地,十幾隻種植箱被擺放得整整齊齊。洋芋、番茄從土裡伸出了細長的枝蔓;薄荷、迷疊香飄出淡淡的芬芳……園子裡還有荠菜、韭菜等綠葉菜,正茁壯生長。

“今天,我們的首要任務是給荠菜收籽。”家住蘭花新村小區的秦國珍戴着手套,麻利地将荠菜一把把割下來,套進袋子裡,再用力向地面甩去。“就是要這樣甩。荠菜上有一顆顆愛心形的籽,我們把它甩進袋子裡,收集好,等下半年再接着種,又能長出一波荠菜。”

楊浦有座“記憶花園”,隻為守護美好記憶……

秦國珍家住蘭花新村小區,離“記憶花園”不過兩、三分鐘的腳程,幾乎每天都來。她種花種菜不在話下,是隊裡的“萬事通”,其他隊員叫她“秦老師”。去年,“記憶花園”裡開展了一場親子活動,邀請社群親子家庭與園藝小隊的老人們一起養護植物,讓秦國珍和隊員們成了孩子中的“紅人”,也讓大家很是驚喜。

“那次活動,小朋友反響特别好,一直問我這個植物叫什麼名字、那個植物是什麼。以前總覺得退休了‘人也沒用了’,沒想到現在的我好有成就感!”秦國珍笑着說,“這些洋芋、番茄,就是為了孩子們種的,因為它們模樣好辨認,收獲也友善。等以後再辦活動,小孩子肯定喜歡。”

楊浦有座“記憶花園”,隻為守護美好記憶……

走出家門進花園,

用植物點亮一段記憶

“記憶花園”裡共有近10種植物,每一種都是隊員們的“心肝”。他們定時相約來檢視植物的生長情況,順手澆澆水、除除草,說說笑笑間,享受悠閑生活。小小花園,給居民們帶來了大大收獲。

今年75歲李雲娣是隊員之一,她說,自己以前沒種過花草蔬菜,手藝都是在“記憶花園”裡跟着大夥學的。“加入園藝小隊以後,對很多植物從不熟悉到熟悉,學到了很多。另一方面,自己動手種東西的成就感也是其他事情比不了的。前不久,我們還用自己種的韭菜包餃子。”

楊浦有座“記憶花園”,隻為守護美好記憶……

園藝的“魔力”,讓隊員們走出家門,走進花園,與大自然來了一場又一場“約會”。因存在認知障礙高風險,有時,也有隊員會忘記志願活動的時間。于是,他們在冰箱上貼小紙條、在手心裡寫筆記、讓鄰居叫上自己……用各種方法,提醒自己準時在花園“報到”。不少老人直言,“感覺自己更有幹勁,生活也更有盼頭了。”

老年人是認知症高發人群。近年來,長海路街道全力建設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群。一方面着手大範圍篩查,排摸出700多位高風險老人并進行二篩;一方面探索早期幹預手段,如園藝療法、芳香療法等。就這樣,2023年7月,“記憶花園”誕生了。作為園藝療法的載體,這裡鼓勵大家回歸自然,從播種與收獲中找回人生的活力與掌控力,用一份植物,點亮一段記憶。

楊浦有座“記憶花園”,隻為守護美好記憶……

“園藝療法作為認知障礙非藥物幹預方式的一種,面向有需要在身體及精神方面進行改善的老年人,提供植物種植和園藝活動,讓他們回歸自然,從社會、教育、心理以及身體等方面進行調整、改善,是一種有效的服務方法。”長海路街道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群建設項目負責人王滢介紹。

經過近一年的正式營運,現在,園藝小隊已擁有近10名固定成員。種什麼植物、辦什麼活動,都由老人們自行“頭腦風暴”。王滢說,“我們會定期組織小隊會議,邀請大家對志願活動的形式、内容、時間等進行商讨,隊員們也經常有金點子。他們對社群生活的參與度更高了,對自己個人生活的積極性也提升了。”在園藝小隊的歡笑與汗水中,“記憶花園”,還将創造更多美好的故事……

文字/圖檔:湯順佳

編輯:吳百欣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