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北義勇軍拼死保家鄉

作者:薩彥布特哈
東北義勇軍拼死保家鄉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民為抵抗日本侵略而成立的愛國武裝。

東北各階層人民和愛國官兵紛紛組織“義勇軍”、“救國軍”、“自衛軍”等各種名稱的抗日武裝,奮起抵抗。這些抗日武裝被統稱為東北抗日義勇軍。比較著名的有以馬占山為總司令的黑龍江抗日救國軍,以王德林為總指揮的吉林中國國民救國軍,以李杜為總司令的吉林自衛軍,以鄧鐵梅為總司令的東北群眾自衛軍,以耿繼周為首領的東北群眾抗日義勇軍,以蘇炳文為總司令的東北群眾救國軍等。參加東北抗日義勇軍的有勞工、農民、學生、知識分子、東北軍官兵、地方官吏和士紳,還有遍布東北各地的綠林武裝以及民間團體紅槍會、大刀會等。1932年夏,東北抗日義勇軍發展到三十餘萬人,活動遍及東北三省及熱河省一百七十二縣中的一百零二縣和沈陽、長春、吉林、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大中城市,迫使日軍不得不多次向東北增兵設防,以維護其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時,東北軍政當局執行不抵抗指令,所屬19萬東北軍,除部分愛國官兵參加抗日義勇軍外,一部退入關内,一部投敵,緻使日軍僅用不足半年時間,迅速占領東北三省省會及主要城鎮。在民族危亡之際,東北各階層群衆和東北軍、警察部隊的部分官兵紛紛組成義勇軍、救國軍、自衛軍、大刀會、紅槍會等抗日武裝,統稱為東北抗日義勇軍。這些武裝部隊無統一上司和編制,各自具有相當獨立性;軍費靠自籌或全國人民捐助;主要用輕武器乃至大刀長矛,以遊擊戰為主要作戰樣式打擊敵人。義勇軍高舉“誓死抗日救國”、“還我河山”的旗幟,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同日本侵略軍展開英勇的武裝鬥争。其經曆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東北義勇軍拼死保家鄉

東北軍民奮起抗日(1931.9~1932.2)“九一八”事變發生時,遼甯省警務處處長黃顯聲先率領部分警察部隊抗擊日軍,後往遼西地區将民團和地方保安部隊組成群眾抗日義勇軍。10月初,曾任鳳城縣警察署署長的鄧鐵梅在該縣建立東北群眾自衛軍。此時,遼甯義勇軍遍及各地。11月,由在北平(今北京)的東北社會名流組織的東北群眾抗日救國會,将遼甯各地及熱東、蒙邊地區的義勇軍,以路軍和支隊為基本建制機關,統一改稱東北群眾自衛義勇軍。

到12月末,共編成22路共7萬餘人。吉林省義勇軍主力由東北軍部分愛國官兵組成。首先是團長馮占海率部抗日,随後旅長李杜、邢占清、趙毅等人也宣布抗日,在五常、拉林、雙城(今均屬黑龍江)和榆樹等地抗擊日軍。1932年1月31日李杜等在哈爾濱(今屬黑龍江)成立吉林自衛軍。該部在哈爾濱保衛戰中與日軍激戰五日後撤出,轉移至巴彥、賓縣,吸收哈爾濱以東各縣抗日武裝,使總數達5萬餘人。2月,東北軍營長王德林建立中國國民救國軍,接連攻克敦化、蛟河等縣城,部隊發展到近2萬人。黑龍江省義勇軍建立于江橋抗戰之後。11月,東北軍将領馬占山率部在齊齊哈爾以南嫩江橋一帶奮戰月餘,抗擊日僞軍進攻。爾後撤至海倫地區,吸收各抗日武裝組成義勇軍約5萬人。至1932年2月底,東北抗日義勇軍發展到近20萬人,在各地開展遊擊戰,打擊日僞軍。

東北義勇軍拼死保家鄉

抗日鬥争蓬勃發展(1932.3~10)僞滿洲國建立後,日本帝國主義為穩定其殖民統治,不斷對義勇軍進行“讨伐”。義勇軍主動出擊,部隊迅速發展壯大,是年夏秋達鼎盛時期,總人數約50萬(一說30萬)。

遼甯省義勇軍發展到58路、幾十個支隊約25萬人。5月,東北群眾抗日救國會将遼甯義勇軍劃分為5個軍區,彭振國、王化一、唐聚五、劉振東、高文彬分任各軍區總指揮,在60餘縣開展抗日鬥争。各路義勇軍頻繁出擊,破鐵路,炸橋梁,先後攻克錦西(今葫蘆島市)、通遼(今屬内蒙古)、岫岩、新賓、撫順等數十座縣城,控制了廣大地區。8月下旬,第21、第24路義勇軍多次襲擊奉天(今沈陽)城,一度占領東塔機場,震驚了日僞當局。

吉林省義勇軍發展到15萬人。其中,以李杜為總司令的吉林自衛軍,3月份在夾信子、桶子溝(今均屬黑龍江)等地抗擊日軍。4月初,該部5萬餘人從依蘭(今屬黑龍江)出發,分兵三路反攻哈爾濱,戰鬥月餘。因依蘭失守,部隊減員到2萬人,遂轉至梨樹(今屬雞西市)一帶開展遊擊戰。此時,馮占海部改稱吉林救國軍,在反攻吉林、攻占拉林等戰鬥中,部隊發展到7萬餘人。以王德林為總司令的中國國民救國軍于3月在鏡泊湖地區連續組織四次伏擊戰,并取得甯安、敦化等戰鬥的勝利,部隊擴充到6萬餘人。

東北義勇軍拼死保家鄉

黑龍江省群眾抗日救國義勇軍總司令部于5月在海倫成立,馬占山任總司令,共8萬餘人。該部于呼海鐵路(呼蘭—海倫)、齊克鐵路(齊齊哈爾—克山)沿線頻頻出擊,在松浦鎮、安達、海倫等戰鬥中取得很大勝利。9月,海(拉爾)滿(洲裡)護路軍總司令蘇炳文宣布抗日,建立東北群眾救國軍,所部3萬餘人在富拉爾基一帶抗擊日軍。10月,馬占山率部反攻齊齊哈爾,使日僞軍驚恐不安。在此期間,三省義勇軍在103個縣的廣大地區進行數千次戰鬥,給日僞軍以沉重打擊。

散而複聚,堅持戰鬥(1932.11~1940)日軍為消除蓬勃發展的東北抗日義勇軍對自己的威脅,于1932年秋冬先後動用共近20萬日僞軍警,分别對各地義勇軍進行大“讨伐”。在強敵進攻下,東北義勇軍由于自身存在的許多弱點,加之得不到政府的支援,緻被各個擊破,大多數主要上司人脫走,部隊大部瓦解。計有14萬餘人傷亡,4萬餘人投降、被俘,6萬餘人脫走;萬餘人随馬占山、蘇炳文、李杜、王德林等人退至蘇聯境内,後赴新疆;近5萬人轉入熱河參加抗戰;還有15萬餘人在東北堅持鬥争。義勇軍在日軍“讨伐”時分散潛伏各地。1933年春夏,日僞軍暫停“讨伐”後,義勇軍又重新聚集起來,恢複活動,繼續戰鬥。其中保持原組織系統的7萬餘人,分散各地山林的義勇軍6萬餘人,另重新組成的義勇軍2萬人。此時的東北抗日義勇軍積極參加中國共産黨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動接受中共的上司,一部加入東北抗日聯軍,一部與抗日聯軍聯合戰鬥,一部繼續獨立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