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華人後裔,海外稱帝後送家鄉18缸鹹菜,鄉親隻留一缸祭拜至今

作者:聰明的風鈴008

在衆多東南亞國家中,泰國應該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一個。

隻是我們對泰國的了解,大多是關于其自然風光,特色文化以及當地美食方面,對于泰國的曆史恐怕是知之甚少。

據史料記載,泰國曆史上共經曆了4個王朝50個皇帝,在這50位皇帝中,有5位居功至偉,深得百姓愛戴,被世人冠以大帝之名。

他是華人後裔,海外稱帝後送家鄉18缸鹹菜,鄉親隻留一缸祭拜至今

他們分别是達信大帝,蘭甘亨大帝,納臘萱大帝,馬古大帝以及朱拉隆功大帝。

其他4位大帝暫且不提,今天就說說這位排在首位的達信大帝。

這位大帝還有一個稱号,叫做鄭皇大帝,是一位華人,本名鄭信,祖籍廣東汕頭,其父鄭镛年輕時随同鄉逃荒到達暹羅(也就是現在的泰國),後在當地行商,由于頭腦靈活,做事圓滑,在暹羅混的風生水起,經過多年打拼擁有了不小的财富。

有了錢,鄭镛就開始結交當地權貴,并且娶了一名泰國女子為妻,在衆多華夏移民中,鄭镛也算是鳳毛麟角的存在了,不久後他的兒子降生了,鄭镛對其非常喜愛,起名為鄭信。

據說鄭信出生時遭遇了巨蟒的襲擊,這在當時的暹羅,被人們認為是不祥之兆,而巧合的是,鄭信剛出生,其父鄭镛就生病去世了,這樣一來,家裡人對鄭信就更為不喜。

他是華人後裔,海外稱帝後送家鄉18缸鹹菜,鄉親隻留一缸祭拜至今

鄭镛結交的權貴中,有一個叫做拍耶節悉的,這個人是暹羅的财政大臣,經常到他家做客,與鄭信家人不同的是,節悉非常喜愛機靈好動的鄭信,是以在鄭镛過世後就收養了鄭信。

如果讓鄭家人知道,這個被他們視為洪水猛獸的小男孩兒,在未來将會取得怎樣的成就,不知道他們是否會悔不當初,不管鄭家人怎麼想,對于小鄭信來說,能夠為财政大臣的兒子,無疑是很幸運的。

經此一役,鄭信一步登天,完成了從商人之子到貴族後裔的華麗轉身。

鄭信的成長之路絕對稱得上是一帆風順,從小錦衣玉食,受到的是最好的教育,交往的都是貴族子弟,憑借養父節悉的影響力,鄭信的政治道路可謂是一片坦途。

按照泰國的習俗,男子都要進入寺廟修行,以體驗僧侶生活,鄭信也不例外。

他是華人後裔,海外稱帝後送家鄉18缸鹹菜,鄉親隻留一缸祭拜至今

結束了寺廟的修行,鄭信很快就得到了泰國皇帝的重用,先是擔任了宮廷侍衛,後因才能出衆勇武過人深得皇帝信任,不久就升任了達府的軍政長官,封爵披耶。

1762年,緬甸入侵暹羅,一路勢如破竹,暹羅軍隊幾乎毫無抵抗之力,僅用四年,緬軍便兵臨暹羅王城阿瑜陀耶,皇帝驚慌失措,立即向各地發出指令求援。

鄭信得到指令後絲毫不敢怠慢,立刻點齊兵馬趕來支援。

隻可惜,鄭信雖及時趕到了王城,奈何緬軍之戰鬥力遠遠高于其部下,他空有救國之心卻無回天之力,最終非但未能解王城之困局,自己反而被緬軍包了餃子。

無奈之下,鄭信隻得率領手下精銳突圍而去,在撤退的路上鄭信也不是一無所獲,偶爾遇到緬甸小股部隊,他也會指揮手下戰上一場,取得幾次勝利之後,鄭信的大名也就在暹羅人民中傳播開來。

當時的暹羅人民正是國破家亡,心下悲戚之時,而鄭信的出現仿佛一盞指路明燈,讓人們看到了複國的希望。

他是華人後裔,海外稱帝後送家鄉18缸鹹菜,鄉親隻留一缸祭拜至今

于是乎逃亡在外的暹羅人民,被緬軍打散的暹羅士兵,紛紛趕來投靠。

1767年2月,鄭信轉移到了暹羅東南部的羅勇,此時他的軍隊已經超過萬人,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眼見緬甸軍隊在自己國家的暴行,鄭信心中滿是恨意,他發誓要将緬甸人趕出暹羅,恢複泰族的統治。

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想要聚軍心得民意,就必須師出有名,憑借鄭信一府軍政長官的身份,恐怕遠遠不夠,為了達成複國之心願,鄭信隻得自立為王,号召暹羅軍民前來投奔。

隻不過人心向來難測,雖然鄭信一心一意想要複國,但他的手下可不都這樣想。

每當國家面臨危難之時,總有這麼一小撮兒人,會背叛自己的民族和國家,為侵略者搖旗呐喊,更有甚,者還會将屠刀揮向自己的同胞。

他是華人後裔,海外稱帝後送家鄉18缸鹹菜,鄉親隻留一缸祭拜至今

這些人咱們就姑且稱之為“泰奸”,鄭信手下也有這樣的存在。

他們已經被緬甸軍隊給打怕了,認為暹羅根本就不可能是緬甸的對手,與其奮起反抗徒增傷亡,倒不如舉手投降,乖乖地接受緬甸的統治。

是以在鄭信發展實力以圖複國之時,這些人就在背後搞起了各種小動作,給鄭信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本來念着大家都是暹羅人,鄭信實是不忍心多造殺戮,隻要他們不太過分,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隻是樹欲靜而風不止,這些人絲毫不知進退,反倒把鄭信的寬容當成了懦弱,行事愈加肆無忌憚起來,鄭信忍無可忍之下,隻能對他們進行了血腥的清洗。

他是華人後裔,海外稱帝後送家鄉18缸鹹菜,鄉親隻留一缸祭拜至今

鐵血的鎮壓使得鄭信威嚴更重,前來投奔的暹羅軍民越來越多,鄭信的軍隊漸漸成了氣候,羅勇又被他經營得如鐵桶一般,揮師北上的時機已然成熟。

鄭信的第一個目标是羅勇附近的一座沿海城市,尖竹汶城,由于此地沿海,商業異常發達,如果拿下了此地,就能得到大量财富,鄭信對此地勢在必得。

最初,鄭信并不想跟這裡的守軍刀兵相見,畢竟大家都是暹羅人,于是乎,他就親自動筆,給尖竹汶城的軍政長官寫了一封信,大體的意思就是咱們都是暹羅人,應該團結起來反抗緬甸的侵略,等到趕走了緬甸人,咱們自家的事關起門來好商量。

在鄭信想來,身為暹羅人,此地的軍政長官骨子裡也一定是痛恨緬甸人的,邀請他聯合抗緬,應該并不困難,可萬萬沒想到,他的提議卻被對方毫不猶豫地拒絕了,絲毫沒有轉還的餘地。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也就管不了那麼多了,既然做不成盟友,那就隻能當作敵人,即使心裡有再多的無奈,鄭信還是咬着牙下達了武力奪取尖竹汶城的指令。

他是華人後裔,海外稱帝後送家鄉18缸鹹菜,鄉親隻留一缸祭拜至今

在軍隊進攻之前,為了表達自己不拿下此城誓不罷休的決心,鄭信指令部隊将所有的炊具統統砸爛,斷絕了他們的後路,此一戰不成功便成仁,不得不說,鄭信的這一做法頗有幾分楚霸王破釜沉舟的氣概。

在攻城戰鬥中,鄭信身先士卒,率領部下浴血奮戰,最終成功拿下尖竹汶城。

此一戰後,暹羅軍民都見識到了鄭信的勇猛無畏,俨然将其當作了心中的信仰,暹羅沿海各城也都深怕步了尖竹汶的後塵,分分向鄭信宣誓效忠。

一年以後,暹羅南部絕大多數沿海城市已經落入鄭信的掌控之中,經過戰火的洗禮,他麾下的軍隊也都成了百戰精兵。

除了強大的陸軍之外,鄭信還訓練出了一支戰鬥力爆表的海軍,擁有了如此強橫的軍事實力,也是時候跟緬甸人做一個了斷了。

他是華人後裔,海外稱帝後送家鄉18缸鹹菜,鄉親隻留一缸祭拜至今

于是暹羅境内戰火重燃,鄭信親率手下精銳直撲王城阿瑜陀耶。

本來鄭信已經做好了跟緬軍死戰的準備,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鄭信這一路攻城拔寨遇到的抵抗并不是十分激烈,收複王城的過程更是出奇的順利。

鄭信雖不知道緣由所在,但不管怎麼說,将緬甸人趕出暹羅的目的已經達到,自己的複國誓言也已實作,這就足夠了。

其實當時鄭信之是以能夠如此輕易地收複失地,還應該好好地感謝一下清政府。

因為在進攻暹羅地同時,緬甸還派兵攻打了雲南,正所謂打了小的惹來老的,雖然雲南的實力遠不如緬甸,但不要忘了,雲南的背後可站着大清王朝。

當時的清朝正是乾隆執政之時,雖說國力已經開始下滑,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大清朝再怎麼落魄也不是緬甸這個彈丸小國能夠随便挑釁的。

他是華人後裔,海外稱帝後送家鄉18缸鹹菜,鄉親隻留一缸祭拜至今

鄭信揮師北上之時,正是清軍攻入緬甸腹地之日,為了抵抗清軍,緬甸不得不撤回了駐紮在泰國的大部分軍隊,這才使得鄭信的複國之戰順利取勝。

可以說,正是清朝對緬甸的用兵,在無意之間拯救了暹羅的命運。

收複了王城之後,鄭信猜測緬甸國王定然不會善罷甘休,于是利用清緬大戰給暹羅帶來的喘息之機,訓練各地士兵加強暹緬邊境的防禦。

果不其然,當緬甸解決了自己的麻煩之後,再次出兵暹羅。

不過此時,暹羅軍隊的戰鬥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語,這次的進攻,緬甸軍隊并沒有占到絲毫便宜,損兵折将不說,還沒能突破暹羅軍隊的防禦,眼見事不可為,緬甸國王隻得下令撤軍。

他是華人後裔,海外稱帝後送家鄉18缸鹹菜,鄉親隻留一缸祭拜至今

解決了來自外部的威脅,并不代表着已經萬事大吉了,暹羅内部還有着大大小小的地方割據勢力,這些勢力的存在,對鄭信的統治同樣有些不小的威脅。

如今攘外的戰鬥已經告一段落,接下來就該開始安内之戰了。

又用了兩年時間,鄭信率領部下南征北戰,終于清除了所有不穩定因素,完成了暹羅的徹底統一。

不過由于長時間的戰争,暹羅王城阿瑜陀耶早已是到處斷根殘垣,破敗不堪,是以鄭信下令,将王城遷往吞武裡,并在此稱皇,史稱吞武裡王朝。

他是華人後裔,海外稱帝後送家鄉18缸鹹菜,鄉親隻留一缸祭拜至今

掌握了暹羅的政權,鄭信并沒有驕傲自滿,他勵精圖治勤政愛民,在他的治理下,暹羅不但恢複了元氣,甚至實力還更上層樓,暹羅内部穩定後,鄭信又将目光放在了開疆擴土之上。

他選擇的第一個下手目标就是高棉,鄭信之是以選擇這個國家,是有原因的,在緬甸軍隊侵略之前,高棉本來就是暹羅的附屬國,如今再次取得其掌控權也無可厚非。

出于先禮後兵的考慮,鄭信先是給高棉國王寫了一封書信,要求其臣服,高棉國王自然不會答應這個要求,開玩笑,好不容易能自己當家做主了,誰還願意給自己找個主子?

高棉的态度早在鄭信的意料之中,你不服沒關系,打到你服就好,于是1771年,暹羅出兵高棉,迅速占領了金邊。

與此同時,同為佛國的寮國也沒能逃過暹羅的魔爪,緊接着喃奔、帕、難、蘭那等小國相繼被鄭信征服,吞武裡王朝風頭一時無兩。

他是華人後裔,海外稱帝後送家鄉18缸鹹菜,鄉親隻留一缸祭拜至今

鄭信在暹羅如日中天,可遠在廣東的鄭家,過得就不怎麼如意了。

後來鄭家人不知從哪聽說了鄭信的消息,就派人遠渡重洋,到暹羅來拜見他,聽說老家來人了,鄭信自然非常高興,還親到皇宮門口迎接。

當聽來人說起家鄉的近況,鄭信也是不勝唏噓,雖然從小生活在暹羅,但他從來也不曾忘記自己是個中國人,自己的根在廣東,對于家鄉的難處,鄭信真心實意地想要幫上一幫。

于是族人傳回廣東之時,鄭信親自到港口送行,并命人将一十八口大缸抱進船艙,說是自己送給親人的一些禮物,反複叮囑來人,一定要到家裡再将之開啟。

對此,族人自然是千恩萬謝,也表示一定按照鄭信的吩咐去辦。

他是華人後裔,海外稱帝後送家鄉18缸鹹菜,鄉親隻留一缸祭拜至今

哪想船行至半途,實在是耐不住心裡的好奇,就打開了其中一缸,結果失望的發現,缸裡裝的隻不過是普通的鹹菜。

族人并不死心,又接連打開了一十六缸,結果裡面的東西與第一缸并無不同。

族人心裡這個氣呀,不斷咒罵鄭信小氣,千裡迢迢就讓自己帶着這東西回去,一氣之下,就将打開的十七口大缸扔進了大海,隻留下未開封的一缸回去交差。

等回到家中聚集族人,準備将這缸暹羅鹹菜分給衆人之時,他卻吃驚地發現,原來缸裡隻有薄薄的一層鹹菜,下面的都是各種金銀珠寶。

直到此時,他才意識到自己究竟錯過了什麼,隻是事情已經發生,一切悔之晚矣,據說直到如今,這口大缸依然放在鄭氏宗祠之中,逢年過節族人都會前來拜祭。

他是華人後裔,海外稱帝後送家鄉18缸鹹菜,鄉親隻留一缸祭拜至今

再說暹羅這邊,由于鄭信不斷地對外用兵,國内的地主貴族對他漸漸産生了不滿,直到1782年,鄭信再次對高棉用兵,國内兵力空虛,正值此時,阿瑜陀耶城發生了一場意想不到的叛亂。

說起這場叛亂的起因,你可能會覺得難以置信,那就是挖寶。

相傳,當年緬甸軍隊攻打阿瑜陀耶之時,來不及逃跑的有錢人将自己的财寶都埋在了地下,于是在阿瑜陀耶,挖寶就成了一個熱門職業。

其中有一個商人非常有頭腦,他用一定的代價取得了阿瑜陀耶挖寶的代理權,轉過頭來,就向在此地挖寶的人收取重稅。

時間長了,挖寶人變得無利可圖,自然會心生不滿,結果就發生了一場小規模的暴動。

他是華人後裔,海外稱帝後送家鄉18缸鹹菜,鄉親隻留一缸祭拜至今

在鄭信看來,這沒啥大不了的,一群商人而已,能有多大能量,随即就派出禁衛軍到阿瑜陀耶平叛。

可巧就巧在,領頭暴動的人正好是禁衛軍首領的兄弟,結果不但暴動沒能平息,禁衛軍反而跟暴亂分子合兵一處,直接殺到了吞武裡。

此時鄭信手裡已經沒了可用之兵,主力部隊都在高棉作戰,等到他們回援,恐怕自己墳頭的草都有三尺高了,面對來勢洶洶的衆人,鄭信果斷地選擇了認慫,畢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嘛。

于是鄭信宣布退位,并出家為僧,吞武裡落到了禁衛軍手中。

不久後,消息傳到了在高棉領軍作戰的昭披耶卻克裡耳中,他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隻要自己趕回吞武裡,解決了鄭信,就能成為整個暹羅的王。

他是華人後裔,海外稱帝後送家鄉18缸鹹菜,鄉親隻留一缸祭拜至今

事不宜遲,昭披耶卻克裡立刻帶領軍隊傳回了吞武裡,禁衛軍在正規軍面前自然不值一提,占領吞武裡後,昭披耶卻克裡第一時間命人用檀香木打死了鄭信,并殺死了鄭信所有的親人。

當然,他對外宣稱鄭信是死在反叛者之手,緊接着進行了加冕儀式,成為拉瑪一世,建立了曼谷王朝。

雖然昭披耶卻克裡成功上位,可是還有一個麻煩事沒有解決。

那就是在鄭信死前,已經派人聯絡了乾隆帝請求清朝的認可,乾隆帝也答應了他的請求,如果這時暹羅突然換了一個皇帝,清朝會不會不承認他?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他幹脆給自己起了個中國名字,叫做鄭華,自稱是鄭信的兒子,而鄭信在他寫給清朝的奏報中,也就變成了重病不治而亡。

他是華人後裔,海外稱帝後送家鄉18缸鹹菜,鄉親隻留一缸祭拜至今

從此以後,曆代的泰國國王就都有了一個漢姓,也就是鄭。

一代英主鄭信在登上巅峰時黯然落幕,他的遭遇讓人不得不扼腕歎息。

達信大帝雖英年早逝,但他的功績卻不曾被人們遺忘。

泰國政府規定每年的12月28日為鄭信的祭祀大典,上到泰國國王,下到平民百姓,這一天都會到達信大帝紀念碑前進行祭奠,這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永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