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位特級教師的磨課“三部曲”

作者:新網師
一位特級教師的磨課“三部曲”

如何從新手成長為能手?怎樣在平凡中實作突圍?

在我的成長路上,“磨課”讓我受益終身,它讓我在從教之初迅速站穩講台,在奮鬥之年持續站好講台,更讓我實作專業二次發展,站上更高講台。

無論是“磨”還是“被磨”,我在“個人鑽研—同伴互研—專家領研”的磨課路上,反複曆練、博采衆長、業務精進,收獲了成長,收獲了幸福。

01

個人教研,磨懂教學之義

23年前,剛走上講台成為教師的我有些不知所措。

我的師傅告訴我,教材是經過很多專家錘煉過的,要學會從教材、教參、課标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個人鑽研就從這裡開始。我似懂非懂,但很聽話,于是開始獨自鑽研。

高中數學第一節課學習的是“集合”,為了上好第一課,我反複研讀教材不下十遍,幾乎将教材的每一句話熟記于心。

師傅說我那節課的語言準确幹淨,但我卻感覺自己好似一個搬磚人、複讀機,如果這樣講一節課,那和學生自己看課本又有多大差別呢?

于是我找來教參,嘗試第一次磨課。

在教材與教參之間跳躍穿插多次後,我突然有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原來教材上6個引例是從初高中銜接的起點出發的,從數和代數、圖形與幾何以及實際生活三個方面做了逐級引入,找出共性,從國中已有認知中抽象概括出新的概念——元素和集合,用現在的理念來講,這不就是最近發展區嘛!

今天回憶起來,那種參悟的感覺仍然十分美好。

經此一“磨”,仿佛打開了一扇與教材編者交流的大門,原來每一段課文,都有其精心設計的意圖。

教師可以在不改變内容本質的前提下,靈活選取恰當的例子,比如把“1—10之間的所有偶數”換成“1—10之間的所有質數”來加大難度,或換成“1—10之間的所有自然數”來降低難度,或換成更為有趣生動的情境,以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這樣既不依賴教材,又不脫離教材,另辟引例,常收獲奇效。回頭想想,這就是情境化教學啊!

一位特級教師的磨課“三部曲”

2019年,新版高中數學教材正式釋出使用。高中數學新課标建議落實“四基”“四能”,強調“素養立意”,從學到學會。

“集合”仍是高中數學的第一節内容,再讀教材和教參,再次精磨細研,我又有了進一步的發現。

教材第一章用“集合與常用邏輯用語”替換了“集合與函數概念”,本章引言強調該節知識不僅是運用集合語言進一步描述函數概念,而是貫穿整個高中數學學習和掌握、使用數學語言的基礎,凸顯該知識闆塊的工具性和前後知識的統一性。

再看此部分的内容設定,将“集合”劃分為三小節,教學中更加貼合“背景—概念—性質—聯系—應用”的知識明線和方法主線,這才是學生擷取知識、深度學習的一般路徑。

翻看新教材後續章節,在每個單元主題的教學設計中,關注數學知識的擷取、數學能力的提升、數學思想的滲透、數學素養的發展的教學理念得以充分展現。

“集合”這第一課,作為單元起始課,不僅是高中數學知識體系的基礎和工具,也是高中數學學習方法和數學思維的範式。

此後的多次磨課,越磨越能體會到數學的滋味,越磨越能領悟到教材内外教與學的本味。

02

同伴互研,磨懂教研之法

被磨課時,堅持自己的觀點,拒絕無法消化的建議;磨課時,力争說服同伴采納自己的想法。

這是我處于教學瓶頸期非常真實的寫照,一度讓我在教學上停滞不前,甚至認為個人教學風格已經形成。

然而,一次别開生面的同課異構活動,打破了我的固有想法。

那一次,數學教研組8位教師被分成兩組,背靠背分開磨課。第一小組教師一開始就出師不利。

“這節習題課我想用一題多解的形式,展示求軌迹的不同方法。”

“不,你不适合,我建議你用一題多變,展示定義法求不同曲線類型。”

“不是的,這個對方可能會用,而且我不擅長歸納,我思維比較發散……”

“你怎麼知道你不會?我覺得你合适,你看這樣設計……”

磨課伊始,大家的見解有很多不一緻,甚至有沖突沖突的地方,一度讓磨課停滞不前。

“要不我們試試”成了磨課的轉折。

當主講人和磨課者都用兩種不同設計方式呈現一遍時,大家豁然開朗:磨課要尊重教師的個人教學特色,被“磨”者換位傾聽,篩選出有價值的内容加以吸收,磨課者換位思考,量體裁衣提出可操作易接受的建議,兩個方案僵持無果時,用實踐來檢驗。

于是,一節适合自己特色的教學設計誕生了。

第二小組的磨課很順利,“磨”與“被磨”雙方意見非常一緻,根據自己善于引導的特點,以一題多變的形式進行設計。

可在試講過程中,這位教師卻迷惑了。

“我在A班異常順利,學生高度配合,不到20分鐘就完成了課堂教學;在B班異常艱難,學生不按常理出牌,20分鐘了,第一個變式還沒完成。怎麼會這樣呢?”

同樣一節課在兩個班上出現了截然相反的效果。

課後我們再次磨課,作為習題課,學生的學情發生了變化,雖然課堂呈現的隻有一個方案,但課堂預設卻要有多個不同的方案,讓真正的課堂既是按課堂預設,又是按照學生的真實需求發生的。

于是,我們繼續磨課,預設多種可能。最後在課堂展示時,這位教師讓一堂學生探究的習題課自然生成。

同一節課,兩種不同的設計,難分伯仲。這也讓我明白,不同的學情、教情下,要有不同的設計,最合适的設計就是最好的設計。

一位特級教師的磨課“三部曲”

是以,我建立了一個“1+1+N”磨課模式,一人主講,組長全程參與,多人研磨,替代一對一的磨課方式。

這種磨課模式,既尊重知識的發展過程和學生思維發展規律,又尊重教師的個人教學特色。

在磨“數列的遞推模型”一課時,“分糖果的遊戲比銀行等額本息貸款引入遞推數列有意思,學生更容易抽象出模型。”

知識廣博的教師創設出巧妙的情境。“你能用遞推數清單示分糖果的遊戲規則嗎?”

語言精練的教師打磨出精準的設問。“A同學,你能點評一下B同學是如何處理這個問題的嗎……你善于觀察和歸納,把第三次分糖果的過程,遷移到第N次分糖果的過程,得到一般規律。”

善于激勵的教師嵌入恰當的課堂評價。“我先讓這個過程動态示範出來,再讓學生畫圖展示。”

擅長資訊技術的教師提供豐富的資源支援。

組内有誰突然對某節課有了新想法,便主動搭建磨課團隊,一起打磨,磨課在我們數學教研組蔚然成風。

教學過程設計應是有聲的。磨課的過程就是對教法不斷反思、不斷矯正、逐漸積累創新的過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是同伴互助磨課的價值所在。

03

專家領研,磨懂教學之光

“這節課每個環節都很用心,但合起來總覺得還差點什麼。”當磨課磨到白熱化、遇到卡點無法突破時,我們會請來教研員會診。

磨“數列的遞推模型”時,教研員一語中的:“‘建立模型—分析模型—解決模型—應用模型’活動線不夠明朗,課堂小結難以升華。”

磨“圓錐曲線複習課”時,“複習課怎麼上成了習題課?”教研員的一句話讓大家恍然大悟,醍醐灌頂。

“除了教材和教參,還要多讀一些關于教育理念的書籍,才能有更高的站位、更精的凝練、更優的引領。”教研員的一番指導激勵我從閱讀中尋找答案、了解教育原理、更新教育觀念。

在磨課過程中,為了避免因過度關注教法打磨而偏離教學目标的誤區,進一步增強整體觀念意識,我開始建構“四線一體”目标架構,即磨課時堅持“四線四問”:

知識“明線”——看數學必備知識還有哪些沒有掌握;方法“主線”——看數學思想方法還有哪些沒有落實到位;能力“暗線”——看數學關鍵能力還有哪些需要提升;素養“隐線”——看數學核心素養還有哪些需要發展。

無論什麼課型,疏通“四線四問”成為磨課需要守住的底線。

每當磨課遇到瓶頸時,就回過頭問問:對應目标是什麼。目标疏通了,設計就理順了,課堂小結的升華也就水到渠成。

面對不符合“四線”目标的教學設計,即便再精彩,我也不會覺得棄之可惜。

從上好一節課到上好一門課,是我磨課追求的目标。

在過去的23年裡,不管是自己深思研磨,還是和同伴激烈研磨,不管是被别人“磨”,還是去“磨”别人,我總是樂此不疲。

磨課,鍛煉了自我,提升了教學;磨課,彰顯了團隊,發展了教研。在每一次磨課過程中,那些智慧又溫暖的目光,照亮我的教師生涯之路。

一位特級教師的磨課“三部曲”

一位21年教齡老師的磨課成長史:磨課,最應該“磨”的是這些……

一位特級教師的磨課“三部曲”

我給新網師提建議

一位特級教師的磨課“三部曲”
一位特級教師的磨課“三部曲”

點選圖檔,長按識别二維碼

作者:鄭豔霞

作者: 課程周刊

編輯:仝秀蘭

稽核:黃鴻志 王娜

一位特級教師的磨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