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脾虛痰濕盛者,日常這樣調理

作者:廣東中醫藥
脾虛痰濕盛者,日常這樣調理

嶺南地區因為常年高溫潮濕,容易造成“濕”的體質,出現脾虛。即使是平和體質的人,在潮濕的自然環境中,也難免會受濕氣侵襲。

近日氣溫回升,雖然氣候宜人,但有不少人卻一吃飯就腹脹,渾身懶洋洋,沒什麼力氣,也不想說話;有些人手腳還是冷冰冰的,舌頭顔色淡,而且舌頭兩邊有齒痕,舌苔白或厚膩,大便溏滞,排便無力,排便拉不幹淨……這些,都是脾氣虛夾濕的表現。

正所謂“脾虛百病生”,脾有運化水濕的功能,脾虛後最常見的現象就是“濕”的代謝失調,緻使濕氣滞留體内。

01脾虛痰濕者有哪些表現?

形體肥胖、肌肉松弛,面部皮膚油脂較多,多汗且黏、胸悶、痰多、嗜食肥甘,容易困倦,口黏膩或甜,身重不爽,大便正常或不實,小便多或微渾濁。舌體胖大,舌苔白膩,脈濡而滑。

推薦:茯苓薏米粥

材料:白茯苓30克、薏苡仁30克、粳米100克、胡椒粉、鹽少許。

做法:

1.粳米淘淨。

2.粳米、茯苓、薏苡仁放入鍋,加水适量,用武火燒沸,轉用文火炖至糜爛。

3.加鹽、胡椒粉,攪勻即成。每日1-2次,早晚餐用。

功效:健脾利濕化痰。茯苓性味甘淡平,有利水滲濕,健脾和中的作用,薏苡仁甘淡微寒,能利水消腫,健脾止瀉,清熱利濕,兩藥都能健脾祛濕,利濕消腫,對于脾虛濕重體質者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

禁忌人群:陰虛火旺者慎服。

02脾虛痰濕體質者的飲食生活如何調養?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主任中醫師樊杜英介紹:脾虛痰濕型體質的臨床表現主要是易累、易水腫;容易出現腸胃問題,例如消化不好,容易拉肚子等;年紀大的人容易夜尿多。

要改善體質,就要管住嘴,邁開腿,這樣才能,提高免疫力,增強體質。

飲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膩、生冷滋潤之品。常用的食物可選用赤小豆、花生、枇杷葉、蘿蔔、洋蔥、冬瓜等。

多進行戶外活動,以舒展陽氣,通達氣機。衣着應透濕散氣,經常曬太陽或進行日光浴。在濕冷的氣候條件下,要減少戶外活動,避免受寒雨淋,保持房間幹燥。應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循序漸進,長期堅持運動鍛煉。

宜選擇中小強度較長時間的全身運動,如散步、慢跑。運動負荷強度較高時,要注意運動的節奏,保障人身安全。

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第二中醫院主任中醫師範德輝介紹,脾胃為“後天之本”,好的脾胃是身體健康的必備條件。我們平時還可以通過刺激一些穴位起到健脾祛濕的作用。

神阙穴(肚臍處)

脾虛痰濕盛者,日常這樣調理

順時針揉動腹部,也可點燃艾炷來灸熏穴位;或使用艾盒,将其點燃後固定在腹部20分鐘,注意溫度不要太燙。

命門穴

脾虛痰濕盛者,日常這樣調理

位于人體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陰陵泉(祛濕要穴)

脾虛痰濕盛者,日常這樣調理

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勢,由膝蓋下方往膝蓋方向摸索,在膝蓋内側碰到大骨的部分。

點按為主,每次按摩100~160下,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艾柱熏灸此處3-5分鐘。

豐隆穴(祛濕化痰要穴)

脾虛痰濕盛者,日常這樣調理

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這個是祛濕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條灸15分鐘即可有效健脾化濕。■

【來源: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醫學指導:範德輝 主任中醫師,樊杜英 副主任中醫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