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做會蛻皮的蛇(深度好文)

作者:書封包摘

尼采說:“不蛻皮的蛇隻能等死,人也是一樣。”

确實,人的成長,本質是蛻變新生的過程。

正所謂:成功,困難相伴,成長,痛苦随行。

成長的規律,從來不會是按圖索骥,生活如新,唯有适時蛻除舊皮,生活才有更多可能性。

01

蛻不掉認知舊皮,人生走向絕境

商湯在《盤銘》裡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世界的運作規律,本質上是事物的推陳出新,思維的疊代更新。

如若拿着舊的思維,還妄圖解決當下的問題,無異于用昨日的太陽,企圖曬幹今日的新衣,滑稽無比。

曆史上一位頗具威名的君主被流放後,他的一位善于謀略的密友給他捎來一副象棋。

象棋是象牙和軟玉制成,君主拿到後愛不釋手,以為是好友為了給他打發痛苦時光。

從此,下棋成了君主在島上的消遣,也消磨了他逃生的念頭,最終他的生命也終結在島上。

可君主死後,人們在其中一枚棋子的底部,發現了一張逃出島的詳細計劃。

在君主眼裡,棋子隻是打發時間的工具,卻沒有想到,危機下的禮物,也是暗含生機契機。

最終,僅有的逃生機會,因僵化的認知,被葬送在舊知的腹地。

很多時候,環境上的堅不可摧,多是思維上的狹隘所緻,打破思維所限,去除思維舊皮,危機亦能蘊含機遇。

很多時候,讓我們困擾的問題,并不隻有唯一的解決路徑。

打破思維慣性,蛻掉認知舊皮,時刻更新自己,世界亦是廣袤無垠。

做會蛻皮的蛇(深度好文)

02

不打破認知固化,偏見如影随形

作家奧斯卡·王爾德說:“一個人若是從來不改變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他就永遠不會長大。”

認知固化猶如縮小的舊衣,強行穿在已長大的身體上,看似遮體,實則處處受限,痛苦無比。

心理學家阿列克謝·包達列夫曾做過一個實驗。

他将一個人的照片分别給兩組參與者觀看,照片上的人眼睛深凹,下巴外翹。

他告訴甲組參與者“此人是個罪犯”,告訴乙組參與者“此人是著名學者”。

然後,請兩組參與者分别對此人進行評價。

甲組認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兇狠、狡猾,下巴外翹則反映他性格頑固不化。

而乙組則認為此人眼睛深凹,是思想深邃的象征,下巴外翹是具有探索精神的展現。

同一張照片,相同的面部特征,為何評價會天差地别?

隻因在觀察照片前,被告知的身份差異,早已在人們内心形成刻闆印象,影響了判斷。

刻闆效應會讓人不自覺地将人、事、物,進行簡單劃分,進而讓大腦得以省力。

可卻不知,看似省力的背後,卻處處蘊含陷阱。

心理學家高爾德斯坦說:“你看到的并不是真實的世界,而是你對世界的解釋。”

人無法脫離認知去看待世界,懂得打破固化的認知,保持自省,允許不同,多些包容,生活才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做會蛻皮的蛇(深度好文)

03

成年人最大的覺醒,時刻更新自己

愛因斯坦說:“當一個人一直用同樣的方式做着同樣的事情,卻期待不同的結果,那他一定是個傻子。”

人也一樣,如果一直用同樣的認知看待世界,終究難以适應社會,把自己局限在狹小的空間。

從前有個人,因為喜歡精美的鳥籠,便買了很多鳥籠作為裝飾品挂在家裡,不曾想,這樣的舉動給自己添了很多麻煩。

隻要有人來家裡,就會問上一句:“你養的鳥呢?飛走了嗎?”

可當他說:“這個籠子我不是用來養鳥。”

大家便會追問一句:“不養鳥,那你挂着鳥籠做什麼?”

多次之後,為了避免麻煩,隻能妥協,在鳥籠裡養了一隻鳥,去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鳥籠效應。

在人們的認知裡,鳥籠養鳥,人之常情,鳥籠不養鳥,違背常理。

卻不知,鳥籠不養鳥,不是特立獨行,而是我們狹隘的思維看不到更多的可能性。

《商君書》中所言:“常人安于故習,學者溺于所聞。“

生活中,我們不自覺地被習以為常的認知,局限在非此即彼的認知牢籠,

想當然地認為“自己即正義,他人即不合理”。

日常看似合理的行為規矩,當我們不去探尋本質,而是随波逐流地跟随,認知容易就會變得麻木而封閉,最終形成認知屏障,将我們與真實世界隔離。

人是環境的産物,人是環境的産物,我們不能孤立于世,也難以做到離群索居。

打破思維慣性,保持好奇,時刻更新自己,生活才會變得豐富而有趣。

做會蛻皮的蛇(深度好文)

法國哲學家列維納斯說:“隻用自己的觀點去了解萬物就是一種暴力。”

這種暴力往往會傷人而不自知,讓人短視而封閉。

世界的運作,不會因人而異,它隻會遵從既定的發展規律,将事情向前推進。

我們想于俗世中過得自在舒心,抱着思維的舊殼,永遠不是明智之舉。

破除固有成見,與時俱進地更新自己,浸溺去感受生活的差異,終能發現,原來生活不是非黑即白的膠片,而是色彩斑斓,廣袤無垠的曠野。

做會蛻皮的蛇(深度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