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衛運河畔的這個“老鼋坑”不簡單

作者:大運河時空

我的童年時代,是在河北省館陶縣北部衛運河畔的山材村度過的,在那一段時間裡,最讓我感到神秘、畏懼的地方,莫過于村子東部、河堤以裡的“老鼋坑”了。

衛運河畔的這個“老鼋坑”不簡單

老鼋坑是一塊水面,它東西長約300多米、南北寬約100多米,其北部是衛運河大堤,南部是一塊突起的沙丘,當時上面建有幾間青磚房,東部則是一段不算太高的沙地,将“老鼋坑”和衛運河分隔開。

衛運河畔的這個“老鼋坑”不簡單

“老鼋坑”近景

由于老鼋坑遠離村莊,再加上70年代的衛運河大堤上也沒有什麼機動車輛通行,到老鼋坑周邊玩耍時,除了微微的風聲,就剩下農田裡、樹叢中的一些蟲兒在鳴叫,使這裡顯得異常寂靜。

老鼋坑的水面呈深綠色,越向中心顔色越深。據說坑中心有“海眼”與衛運河相連,無論是天氣有多幹旱,它仍然有着充沛、幽深的水面。再加上大人吓唬我們坑裡有“吃小孩子”的“老鼋”,種種傳說,讓我每次在它旁邊都有一點微微的戰栗,既想快點逃離這裡,又因為它有着衆多的玩趣讓我留連。

衛運河畔的這個“老鼋坑”不簡單

上個世紀70年代左右衛星圖上的山材村與“老鼋坑”

老鼋坑周邊都是沙質土地,種植着花生、地瓜等沙土作物,我和小夥伴們會在收獲之前,“偷”來一些花生、地瓜,在地上挖個土竈,點燃枯枝燒烤後,滿足一下口腹之欲,每每弄得滿頭滿臉都是黑灰。

老鼋坑岸邊是野生的、密密的蘆葦叢,每年秋季村民們把這些蘆葦收割,晾幹後編織成有着廣泛用途的蘆葦席,或自用,或到北邊的尖冢集上去售賣。

村民們還每隔幾年就在老鼋坑打撈一次,這時就充分展現出河邊村莊的特點了,幾乎每幾家就能搬出一條小船,大家忙活兩天,收獲大量的各種叫不出名字的魚類,由大隊分給各家各戶,讓大家好好的解一次饞。

這時候我往往會想,不知道那隻著名的“老鼋”知不知道,會不會發威阻止村民的打撈,不過這個念頭也就是一閃而過。

衛運河畔的這個“老鼋坑”不簡單

其他地方河流形成類似“老鼋坑”的牛轭湖

若幹年後,才知道,這個所謂的“老鼋坑”就是衛運河彎曲的河彎裁彎取直之後,留下的類似“牛轭湖”之類的河道遺留物。什麼“海眼”、什麼“老鼋”,都是傳說罷了。

衛運河在明清時是河南省漕糧入京的通道,但是從上遊豫北、冀南,到下遊天津的坡度較大,如果衛運河水直洩而下,既不能儲存水量,又造成水速過急,不利航運。并且衛運河是一條天然河流,河面寬闊,不能像臨清往南的會通河一樣建造衆多水閘來調節水位和水量。于是聰明的古人就想出了增加長度降低坡度的辦法,就是增加河道彎曲的數量,來增加河道總長度,有“三彎頂一閘”之說。是以衛運河道就有成為了一條有着衆多彎彎曲曲的河流。雖然漕船走的距離增加了,但是可以行船的時間增長了、運作起來平穩了,總的來說還是劃算的。

衛運河畔的這個“老鼋坑”不簡單

1933年左右的地圖,顯示山材村以東河道未裁直前的模樣

衛運河停航之後,最主要的運輸功能消失了,河道彎曲所造成的弊端就突顯了出來, 水流不暢極易形成洪災,新中國成立之後不久,1954年、1956年就發生了兩次大的洪災。1958年3月5日至6月10日,“衛運河、四女寺減河擴大工程辦事處”編制了《衛運河擴大工程初步設計》,對衛運河從徐萬倉至四女寺按設計流量1250立方米每秒,采取切灘、裁彎、退堤等擴大河槽措施進行治理。

山材村東部河堤裡的“老鼋坑”就是這時候形成的。它原本是一條起自前符渡村東,向東經魏廠、鄭廠村西,再折回山材村東的一條“S”形的河道,在1958年的裁彎之後,變成了類似美元的符号“$”,再經過慢慢演化而成的。

衛運河畔的這個“老鼋坑”不簡單
衛運河畔的這個“老鼋坑”不簡單

山材村東河道裁彎取直前後變化示意圖

在自然界,“牛轭湖”是由于河流的變遷或改道,曲形河道自然截彎取直後留下的舊河道形成的湖泊。而“老鼋坑”的形成無非是把改變過程由自然變成人工而已,它和“牛轭湖”就是一類的事物。

衛運河畔的這個“老鼋坑”不簡單

自然界牛轭湖的形成過程

今天,已沒有了時間再去老鼋坑去看看了,隻有通過衛星地圖從“上帝”視角默默的來看着它,它依然有着碧綠的水面,像塊綠寶石鑲嵌在村莊和衛運河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