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生死博弈:以色列與伊朗間的飛彈陰影與政治角力

作者:大魔境

在伊朗飛彈橫空出世并劃破以色列的甯靜之後,國際社會的目光聚焦于以色列是否會選擇進一步反擊,進而加劇這一地區的緊張局勢。答案顯而易見,以色列已認證行動給予了響亮的回答。

4月19日,以色列展開了一系列精确打擊,其攻擊範圍涵蓋了叙利亞的蘇韋達省、伊拉克的巴格達與巴比倫兩省,以及伊朗至關重要的伊斯法罕省。

生死博弈:以色列與伊朗間的飛彈陰影與政治角力

這些地方先後傳來震耳欲聾的爆炸聲,尤為引人矚目的是,伊斯法罕省乃伊朗核設施的核心區域,其中的納坦茲市擁有提煉核武器級别濃縮鈾的重要工廠,極度敏感。對此,伊朗迅速激活防空系統,德黑蘭國際機場亦暫時停飛,氣氛驟然緊繃。

伊朗,坐擁八千多萬人口,自然資源豐富且地域遼闊,已孕育出一套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這種獨立性預示着伊朗具有深遠的戰略潛力和發展前景,隻要給予足夠的時間,未來的可能性無可估量。

相比之下,以色列身處四鄰皆敵的險惡環境中,除卻約旦王室和沙特王室與其保持着表面的友好關系外,其餘相鄰國家及力量幾乎無一不對以色列充滿敵意。

生死博弈:以色列與伊朗間的飛彈陰影與政治角力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諸多敵人背後站着伊朗的支援,伊朗能夠通過援助這些“小兄弟”無休止地削弱以色列的力量。眼下的以色列,即使對付哈馬斯這樣的組織都顯得力不從心,更無法承受長期消耗戰的重負。種種因素交織在一起,注定以色列對未來局勢缺乏足夠的信心,他們渴望把握當下,盡快解決伊朗這個心頭大患,因為錯失此次良機,下一次可能遙遙無期。

在這場錯綜複雜的棋局中,雖然在伊朗飛彈攻擊過後,雙方看似存在鳴金收兵的可能性,但有一個核心問題亟待解決,那就是内塔尼亞胡的政治命運。這位以色列總理隻有一個明确的目标:尋求拜登政府的保護,以免離任後遭緻清算的命運。

生死博弈:以色列與伊朗間的飛彈陰影與政治角力

而如今,不僅左翼陣營對其不滿,就連曾經支援他的右翼勢力也在加沙沖突失利的影響下,對其憤怒不已。身為總理,戰場上的敗績自然難以逃脫問責,一旦下台,輿論的矛頭很可能直指他本人。

然而,能為内塔尼亞胡提供避風港的唯有美國。曆史上,美國庇護下台盟友的例子屢見不鮮,例如菲律賓前總統老馬科斯,盡管在任期間被控貪腐金額高達數百億美元,但仍能在下台後逃往美國避難,甚至将大部分非法所得轉移到美國。據說,他逃離菲律賓時乘坐的就是美軍的飛機。

此刻,拜登政府此刻面臨的困境在于,内塔尼亞胡制造的亂局已然達到令人發指的程度,甚至不惜将美國拖入泥潭。若不對他施以懲戒,後續的以色列上司層可能會解讀為:無論捅多大的簍子,美國都會為其收拾殘局。

以色列政治生态因其深厚的猶太資本背景,使得美國對其政壇的操控力相對有限,特别是在對右翼勢力的把控上更為乏力。倘若再來一個内塔尼亞胡,或是更為極端的人物執掌以色列,美國恐怕将面臨無法預測的挑戰,是以,内塔尼亞胡必須接受某種形式的懲罰,至少也應下台,以便中間派人物本尼·甘茨有機會走上前台。

生死博弈:以色列與伊朗間的飛彈陰影與政治角力

然而,内塔尼亞胡目前的處境使他不敢輕易下台,甚至不敢結束戰時狀态,此時,對伊朗的襲擊便成為他手中的一枚重要棋子。他似乎在向美國發出信号:“你要不要幫我?如果不幫,我就要對伊朗動手了,哪怕它的核設施又怎樣,你以為我不敢嗎?”兩國之間的角力由此演變為一場“膽小鬼博弈”,雙方都不願被視為懦夫,是以競相推動局勢更新。拜登為了展現自身并非膽小鬼,正密謀扳倒内塔尼亞胡,而内塔尼亞胡為了證明自己的決心,更是将目标直指伊朗的核設施。

生死博弈:以色列與伊朗間的飛彈陰影與政治角力

在此情境下,我們可以打個略顯誇張但形象生動的比喻,将内塔尼亞胡和拜登的關系比拟為一位束手無策的家長與正在歇斯底裡哭泣的孩子。頑皮的小孩内塔尼亞胡聲嘶力竭地哭泣,引來衆人圍觀,家長拜登盡力安撫卻無濟于事,在旁觀者的注視下,拜登既無奈又尴尬。

孩子的情緒往往難以捉摸,你越是勸他停止哭泣,他反而哭得越發激烈。如今,内塔尼亞胡和拜登之間的微妙關系正是如此,兩人在各自的立場上互不相讓,卻又互相牽制,共同塑造着中東這片動蕩之地的複雜局面。

生死博弈:以色列與伊朗間的飛彈陰影與政治角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