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将政治利益置于國家發展之上”:十年掌舵,強人莫迪如何改變印度?

作者:鳳凰WEEKLY
“将政治利益置于國家發展之上”:十年掌舵,強人莫迪如何改變印度?

4月14日,莫迪在展示印人黨的大選競選宣言。

文丨Prabhu Mallikarjunan

編輯丨漆菲

當地時間4月19日,2024年印度大選正式打響。此次選舉分為七個階段,會持續至6月1日,最終于6月4日公布結果。這是有史以來全球規模最大的一次選舉——印度有14億居民,其中9.68億人可以在今年投票,約占全球人口的八分之一。

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被認為大機率能赢得第三個任期。眼下,執政黨印度人民黨(下稱印人黨)領銜的全國民主聯盟(NDA)選情明顯占優,在各項民調中遙遙領先。莫迪團隊甚至開始着手提前布局下一任期,要求各部門制定“連任後的百日議程”及“未來五年路線圖”。但在反對黨看來,如果他繼續執政,印度人将失去更多自由。

“将政治利益置于國家發展之上”:十年掌舵,強人莫迪如何改變印度?

莫迪參與政黨集會,任職總理10年後,他有望在4月開始的選舉中赢得連任。

面對越來越多的挑戰和審視,莫迪試圖塑造一個自信和堅定的形象。當印度再次站在選舉周期的十字路口,這一資訊強烈提醒着人們,莫迪的任期充滿了複雜性和沖突性。執政十年,莫迪究竟給印度帶來了什麼?

印度教至上,打壓反對派

一個月前的3月16日,印度選舉委員會揭曉大選日程之際,一條資訊悄然出現在社交軟體WhatsApp上。這條标注為“總理來信”的文章中,73歲的莫迪回溯了他過去十年來裡程碑式的執政曆程。

莫迪以親如摯友的口吻将其執政曆程描繪為與印度群眾攜手共進的“夥伴關系”。他的文章洋溢着樂觀主義精神,勾勒出一個追求國家發展和倡導包容理念的政府形象。莫迪描繪出一幅印度穩步向偉大邁進的圖景,并将這些進步歸功于他所在政府的不懈努力。除此以外,他還通過社交平台X(前身為推特)與選民接觸,闡明了他的執政方針及願景。

他曾提出,到2047年,也是印度獨立100周年時,要讓國家成為“維克西特巴拉特”(Viksit Bharat,即發達國家)。莫迪闡述的願景是“Viksit Bharat 2047”的一部分,他将聚焦GYAN——Garib(窮人)、Yuva(青年)、Annadata(農民)和Narishakti(賦權婦女)等方面,以期在所有領域實作可持續發展和賦權。

“在我們第三個任期内,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過去十年,我們填補了那些統治了印度70年的人所造成的空白,賦予印度人民以自信:是的,印度可以變得繁榮和自力更生。我們将在這種精神的基礎上繼續前進。”莫迪在文章中寫道,“消除貧困和打擊貪腐的步伐将邁得更大。我們會積極推動社會正義,正努力使印度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我們将繼續努力,幫助青年人實作他們的夢想。”

莫迪還回溯了其政府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例如廢除印度憲法第370條(取消克什米爾特殊地位)、通過《穆斯林婦女婚姻權利保護法案》、推行廢鈔令、修建印度教羅摩神廟、頒布《公民身份修正法案》等。隻不過,所有這些措施都與印度教至上主義路線相一緻。

“将政治利益置于國家發展之上”:十年掌舵,強人莫迪如何改變印度?

2016年,莫迪突然宣布廢除大面值紙币後,人們排隊兌換或存入已停止流通的貨币。

莫迪對公衆的呼籲更像一種政治号召,而非真正的對話。不少人注意到這種宣傳的選擇性,進而質疑政府的包容性,指責政府壓制不同政見,将反對聲音邊緣化。

就在選舉前,印度反對黨遭受的一系列“打擊”引發外界對莫迪以及印人黨的質疑。

3月21日,印度首都轄區德裡的首席部長阿爾溫德·凱傑裡瓦爾因一起腐敗案被捕。凱傑裡瓦爾是平民黨(AAP)上司人,該黨目前在德裡轄區和旁遮普省執政,黨徽是一支掃把,象征掃除貪腐。有觀察人士認為,它有潛力在5到10年内挑戰印人黨。

“将政治利益置于國家發展之上”:十年掌舵,強人莫迪如何改變印度?

印度德裡首席部長、平民黨(AAP)主席阿爾溫德·凱傑裡瓦爾。

同屬平民黨的德裡教育部長阿蒂什表示,這是印度史上首次有現任首席部長被中央政府逮捕,也是首次當大選宣布後,一個全國性政黨的全國召集人被捕。

同一天,印度最大反對黨國大黨主要上司人舉行記者會,指責印人黨政府當機該黨的銀行賬戶,他們“連火車票都不能買”,進而“削弱”了該黨。這使得主要反對黨在選舉期間無法支出,而印人黨卻能在其候選人身上大肆揮霍。

國大黨上司人拉胡爾·甘地表示,該黨最近收到來自稅務部門的另一份通知,追溯到該黨1995-1996年送出的檔案。“這是總理和内政部長對國大黨采取的犯罪行為。今天的印度沒有民主。”

一些人警告稱,最新的逮捕行動可能會給莫迪以及印人黨帶來政治風險,激起群眾對反對派的同情,進而讓原本分裂的反對派聯盟團結起來。眼下,由27個反對黨組成的“印度國家發展包容性聯盟”希望在此次選舉中挑戰印人黨。輿論普遍認為,盡管反對派“組團”出戰,“阻擊”莫迪的難度仍然較大。

不僅僅反對黨,在莫迪的整個任期,各種政策被用來針對其批評者。2021年有爆料稱,由以色列網絡武器公司NSO開發的“飛馬”間諜軟體被用來窺探記者、反對派政客、官僚、律師、學者和活動家。其中一個突出目标是律師和工會成員蘇達·巴拉德瓦,他于2018年根據“反恐法”未經審判而入獄,并被指控“密謀推翻政府”。

更知名的一個例子是活動家賈維德·穆罕默德。2022年6月,印度當局拆除了穆罕默德位于安拉阿巴德的住所,據他們稱,該住所是非法建造的。56歲的穆罕默德和他的女兒均是著名活動家,以組織反對2019年《公民身份修正法案》而聞名,該法律允許快速授予來自阿富汗、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的非穆斯林無證移民公民身份。

反對該法案的抗議活動遭到了嚴酷鎮壓,警方逮捕了相關活動人士,并根據印度嚴格的“反恐法”對他們提出指控。新德裡政策研究中心的安舒曼·喬杜裡等分析人士指出,這些房屋拆毀“與以色列針對巴勒斯坦人的政策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

就在莫迪向印度選民發出資訊的這天,穆罕默德在被監禁長達一年半後終獲保釋。他的遭遇揭示了在莫迪上司下的印度持不同政見者所面對的嚴酷現實,給莫迪政府的發展和包容性宣傳蒙上一層陰影。

盡管飽受争議,選民們卻依然力挺莫迪,他們認為有效決策和治理穩定更為必要。這種情緒不僅反映在2014年以來的全國選舉中,還反映在各邦的地方選舉中——選民更看重參選人的上司力,尤為偏愛莫迪果斷的上司風格。

這不僅僅因為莫迪推行印度教至上主義。有研究表明,人們越來越推崇強勢上司人。是以,當群眾認為一個上司人有能力推動國家的發展時,他們可能對他的缺點視而不見。

印度聯邦院議員、行政部門退休官員喬哈爾·希爾卡(Jawhar Sircar)向《鳳凰周刊》評價說,對莫迪的廣泛支援使得他敢于在潛在的情況下濫用職權,進而威脅民主制度的穩定。“這種價值觀的侵蝕過程通常較為微妙,因為憲法架構仍然存在。已故總理英迪拉·甘地等前上司人至少還在憲法的限制下行事,但莫迪的做法不同。他有一個高度專業的資本家管理階層為其提供建議,這也影響到他的決策。”

經濟資料繁榮,其他隐患加劇

早在2022年8月15日,在新德裡紅堡舉辦的獨立日慶典上,莫迪信誓旦旦地說,“我們必須在未來25年,在我們有生之年,把印度變成一個發達國家。”

“将政治利益置于國家發展之上”:十年掌舵,強人莫迪如何改變印度?

2022年8月15日,莫迪在印度獨立75周年慶祝活動上發表講話。

按照印度财政部的最新預計,印度将在2027年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屆時國内生産總值(GDP)将達到5萬億美元,在2030年甚至可能達到7萬億美元。

僅從資料來說,莫迪十年任内,印度GDP的平均年增長率為5.98%。相比之下,2004年到2013年,在以國大黨為首的印度聯合進步聯盟(UPA)的上司下,印度經濟實作了7.74%的平均年增長率。

盡管如此,印度已成功跻身第五大經濟體——根據印度财政部2024年1月的評估,印度2024财年的GDP為3.7萬億美元,僅落後于美國、中國、日本、德國。十年前,印度GDP排名位居全球第十,按目前的市場價格計算,GDP總值為1.9萬億美元。

盡管全球經濟增長預計将從去年的2.6%放緩到2024年的2.4%,但印度經濟欣欣向榮。在2023年第三季度之前的12個月裡,印度GDP獲得7.6%的顯著增長,超過大多數預測,顯示出其經濟軌迹健康強勁。印度政府3月公布的資料顯示,2023年第四季度印度GDP同比增長8.4%,高于市場預期。

多項預測為莫迪提供了信心來源。根據國際貨币基金(IMF)去年10月釋出的“世界經濟展望”,印度2026年的GDP預計将達到4.95萬億美元。高盛則在去年7月的報告中預測,基于人口紅利以及在創新和技術方面的進步,到2075年印度有望超越美國成為僅次于中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在一份名為“印度經濟評述”的報告中,印度政府首席經濟顧問納格斯瓦蘭(V Anantha Nageswaran)解釋了印度經濟增長的動力。他表示,政府在過去十年内推動的改革措施,推動了私人消費和投資的強勁增長;印度對實體和數字基礎建設的投資,促進了供應鍊和制造業發展。他預計,2024-2025财年的GDP增長率或将接近7%。

印度經濟學家、前卡納塔克邦規劃委員會成員喬希(G V Joshi)提到了需要關注的緊迫問題。“印度的儲蓄率從2010-2011年的約36.9%下降到2021-2022年的29%,資本形成率(資本形成總額占GDP的比率)從2016年的39.4%下降到2022年的34%。”喬希向《鳳凰周刊》分析說,“目前資本形成率依然過高(注:全球平均值約為26%),它将威脅多個領域的生産率。想在2047年之前實作跻身發達國家的目标,印度必須降低這一比例。”

繁榮的經濟資料背後,無法掩蓋印度社會存在的種種隐患。

在2023年的全球饑餓指數(GHI)中,印度在125個國家中處在第111位,表明饑餓程度嚴重,得分為28.7,低于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和斯裡蘭卡等鄰國。這與2013年形成了鮮明對比——當時,印度在78個國家中排名第63位。相比之下,中國是全球饑餓指數低于5分的20個國家之一,處于饑餓程度較低的類别。

然而,印度婦女和兒童發展部(MoWCD)卻對上述指數的可靠性提出質疑,駁斥其為“有缺陷的饑餓衡量标準”,未能準确反映印度的真實處境。

“将政治利益置于國家發展之上”:十年掌舵,強人莫迪如何改變印度?

饑餓問題依然困擾着印度。

政府則強調印度在減貧方面取得的重大進展。根據一份讨論檔案,印度在減少多元貧困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從2013-2014年的29.17%降至2022-2023年的11.28%。北方邦、比哈爾邦、中央邦和拉賈斯坦邦等邦的窮人數量顯著減少,數百萬人擺脫了多元貧困。

多元貧困不僅僅指收入貧困,還應包括諸如可接入基礎設施所提供的服務(如自來水、道路、衛生設施)、獲得的社會福利及保障等名額,以及對這些福利的主觀感受的貧困。

多元貧困率的下降表明,印度正努力改善社會經濟。2014年,當莫迪競選總理時,他承諾每年為印度年輕人創造2000萬個工作崗位,解決緊迫的失業問題。這一承諾是莫迪願景的基石,即通過“印度制造”“數字印度”和“技能印度”等舉措,促進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

然而,種種努力之後,莫迪無法兌現其雄心勃勃的承諾。經濟的結構性變化、制造業增長緩慢、廢鈔令和商品及服務稅等政策的影響,再加上新冠疫情的影響,加劇了就業危機。

過去四年間,印度農業勞動者的數量增加了約6000萬,制造業就業比例卻在持續下降。美國《華爾街日報》指出,看起來人口衆多、機會無限的印度,制造業崗位卻招不到足夠的人,很多年輕人都困在了農村地區。“數以百萬計的勞動者重返農業,這是災難性的。”發展經濟學家、英國巴斯大學客座教授桑托什·梅赫羅特拉直言,“這是我們經濟中正在發生的結構性變化的倒退。”

國際勞工組織關于印度勞動力市場的一份最新調查顯示,印度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高達29.1%,文盲的失業率是3.4%,前者是後者的近9倍。國際勞工組織稱,印度的失業問題主要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尤其是受過中高等教育的年輕人。這些數字說明,印度勞動力的技能與市場上的工作崗位存在着嚴重不比對。

“将政治利益置于國家發展之上”:十年掌舵,強人莫迪如何改變印度?

泰米爾納德邦斯裡佩魯姆布杜爾鎮一家工廠的勞工。

印度青年大會主席斯裡尼瓦斯對此批評說,莫迪政府未能履行“創造2000萬個工作崗位”的承諾,是在欺騙失業青年。他聲稱,過去十年來幾個公共部門被私有化,如今許多政府機構都被來自莫迪家鄉古吉拉特邦的商人接管。

喬希向《鳳凰周刊》指出,在中國,人們非常重視勞動密集型産業,采取降低勞動成本的政策。這種方法帶來了較高的就業彈性,表明經濟增長和就業創造之間有着很強的相關性。“然而,印度缺乏這種政策,無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這是莫迪政府的失敗,他們有必要采取更有效的政策來應對就業挑戰。”

極具果斷和效率,應對複雜挑戰

雖然民生挑戰加劇,對于印人黨的支援者來說,依然為莫迪政府感到自豪。他們聲稱,過去幾十年裡,曆屆當選政府都承諾會解決經常被忽視的衛生狀況和廚房用氣等基本需求問題,隻有莫迪真正解決了這些長期存在的問題。

選舉開始前的4月14日,印人黨釋出名為《2024年保證書》(Sankalp Patra 2024)的“施政綱領”,繼續給選民“畫大餅”。《2024年保證書》強調,進一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質更新,包括擴大高鐵網絡、推出“新時代”列車和現代機場、建設更多高速公路等,還提出将印度打造成全球制造業強國的宏偉計劃。

“将政治利益置于國家發展之上”:十年掌舵,強人莫迪如何改變印度?

印度基建在大幅發展,圖為停在印度城市古瓦哈提火車站的列車。

此外,莫迪還承諾要把印度建設成“商品國家”、防務制造商、全球鐵路制造中心、飛機制造和MRO(維護、修理和大修)活動中心、造船基地以及半導體、晶片制造和生物制造中心等。

69歲的印人黨上司人、來自古吉拉特邦的聯邦院議員納拉哈裡·阿明(Narhari Amin)向《鳳凰周刊》介紹說,在莫迪的上司下,印度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猛,鋪設了超過2.5萬公裡的新鐵路和修建超過5.5萬公裡的高速公路。此外,“潔淨印度行動”和“光明計劃”解決了群眾最關切的問題,政府修建了1000萬個廁所,為印度家庭提供了1.1億個廚房用氣接口。

如今在印度,正在建設中的道路、橋梁和機場随處可見。今年3月,莫迪進一步敦促基礎設施建設,稱其是印度經濟的驅動力。他呼籲,“有必要提高速度、加快步伐,以實作到2047年将印度建成發達國家的目标”。

阿明在地方反對派席位觀察莫迪多年,後來在莫迪政府任職。他強調,這些計劃是政府努力的一個縮影。他認為,莫迪善于應對複雜挑戰,比如解決羅摩神廟争端這一長期曆史問題就證明了這一點。

今年1月22日,北方邦阿約提亞舉行了印度教羅摩神廟的揭幕儀式,莫迪出席并主持儀式。這座引發巨大争議的神廟取代了1992年被印度教暴徒夷為平地的一座16世紀清真寺。那次清真寺拆除引發了全國性騷亂,造成近2000人死亡。

這座寺廟的落成被視為莫迪任内的“曆史性時刻”,兌現了對印度教選民的承諾,也被視作莫迪開啟2024年競選活動的序幕。

“将政治利益置于國家發展之上”:十年掌舵,強人莫迪如何改變印度?

阿約提亞的新羅摩神廟落成,莫迪為其揭幕。

“無論莫迪對公衆做出什麼承諾,他都會努力盡其所能兌現承諾。他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他能夠接受來自各種利益相關者的意見,但最終的決策者是他本人。這反映了他強大的上司力。”阿明解釋說,“在即将到來的選舉中,重點将是發展,而不是羅摩神廟或民族主義這樣的問題。”

當被問及莫迪政府的主要成就時,印度知名選舉學專家、金奈數學研究所的一位教授向《鳳凰周刊》列舉了莫迪任内的三大主要成就。該專家因在政府擔任公職而不願透露姓名。

“第一,莫迪成功廢除憲法第370條,這一度被認為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第二,針對巴基斯坦的巴拉科特空襲引發全球關注,提升了印度的國際聲譽;最後,關于新冠疫情的應對,盡管莫迪受到一些批評,但其果斷和效率確定了國家在史無前例的境況下的正常運轉。”該學者總結道。

這些裡程碑式的成就,最終成為莫迪任職成績的縮影。

潘·拉達克裡什南(Pon Radhakrishnan)是印人黨全國執行委員和印度國民志願服務團(RSS)資深成員,他的政治生涯可以追溯至20世紀70年代。拉達克裡什南向《鳳凰周刊》指出,莫迪在擔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期間,就開始利用社交媒體,并懂得借助新技術加強與群眾的溝通,這種政策在全國選舉中得到進一步的運用。

在社交媒體上,莫迪影響力巨大。截至大選正式開啟前,他在Instagram上有8800萬粉絲,X上有9700萬粉絲,Facebook上有4900萬粉絲。這與主要反對黨領袖拉胡爾·甘地形成鮮明對比——後者在Instagram上擁有700萬粉絲,在X上擁有2500萬粉絲,在Facebook上擁有690萬粉絲。

莫迪利用各類社交平台分享政府政策和舉措,并與支援者建立某種私人紐帶。他更新頻繁,往往會釋出引人入勝的互動文章和豐富的多媒體内容。此外,印人黨還在城市以及農村各個街區組織WhatsApp群組,作為傳播資訊和推廣活動的管道。

共同負責印人黨在克什米爾地區競選活動的拉菲克·瓦尼(Rafiq Wani)說,憲法第370條廢除以來,克什米爾經曆了一段和平時期,旅遊業和經濟得到發展。此外,為微型企業提供再融資支援及各種其他措施也解決了失業問題。“健康印度”(即全民健康保險計劃)為超過160萬戶家庭發放了金卡,改善了當地的醫療條件。

“将政治利益置于國家發展之上”:十年掌舵,強人莫迪如何改變印度?

印人黨的拉菲克·瓦尼在克什米爾谷地舉行會議。

瓦尼說,如今在克什米爾,到處能看到印度國旗,這是局勢緩和的标志。他還提到了前闆球運動員薩欽·坦杜爾卡與克什米爾人舉行的闆球比賽,認為“也是一個進步迹象。而莫迪最近的競選集會,更成為克什米爾曆史上的一個重要時刻”。

“将政治利益置于國家發展之上”

喬希承認莫迪政府在基建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包括擴建機場、高速公路、港口設施和改善供水的努力,但他指出,“盡管取得了這些進步,政府似乎回避了一些關鍵問題,如延遲進行人口普查。而人口普查可以提供至關重要的社會經濟資料。”

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的報告,印度已在去年超越中國,成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但是,印度政府并沒有最新的人口統計資料。印度本應在2021年進行每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但因疫情等原因,至今尚未啟動。

喬希說,莫迪政府似乎特别關注那些能夠吸引選票的政治政策,如羅摩神廟建設以及在克什米爾的行動。“人們擔心,莫迪政府把對政治利益的考量置于國家全面發展之上。”

眼下,莫迪政府正因所謂的選舉債券騙局而陷入争議,并引發人們對印度政治資金透明度的擔憂。莫迪政府于2017年推出的選舉債券被吹捧為確定清潔資金流入政黨的舉措。但批評者認為,該計劃缺乏透明度,可能允許不受限制的企業影響力和匿名捐贈,進而使政治格局内的腐敗正常化。

印度最高法院今年2月裁定,匿名選舉債券違反了《憲法》第19條規定的資訊權。是以,該計劃因違憲而被否決。圍繞這些債券的争議可能會對即将到來的選舉産生重大影響,反對黨利用這個問題來質疑莫迪政府的透明度。這引發有關腐敗和治理的辯論,有可能影響到公衆輿論和選民情緒。

“全球範圍内,越來越多政客秉持根深蒂固的信仰。”聯邦院議員希爾卡向《鳳凰周刊》指出,“土耳其的治理依賴于潛在的伊斯蘭主義,盡管國父凱末爾等上司人曾努力遏制它,但伊斯蘭主義依然存在。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也是利用了這種(根深蒂固的)情緒,尤其在美國中部,他在那裡得到了大量支援。這種現象是一種無計劃的同步,就像體育場裡的人浪一樣。”

自20世紀末以來,以蘇聯解體為标志的政治意識形态一直在同步。即使像英國前首相鮑裡斯·約翰遜這樣的人,也能在右翼情緒的浪潮中取得成功。“這種趨勢并非印度獨有,而是全球意識形态向多數主義的轉變。印度隻是緊随其後。”希爾卡說。

“将政治利益置于國家發展之上”:十年掌舵,強人莫迪如何改變印度?

去年新德裡舉辦二十國集團峰會時,宣傳印度進步和莫迪的海報随處可見。

多數主義作為一種政治哲學,會優先考慮多數人的利益,但往往以犧牲少數人的權利為代價。在印度,印人黨往往将其政策與占多數的印度教徒的文化和宗教價值觀結合起來。這種做法在其宣傳中得到了明顯展現,包括将羅摩神廟尊為國家象征,以及将莫迪描繪成一位強大的、近乎神聖的領袖。

“多數主義并不要求執政黨始終要獲得超過半數的選票。對莫迪的支援也不僅源于其對印度教的宣傳,也源于印度群眾對強有力上司人的偏好。”希爾卡進一步解釋說,皮尤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研究表明,全世界人民都越來越偏愛那些被認為有能力推進國家利益的果斷風格的上司人。“這種偏好可能會導緻支援者忽視他的其他過度行為,而優先重視實力和治理。這種動态轉變增強了莫迪這類上司人的膽量,但會導緻民主原則逐漸受到侵蝕。”(翻譯:朱兆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