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啥請香保生 去青礁不去白礁/ 梧閩

作者:文學藝術現場

為啥請香保生 去青礁不去白礁

文/ 梧閩

為啥請香保生 去青礁不去白礁/ 梧閩

農曆三月十三,龍文十三社半祭奠保生大帝生日。那年山後紅同拜大道公的紅滾廟 信衆也去青礁東宮挂香,遇見龍文浦口信衆也去。為了争頭香,浦口與山後信衆在青礁火拚,雙方都是上百人,用轎挑在對敲…互有受傷,十多人住院…第二天,浦口書記表哥張豐順找我(時任司法局長),我緊急約見山後宋建新…雙方坐下先泡茶後啉酒,我說'既然都信大道公,就要有大道公的醫道精神,都是同信弟子嗎?各自回去勸信衆,去大道公的祖廟打架就不虔誠了,受傷是報應…如果繼續積怨,以後會死人的…',雙方書記和解,各人的社裡各自花點錢慰傷,自家的孩子自己抱回…'心裡有病事更大,心裡無病天地寬'。

為啥請香保生 去青礁不去白礁/ 梧閩

以前,閩南人信衆在三月半保生大帝生日前後,都有去青礁白礁挂香請香的習俗,經常大打出手打群架,曆史上死過許多人…為此,清代龍溪縣與同安縣令雙方協商一緻:同安信衆去白礁(時歸同安管),龍溪信衆去青礁(時歸明朝從龍溪拆縣成立海澄縣管的地盤)。龍文區十三社半挂香,隻好舍近白礁去青礁…

為啥請香保生 去青礁不去白礁/ 梧閩

現在好了,閩南醫道神吳本的真人真名就是吳本,本來的本。不是林斌龍恩師寫《保生大帝》時,誤讀的(上人下+不連接配接的那個字,音讀'滔')

現在的青礁慈濟宮在廈門市海滄區,而白礁慈濟宮卻在漳州龍海區(台投區所轄)。

附文:

《保生大帝》

為啥請香保生 去青礁不去白礁/ 梧閩

每年農曆三月十一日的清晨,由花車和歌仔戲班組成的谒祖行列,就把台南學甲鎮擠得水洩不通。十幾萬的台灣群眾遊行到将軍溪畔後,就在這個鄭成功率軍登陸台灣的紀念日裡,舉行“上白礁”隆重祭典活動,隔海遙拜祖國大陸的白礁慈濟祖宮,緬懷列祖列宗,同時高誦祭文:“……巍巍昆侖山,浩浩揚子江,偉哉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祖宗功德厚,子孫豈敢忘……”他們還虔誠地遙拜白礁宮裡供奉的“保生大帝”,即閩台俗稱的“大道公”、“吳真人”。請問,這“保生大帝”是何方神仙?其實,他并非神仙,而是宋代一位民間醫生,名叫吳夲(音滔)。

吳夲(979—1036年),北宋同安縣積善裡白礁村(今屬龍海市角美鎮)人,字華基,号雲沖,閩南名醫,因醫德高尚,死後被老百姓尊奉為“大道公”、“吳真人”,并被宋朝以來的曆代皇帝賜封為“保生大帝”。

為啥請香保生 去青礁不去白礁/ 梧閩

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3月15日,吳夲誕生于白礁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他自幼穎異,才智過人,心性純厚。剛滿10歲,就經常跟着父親吳通下海捕魚抓蟹。吳通後來患惡疾,沒錢醫治,年幼的吳夲眼睜睜看着父親被疾病折磨而死,于是下決心學醫。不久,母親黃玉華也因操勞過度而病逝。

少年時代的吳夲四處求師學醫。起初跟一些蛇醫捕蛇采藥,醫治被毒蛇咬傷的農夫;後為廣學醫道,便遠離家鄉,到名山古刹,拜師學道,以求實作濟困扶危的夙願。

為啥請香保生 去青礁不去白礁/ 梧閩

17歲後,他便通曉醫術,擅長針灸,能知人身氣血流行點。針、藥到時,沉疴即除。吳夲還精通氣功,練就一身拳術,學成“三五飛步法”。

青年時代的吳夲,在故鄉白礁一帶行醫,醫無貧富,一視同仁,每行醫于貧苦農家,分文不取。有一天,吳夲在行醫途中,遇到一群海盜上岸搶劫。他不容分說,便拔劍沖上去,以一當十,把他們驅趕下海。其時,他聽到一位老婦人在嚎啕大哭,仰天呼救:“吾家三代,隻此孤兒,若有不測,後嗣無繼。皇天在上,拯救殘身呀!”吳夲上前一看,隻見一位少年被海盜砍倒路旁,滿頭是血,胫骨斷裂,氣息奄奄。吳夲很是同情,立即把鮮血淋漓的少年背回家中,将他安置好後,便飛步上龍池岩采回草藥,馬上給這少年内服外敷,着手搶救。吳夲天天親自汲取屋旁的山泉,給少年洗滌化膿傷口,并施以草藥接骨。夜以繼日,不厭其煩,終于把這少年從死亡線上搶救過來。鄉裡父老贊道:“吳夲乃扁鵲再世,華陀複生也,此乃患者之大幸矣。”

為啥請香保生 去青礁不去白礁/ 梧閩

一天,吳夲上龍池岩采藥回村,看見榕樹下一群人身披麻衣,哭哭啼啼,連忙走過去探聽。一位老阿婆哭訴着:媳婦身懷六甲,昨晚突然肚痛氣絕。吳夲連忙走進靈堂掀起罩在“屍體”臉上的黃布,見“死人”還有一點血色,就取出銀針,在其人中、合谷等穴位紮了幾針,這時,隻見少婦的嘴唇略微翕動了一下。他緊接着跑到山路旁,從石縫間拔起石菖蒲,将其搗爛,擰汁灌入孕婦口中。過了片刻,這女人慢慢睜開雙眼。又過了一會兒,忽然聽“哇”的一聲,一個小生命誕生了。這件事很快傳到十裡八鄉,聞名遐迩,連縣裡的官老爺也對這位鄉村郎中刮目相看了。

為啥請香保生 去青礁不去白礁/ 梧閩

有一年春天,吳夲來到縣城,找到一家客棧,剛卸下藥葫蘆,便見公差禀報:“縣太爺胡大人上門拜見。”吳夲整整衣衫,出門迎接。胡縣令拱手說:“本官小女得了怪病,吃什麼吐什麼,已五六天滴水未進。縣城裡的醫生都找來診治過,均未見好轉,反而一天比一天嚴重。懇求吳郎中光臨舍下,救小女一命。”

吳夲連忙随胡知縣來到縣府。吳夲診脈後,判定是膈食病,便步出縣城,在山野溪澗旁,采回象鼻草、石竹根等草藥,搗爛絞汁,給胡小姐灌服,服後,胡小姐便不再嘔吐了。經過數天診治,她的身體慢慢好轉,枯槁的臉上開始出現了紅暈。

吳夲救了小姐一條命,胡知縣對他倍加尊敬。一次飯後閑聊,胡知縣問道:“吳郎中,你滿腹文才,今年乃大比之年,何不赴京一試,榜上題名呢?”

吳夲笑道:“平生不能為清官,隻求做一名良醫罷了。”

胡知縣對他的志向頗為贊賞,有意将千金許配給他,便進而問道:“吳郎中已屆而立之年,何不娶家室,成家立業呢?”

吳夲仰臉大笑道:“我是一個浪迹江湖的醫生,萍蹤浮雲、來去無定,讓人厮守空房,豈不誤人青春。”

為啥請香保生 去青礁不去白礁/ 梧閩

吳夲一生不茹葷,不受室,卻好交往,廣交名流學者。他不僅是一個妙手回春的高明郎中,而且是一位藝術精湛的書法家。他所開的處方,字迹灑脫,遒勁有力。每年春節,不少鄉紳都以張貼他揮毫寫就的春聯為榮。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巍峨的角美白石山下新落成了一座丁氏家廟。丁厝村的丁員外為給這座金碧輝煌的祠堂增添光彩,連忙親往白礁村,誠心誠意地聘請吳郎中給家廟的傳世芳規潑墨揮毫。丁員外是唐開漳聖王陳元光别駕丁儒之後裔,吳郎中立即揮毫書寫,他聯想到丁員外世代重視施赈的傳統,與自己的“以濟人救物為念,而義不取人一錢”是同樣的濟世為懷,于是在書寫到“多财惟有善施賢”、“不恤貧民枉費錢”時,筆走龍蛇,顯得格外潇灑遒勁,令丁員外和旁觀者拍案叫絕。

吳夲自50歲後,便随身攜帶一根5寸長的銀針,背着裝滿自制藥丸的葫蘆,浪迹江湖,四處行醫。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唐宋八大文學家之一的歐陽修做西京(今洛陽)留守錢惟演的幕僚時,一連幾天鬧腹瀉,很多城内名醫都無法根治。

為啥請香保生 去青礁不去白礁/ 梧閩

這一天,府外來了一個人,自稱能治好他的病。歐陽修一看,見是個“行腳醫”,便叫門人謝絕了。但門人都知道該人來自遙遠的閩南,已在西京治好很多患有痼疾的病人,便向他要了藥來,暗中混在稀粥中給歐陽修吃了,想不到暴瀉隔天就止了。

歐陽修急叫門人召賣藥人,一問,才知他是聞名江南的名醫吳夲,問他用的是什麼藥,竟有如此神效?

吳夲笑眯眯地說:“說出來不值錢,隻用車前子末,和稀粥湯服下,能利水道而不損津液,又可使大便實,而厘清濁,谷腑自安,暴瀉當止。稀粥能壯胃氣,而使下焦不紊,藥到病除。”歐陽修方信這位來自南方的“行腳醫”實有獨特之處,馬上請到府裡,待為貴賓。吳夲離開西京後,又沿路治病救人。這一天來到京城汴梁(開封),看到人們正在圍觀一張皇榜,議論紛紛。挨近一看,原來是仁宗的母後患乳疾,傷口糜爛,奇痛難忍。眼看性命岌岌可危,而朝中太醫束手無策。仁宗皇帝隻好出榜告示天下,廣征良醫,治愈者,賜官重賞。京城許多名醫應召入宮,都治不了國母的病。吳夲在皇榜前徘徊了一陣,就揭了皇榜,入朝見皇帝。

仁宗皇帝見了吳夲,并不喜歡這位浪迹江湖的土醫生。封建社會年代,禦醫進宮為後妃診病,不得直接在手上按脈,隻能通過絲帶間接測脈。仁宗皇帝為了試試這位“赤腳道士”的本領,暗地裡叫宮女将按脈的絲線纏在母後的紫檀木床架上,另一頭牽到幔外。吳夲坐在椅上,伸出三個指頭,輕按絲帶,忽然驚呼:“脈膊不動,此乃木也!”皇帝又命宮女把絲帶綁在花貓腳上。吳夲按了一會絲帶,脈膊緩動,卻又異乎尋常,“怪哉,為何脈象如獸?”仁宗聽了,方才歎服。然後将絲帶系在母後的腕脈上。吳夲閉目凝神細診了一會,又向宮女詢問過太後的病情,然後笑着說:“托皇上洪福,太後小恙,不日可愈。”說着,便取出閃閃的銀針,隔幔進行針灸,又解下藥葫蘆,倒出一把丹丸,囑咐宮女早晚侍候太後吞服。緊接着,他又步出京城,到郊野采回蒲公英等幾味草藥,交代搗爛外敷。

為啥請香保生 去青礁不去白礁/ 梧閩

宋仁宗為母治病 出榜求醫

幾天後,太後乳疾漸漸減輕,不到一月,就完全康複。仁宗不勝欣悅,封吳夲為“禦史太醫”,永留朝中,享受榮華富貴。可是,吳夲卻背起葫蘆,叩拜告辭:“貧道志在行醫民間,慈悲濟世,拯救蒼生。榮華富貴,不是我的願望。”仁宗皇帝見挽留不住,就敕封吳夲為“妙道真人”。

吳夲治愈太後頑疾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就傳到了閩南。白礁鄉的老百姓奔走相告,都為家鄉出了個名醫而感到自豪。許多達官貴人更是争相送禮,想要巴結一個被當朝皇帝敕封為“禦史太醫”的名人。漳州知府做生日,大辦筵席,派轎去接他。吳夲回話道:“治病甚忙,無暇赴宴,請諒!”公差還未走,一個衣衫破爛的農民氣喘籲籲找上門說:“我兒子被毒蛇咬傷了,求你去治一治!”吳夲二話沒說,立刻放下飯碗,背上葫蘆,急匆匆地跟來人走了。公差無奈,隻好回去禀報知府。

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泉州一帶流行瘟疫,相繼死人,出現田地荒蕪,村落無人的凄涼景象。吳夲立即背上葫蘆,帶上徒弟,奔走于安溪的崇山峻嶺和晉江的鄉間阡陌上,邊走邊采挖各種草藥,一進村,就叫徒弟熬成藥湯,分給病人服用,救活了不少人。但當父老們拿着花生、芋頭等土特産來感謝時,他已帶着徒弟趕往另一個瘟疫流行的村落了。

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吳夲已經58歲了,但他仍奔走四鄉,為百姓治病。初夏的一天,公雞還未報曉,吳夲就被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喚醒了。原來是角美鄉一個牧童放牛時,不小心摔斷了手,吳夲馬上披件衣服,跟着來人,三步并做兩步地消失在霧蒙蒙的原野裡。

為啥請香保生 去青礁不去白礁/ 梧閩

吳夲忙碌了一陣,終于把牧童折斷的手骨接好了。牧童的父母炖了一隻雞,盛情地擺上桌子。吳夲這時感到肚子餓得咕咕直叫,但他仍像往常給窮人治病一樣,堅持不動碗筷,馬上告别道:“過兩天,我再來換藥。”說完,就大步走了。

為啥請香保生 去青礁不去白礁/ 梧閩

路過龍池岩時,他忽然想到正在配制治療鶴膝風的藥方中,尚缺一味金不換,而對面懸崖上正長着一叢叢金不換,于是趕緊抓住賣麻藤,攀上了長滿青苔的大石壁。這時,正午的驕陽在頭上暴曬着,吳夲忍着饑餓,咬着牙,采下了一株株千層塔似的金不換草。他從來沒見過這麼多的珍貴草藥。心想既上來,就多采一些吧。于是,又向上攀去。突然頭頂上掉下泥塊,擡眼一瞧,糟啦,賣麻藤的根被拔了出來。吳夲趕忙去抓旁邊的雞血藤,不料手心汗過多,又四肢無力,一時抓不住,竟堕落崖下深坑。後被一個樵夫發現了,把他背回白礁村。農曆五月初二日病死家中。

吳夲一生普濟衆生,濟人無貴賤,醫人無貧富;以醫名天下,以救人濟物為念,而義不取人一錢;又加上他曾治愈過宋仁宗皇帝母後的頑疾,而不願為官,是以,其精湛醫術和高尚醫德令人仰慕傾倒。遠近百姓得知他謝世的消息,無不掩袖揮淚。閩南一帶百姓自發籌款,在他的家鄉白礁村蓋了一座龍湫庵,祀奉這位神醫。一百年後,南宋高宗皇帝登基,他得知被江南百姓供奉的神醫曾治愈過自己老祖宗的頑疾,又聽說小小龍湫庵香火鼎盛,特命使臣督工,重建了三進的輝煌殿宇,并賜名為“白礁慈濟宮”。當年,吳夲為窮人洗滌傷口用的泉眼也被挖掘成井,相傳取這井水煎藥,可除許多疾病,這就是今天殿中的龍泉井。

為啥請香保生 去青礁不去白礁/ 梧閩

後來,北至黃河,南至兩廣,各地都建起吳真人廟,祀奉吳夲的神像,其中數八閩興蓋的“大道公”廟最多。泉州百姓為了表彰吳夲當年在瘟疫流行時,廢寝忘食、治病救人的高尚精神,特地在吳夲住過的客棧,建了一座“花橋公廟”供奉“保生大帝”的塑像。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還題了“真人所居”的匾額,高懸于廟首。

為啥請香保生 去青礁不去白礁/ 梧閩

鄭成功收複台灣後,随軍入台的白礁後裔,也在最早登陸的台南将軍溪畔學甲鎮,仿照白礁慈濟宮,建造了一座金碧輝煌的學甲慈濟宮。現在台灣省和東南亞華僑居住的地方都建有慈濟宮、吳真人廟,紀念這位千年來令人敬佩的閩南鄉賢“保生大帝”。

為啥請香保生 去青礁不去白礁/ 梧閩

鄭亞水,筆名梧閩,出生于漳州東郊梧橋村,畢業于漳州農機校和廈門大學政治學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先後由漳州市圖書館出版《秋水白雲》《西方國際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雲深處》、海風出版社出版《月泊龍江》等書籍。2001年中國東歐經濟研究會授其《企業文化一一現代企業的靈魂》''優秀社科論文一等獎'',并入選《中國改革發展論文集》(北京希望電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該論文被清華大學收錄《n<1知網空間》智庫咨文;《中國作家書法家代表作全集》(中國文化出版社)副主編。

作品《<蘭亭序>拾遺》一文于2010年9月入選《中國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榮獲2010年度中國散文學會“中國當代散文獎”;2021年8月,作品《說好的父親》榮獲“相約北京”全國文學藝術大賽一等獎;2022年2月,作品《說好的父親》入編《中國作家書法家代表作全集》并被評為“特等獎”;2022年4月,《過故人莊還有多少龍江頌》榮獲第九屆相約北京文學藝術大賽“一等獎”;2022年7月,《紫雲岩 無住與不遷》榮獲2022年最美中國當代詩歌散文賽“二等獎”;《禅意 太武凡木》榮獲全國第八屆新年新作征文“一等獎”;2022年11月,《空中并不是“無色”》榮獲第二屆“三亞杯”全國文學大賽 金獎;2023年3月,《走在後港古街》榮獲第十屆“相約北京”全國文學藝術大賽 一等獎、中國當代文藝家名作金榜集“特等獎”,并入編《中國當代文藝家名作金榜集》(2024年卷);《夢一回太武夫人》榮獲第二屆中國最美散文詩歌大獎賽一等獎;《一字聖手江山常在掌中看》入選《高中國文》古詩詞必讀講解教材;《夢裡百花 正盛開》榮獲2024年“春光杯”當代生态文學大賽“一等獎”;2023年被中國散文網聘任為“中國散文網進階作家”;

40萬字散文集《日出紫雲》,正在編纂,拟退休後正式呈貢讀者。

謝謝親的您,一路支援,鼓勵,補台,糾錯,參與……歡迎合作!

全部選自全國文學大賽二等獎以上篇章,并從《北京頭條》+《今日頭條》500篇線上閩南文化、優秀傳統文化單篇有5萬讀者以上的[紅榜]或[熱點]文章中,再精選入錄!

十五年磨鑄二劍:《月泊龍江》+《日出紫雲》。

不以赢利為目的,确定不虧後,即送中國小等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