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的建成不僅僅意味着中國基建的高超技術,更是寄托着港珠澳三地的共同美好心願。
可是自港珠澳大橋建成之後,因其通車量少,複雜的規則,被西方唱衰,稱之為“面子工程”。
很多車主被阻擋在港珠澳大橋橋頭,無法通行,隻能望橋興歎,難道港珠澳大橋真的是外界所說的“風景橋”?
然而今年清明節港珠澳大橋卻支棱起來了,3天車流竟超百萬台!
一、港珠澳大橋世界矚目
2005年,中央下達建設港珠澳大橋指令的第一年,給所有人描繪了一個宏偉的藍圖。可是回歸現實,建橋技術難題擺在眼前,當時的中國并沒有達到國際期望的水準。
擺在中國建橋人眼裡有二大難題,一個是外海沉管隧道技術,第二個是錢。
既然中國沒有這個技術,那麼放眼世界去找這個技術。一家荷蘭公司給港珠澳大橋的總設計師林鳴開出1.5億歐元的天價。
林鳴據理力争提出3個億給個架構就行,得到的卻是荷蘭人冷嘲熱諷。
至此中國人決定自己幹。
那個時候,全世界的目光都放在中國身上,想看一看中國到底行不行?
其中之艱辛與壓力難以想象,但中國人的答案是當然行。
當33節沉管第一次安裝好後,與實際測量偏差16公分。擁有頂尖技術的荷蘭顧問說“行”,可總設計師林鳴告訴所有人“不行”。
為此33節沉管重新安裝,測量偏差不足2毫米,這一誤差,意味着中國的技術已經達到全世界之最。
在33節沉管成功安裝的背後,是林鳴數十年來“釘”在崗位上的結果,是林鳴的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
衣帶漸寬終不悔,以林鳴為首的建橋人終為世界遞上了一張靓麗的中國名片。
二、過橋規則讓車主到橋上就掉頭
之前大批車主來到港珠澳大橋就掉頭,甚至有車主哭訴“一般人根本過不了。”究其原因就是過橋規則讓車主望橋興歎!
港珠澳大橋雖然是一座跨海大橋,但嚴格按照高速公路的規則來,隻允許特定的穿梭、跨境直通巴士、限額250輛的跨境計程車、持有特定通行證的跨境私家車以及限載的貨運車輛。
另外港珠澳大橋建設的原本目的就是為了通商,而且港珠澳大橋位于海上屬于境外,是以要通過港珠澳大橋,自然需要複雜的證件和通行費用。
其中必須有港澳台通行證,其次車輛要有三地牌照,最後還要有三地駕駛證。
憑這些,就能讓大部分普通人掉頭就走。
港珠澳大橋的交通規則跟普通的高速公路也有所不同。澳門和香港的車輛是靠左側行駛,是以在進入香港或澳門時,必須完成左側交通轉換。
而且港珠澳大橋對于車輛限高為6米,限重為40噸,超過這個标準的車輛不得通行。
除了這些限制條件,使得通行的難度增加。還有港珠澳大橋橫跨伶仃洋,行駛途中氣候變化多端,路途遙遠,複雜的天氣也讓一些車主萌生退意。
三、港珠澳大橋現在竟然會堵車?
一橋卧虹,三地連通,這一橋見證着三地的融合發展。2023年,随着“港車北上”“粵車南下”,三地互聯互通,成功打造“一小時生活圈”。
今日中國早以不是昨日中國,而西方所謂的“面子工程”早以不攻而破。
2024年清明節港珠澳大橋3天車流超百萬台,還出了堵車的情況,這被網友稱之為“世紀大反轉”!
雖然這并非常态,但是也可以看出,現在珠澳大橋的通行車次愈來愈多,而這橋的意義也并非通行那麼簡單。
加上現在通行的手續也在優化,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人從港珠澳大橋通行。
港珠澳大橋建立的遠見,遠非西方能堪破。這座民族的大橋的建立,将三地聯合在一起。
要知道,在香港回歸之前,當時的政府是采取将香港與内地隔絕的方針,而大橋的建設,卻實實在在地将兩種制度深度融合,讓香港打心底回歸祖國的懷抱。
1997亞洲金融風暴,香港經濟遭遇前所未有的劇烈動蕩與經濟下滑,為應對嚴重的經濟下滑,為攪動香港經濟這灘活水,香港才慢慢放松了政策,提出通過建設基礎設施來拉動經濟增長,這恰恰符合中央的政策導向相符合。
這讓曾經的“亞洲四小龍”香港,重新煥發活力,穩固香港在亞洲的四大中心地位,以香港為主導,帶動珠江西口岸的經濟圈,加快人才與先進技術向内地轉移,為實體經濟注入新活力。
足以可見,港珠澳大橋遠非“面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