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良春等十位國醫大師:治療胃病的經驗方

作者:廣東中醫藥

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人在出生之後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都需要依靠脾胃的攝取。一旦脾胃出現問題,身體各個器官也會出現一系列影響。今天分享朱良春等十位國醫大師治療胃病的經驗方。

朱良春等十位國醫大師:治療胃病的經驗方

▲朱良春 國醫大師(1917.8-2015.12)

● 經驗方一:

【組成】生黃芪20g,蓬莪術6g,太子參10g,全當歸10g,戈制半夏2g(沖服),雞内金6g,生麥芽15g,桃仁、杏仁各10g,綠萼梅8g。

【功效】益氣血,化痰瘀,運中土。

【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屬氣血虧虛、痰瘀互阻、中運失健者。症見胃脘脹痛不适,形體消瘦,便幹如栗,舌質紫,苔白膩,邊有白涎,脈細小弦。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 經驗方二:

【組成】黃芪90g,莪術30g,懷山藥90g,雞内金60g,潞黨參90g,刺猬皮、生蒲黃、五靈脂、徐長卿各60g,炮山甲、玉蝴蝶、鳳凰衣各45g,蒲公英90g,甘草30g。

【功效】益氣養胃。

【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後期調治。

【用法】共研細末,每服4g,每日3次,飯前半小時服。

● 經驗方三:

【組成】柴胡4g,生白芍15g,廣郁金15g,炒白術12g,生黃芪15g,莪術6g,懷山藥20g,雞内金10g,丹參15g,蒲公英30g,白花蛇舌草30g,徐長卿15g,甘草6g。

【功效】疏肝和胃,益氣消瘀。

【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屬肝脾氣郁兼血瘀者。症見眩暈倦怠,面色少華,口苦納呆,脘脹,隐隐作痛,脘部按之較舒,有時午夜胃内有燒灼感,得食稍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朱良春等十位國醫大師:治療胃病的經驗方

▲任繼學 國醫大師(1926-2010)

● 經驗方

【組成】川芎10g,白芍10g,葛根10g,草果仁15g,延胡索15g,附子3g,五靈脂10g,川楝子15g,赤石脂2g,桑白皮15g。

【功效】疏肝鎮沖。

【主治】消化性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屬沖脈之氣上逆所緻者。症見胃脘痛,伴心煩口苦,脅悶痛,乏力,時惡心欲吐,頭暈,大便幹,面色萎黃,額頭色青,舌紅,苔薄白,脈沉緩而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朱良春等十位國醫大師:治療胃病的經驗方

▲李玉奇 國醫大師(1917-2011.2)

● 經驗方一:

【組成】黨參20g,苦參、姜黃各10g,白芥子、郁金、桃仁各15g,柴胡20g,小茴香5g,黃連10g,沉香5g,甘草、蠶砂各10g。

【功效】健脾清熱,疏肝活血。

【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胃脘痛屬虛寒化熱者。症見胃脘脹痛,嘈雜泛酸,納呆,近期消瘦明顯,觸診劍下觸痛明顯,無腫塊,舌暗紅尖赤,舌體瘦薄,少苔,脈沉弦。

【用法】每劑水煎3次,混勻後分3次口服完,每日早、晚各服用1次,1日半服完1劑。同時服用李老研制的國家“八五”攻關科技成果獎産品阻癌胃泰(黃芪、莪術、白及、重樓等),每包20g,每日2包,早、晚服用。

● 經驗方二:

【組成】黨參15g,當歸15g,白芍15g,苦參8g,烏賊骨15g,煅瓦楞子20g,威靈仙15g。

【功效】益氣健胃,溫中制酸。

【主治】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屬虛寒者。症見胃脘隐痛,泛吐酸水,喜溫喜按,舌質淡,脈沉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朱良春等十位國醫大師:治療胃病的經驗方

▲李濟仁 國醫大師(1931.1-2021.3)

● 經驗方

【組成】生黃芪30g,炒白術15g,茯苓15g,廣木香10g,姜半夏10g,九香蟲10g,八月劄12g,徐長卿15g,三棱10g,莪術10g,炒蒲黃12g,五靈脂10g,刺猬皮10g,血竭末2g(研吞)。

【功效】益氣化瘀,調氣和中。

【主治】慢性胃炎,屬中虛已久、瘀阻胃絡、氣機失調者。症見胃脘疼痛,甚如針刺,脹滿不舒,嗳氣頻作,面晦無華,形體消瘦,肢軟乏力,納谷呆頓,大便稀溏,舌質紫暗,苔薄白,脈細弦。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朱良春等十位國醫大師:治療胃病的經驗方

▲李振華 國醫大師 (1924.11-2017.5)

● 經驗方

【組成】白術15g,山藥15g,石斛15g,沙參15g,麥冬10g,烏梅10g,枸杞子10g,五味子10g,杭芍15g,谷芽15g,竹茹10g,甘草10g。

【功效】酸甘化陰,益氣和胃。

【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屬胃陰虛者。症見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胃脘痞滿不舒,時有隐痛,饑而不食,勉強食後胃脘脹滿益甚,伴口舌幹燥,心慌氣短,舌質紅、無苔,脈細數。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于每次飯前40分鐘服藥。

朱良春等十位國醫大師:治療胃病的經驗方

▲張鏡人 國醫大師(1923.6-2009.6)

● 經驗方

【組成】軟柴胡6g,黃芩9g,連翹9g,芙蓉葉15g,赤芍、白芍各9g,炙甘草3g,丹參9g,制香附9g,制延胡索9g,徐長卿15g,平地木15g,白花蛇舌草30g,白英15g,菝葜15g,香谷芽12g,知母9g。

【功效】清熱理氣,和胃安中。

【主治】疣狀胃炎、淺表性胃炎,屬肝郁氣滞、郁熱犯胃,久則胃絡瘀阻者。症見脘痛反複發作,伴有燒心、灼熱感,有時痞滿不适,舌質紅,體胖,舌下靜脈瘀紫,苔薄黃,脈弦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朱良春等十位國醫大師:治療胃病的經驗方

▲徐景藩 國醫大師(1927.12-2015.3)

● 經驗方一

【組成】桂枝5g,白術10g,茯苓15g,炙甘草5g,高良姜10g,制香附10g,炙五靈脂10g,延胡索10g,廣木香10g,荜澄茄10g,白芍15g,谷芽30g。

【功效】溫中化飲,行氣活血。

【主治】淺表性胃炎,屬中虛胃寒者。症見胃脘痛,喜溫喜按,飲水不多,飲食均需熱,背惡寒,上腹覺冷,上腹下脘附近輕度壓痛,胃部稍有振水聲,大便正常,舌質偏淡,苔薄白,脈細弦。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服藥後靜坐約30分鐘。配合外治:丁桂散0.5g帖敷中脘穴。

● 經驗方二

【組成】太子參15g,炙黃芪10g,炒白芍15g,炙甘草5g,炒陳皮、法半夏、佛手、厚樸、黃芩、浙貝母各10g,蒲公英、茯苓各15g。

【功效】調中理氣,兼清郁熱。

【主治】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中度淺表性胃炎,屬中虛氣滞、兼有郁熱者。症見胃脘隐痛、脹痛,黎明為著,食後痞脹不适,伴嗳氣,偶有泛酸,乏力,中脘輕度壓痛,大便不黑,舌質淡紅,苔色邊白、中間微黃,脈濡。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朱良春等十位國醫大師:治療胃病的經驗方

▲裘沛然 國醫大師(1913.1.10-2010.5.3)

● 經驗方一:

【組成】大黃6g,黃連6g,黃芩10g,制附子10g(先煎),白及3g,參三七粉3g(另沖),大貝母10g,烏賊骨15g。

【功效】苦寒清胃,辛熱扶陽。

【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屬胃中蘊熱、胃絡受損、陽氣虛衰者。症見胃痛,泛酸,惡心,嘔吐,心煩,口渴,畏寒,自汗出,大便色黑,舌淡紅,苔黃,脈沉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 經驗方二:

【組成】高良姜12g,制香附12g,黨參30g,生甘草24g,制半夏12g,川黃連12g,牡蛎30g,當歸15g,川楝子10g,延胡索18g,小茴香12g,佛手4.5g。

【功效】疏肝和胃,辛開苦降。

【主治】慢性胃炎,屬肝胃不和、升降失調者。症見胃脘作脹,頻嗳氣,勞累加重,進食後稍緩解,舌苔薄膩,脈弦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朱良春等十位國醫大師:治療胃病的經驗方

▲路志正 國醫大師(1920.12-)

● 經驗方一:

【組成】橘葉、炒白芍、竹茹各12g,蘇梗9g(後下),娑羅子9g,炒杏仁、厚樸花、郁金各10g,清半夏6g,玫瑰花、炒薏苡仁、炒枳實各15g,甘草3g,生姜1片。

【功效】疏肝健脾益胃。

【主治】食管炎、淺表性胃炎,屬肝胃不和兼脾虛者。症見胃脘及左脅下脹痛,喜按、按之痛減,口幹不欲飲,舌質暗滞,苔薄黃而幹,脈細弱,右脈沉小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 經驗方二:

【組成】南沙參9g,玉竹12g,石斛9g,白芍12g,丹參12g,柴胡9g,甘松9g,五靈脂9g(包煎),檀香9g(後下),谷芽、麥芽各12g,瓦楞粉15g(布包先煎)。

【功效】益氣養陰,理氣活血。

【主治】胃次全切術後胃痛,屬胃陰虧損、脾氣虛弱者。症見胃脘部疼痛,納呆泛酸,時有嘔吐,口渴欲飲,口中黏膩,大便秘結,小便黃,乏力,夜寐不安,面色萎黃,舌質暗紅,苔黃膩,脈弦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朱良春等十位國醫大師:治療胃病的經驗方

▲顔德馨 國醫大師(1920.11-2017.4)

● 經驗方

【組成】炒白術9g,炒枳殼5g,蒲公英9g,砂仁24g(後下),生麥芽30g,檀香1.5g,陳皮9g,丹參10g,佛手4.5g,炙雞内金9g,八月劄9g,娑羅子9g。

【功效】祛積滞,調升降。

【主治】殘胃胃炎,屬久病氣陰兩虛、術後瘀濁交阻、運化失司者。症見不思飲食,納後即脹,得矢氣而舒,面色不華,形體消瘦,舌淡苔微,脈沉細無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鄭重申明:

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适用于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贻誤病情。■

【來源:悅讀中醫,内容節選自《國醫大師專科專病用方經驗(第2版)——脾胃肝膽病分冊》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蔡鐵如、甯澤璞、王利廣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