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科學新證據:樂觀者,更長壽

作者:知社學術圈
科學新證據:樂觀者,更長壽

編者按:本文改編自 Immaculata De Vivo與Daniel Lumera合著的《善良的生物學》( “The Biology of Kindness”)

科學新證據:樂觀者,更長壽

圖源:pixabay.com

人類是情緒最為複雜的動物。有的人天性樂觀,總是情緒飽滿,積極開朗;也有的人容易悲觀,對生活常常抱着消極懷疑的态度。其實,情緒不僅僅是人類心理活動的表現,也是人體維持平衡的調節器。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證明,樂觀的情緒能夠保持健康、預防疾病,甚至延緩衰老。

2019年,美國紐約西奈山醫院的心髒病學家艾倫·羅贊斯基(Alan Rozanski)在JAMA Network Open上發表了一篇綜述,比較了涉及229391名參與者、15項不同研究的結果。研究分析顯示,樂觀程度較高的人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降低了35%,死亡率也更低。

“樂觀的人往往會更好地照顧自己,日常生活更加健康,比如規律飲食、堅持鍛煉、不吸煙等。而在悲觀者身上則相反,他們總覺得不幸福,進而忽視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羅贊斯基表示,樂觀和悲觀并不是武斷和難以捉摸的标簽。相反,它們是可以通過科學測量得出具體資料的。通過設定從樂觀到悲觀的資料基線,研究人員就可以量化受試者的樂觀水準,并驗證其與健康狀況之間的相關性。

研究發現,心态樂觀的人通常有着各種積極的健康名額,特别是心血管、肺部、代謝和免疫等方面。他們患上與年齡有關的疾病的幾率較低,死亡率也較低。與之相對應的,悲觀情緒産生的損害也展現在健康方面:皮質醇和去甲腎上腺素等壓力激素升高導緻身體發炎水準升高,刺激疾病的發作。此外,病理性悲觀主義會導緻抑郁症。美國心髒協會認為,抑郁症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一個風險因素。

科學新證據:樂觀者,更長壽

圖源: Immaculata De Vivo

普通感冒等小病也與情緒存在着相關性。2006年的一項研究概述了193名接種了普通呼吸道病毒的健康志願者的性格特征。與态度不積極的受試者相比,态度積極的受試者更不容易出現感染症狀。

曾經有個有趣的案例。1998年,法國科學家進行了一項死亡率與激發樂觀情緒的群體事件之間相關性的調查。那年7月12日,法國國家足球隊主場戰勝巴西隊赢得了世界杯冠軍。當天記錄的心血管事件死亡資料顯示,與7月7日至7月17日記錄的平均水準相比,當天死亡人數出現了明顯下降,而且這種影響僅限于男性群體,女性群體的死亡人數基本保持不變。雖然,這樣一個獨立事件不能直接建立明确的因果聯系。但這種奇怪的巧合表明,球隊獲勝後激發球迷的樂觀情緒在降低死亡率中可能發揮了作用。

科學新證據:樂觀者,更長壽

樂觀是長壽機制中最有趣的非生物學因素之一。它将個人的心理屬性與身體健康聯系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說,樂觀是我們保持健康的最有利工具。

哈佛大學萊維娜·李(Lewina Lee)上司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樂觀主義者往往壽命更長。該研究分析了英國國民醫療服務體系的69744名女性的資料,和美國榮民事務部老齡化研究的1429名男性的資料。結果顯示,樂觀主義者的平均壽命往往比悲觀主義者長11%至15%,并且有很大機會實作“非凡的長壽”——超過85歲。

研究認為,這些結果不會受到社會經濟地位、總體健康狀況、社會融合和生活方式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因為樂觀主義者更善于應對生活中的不順利,當面對困難時,他們會自信、積極地面對;而悲觀主義者更容易感到沮喪,傾向于放手,最終無法實作目标。是以,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在更大範圍内被視為一種态度,不僅是對單一目标的态度,更是對未來的态度。

研究人員研究了這兩種态度之間的關系以及在現實生活中獲得的結果,發現樂觀主義者更容易達成目标,比如完成大學學業。不是因為他們比别人聰明,而是因為他們更有動力和毅力,能夠更好地管理工作、生活、社交,靈活調節對資源的利用。

積極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曾經在1990年對一支大學遊泳隊進行了一項非常著名的研究。教練要求運動員以最佳狀态比賽。在比賽結束時,隊員們被告知他們的速度慢了大約兩秒鐘。這個謊報的成績是經過研究人員精心設定的,既能令隊員相信,又能令他們足夠沮喪。

經過幾個小時的休息和反思自己糟糕的成績之後,遊泳運動員被叫去參加第二場比賽。樂觀者和悲觀者之間的結果明顯不同。悲觀者的平均成績比第一次慢了1.6%,而樂觀者的速度則提高了0.5%。這說明,樂觀主義者傾向于用失敗來激勵自己做得更好,而悲觀主義者傾向于更容易氣餒,更容易放棄。

科學新證據:樂觀者,更長壽

不僅如此,DNA研究的結果似乎證明,樂觀還可以減緩細胞衰老。

染色體末端的保護帽——端粒的縮短是細胞衰老的生物标志。2012年,曾因發現補充端粒的酶而獲得諾貝爾獎的伊麗莎白·布萊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埃利薩·埃佩爾(Elissa Epel)等人,在對絕經婦女的研究中發現了悲觀情緒和端粒加速縮短之間的相關性。他們發現,悲觀的态度可能确實與端粒較短有關。

無獨有偶,2021年,來自哈佛大學、波士頓大學和意大利米蘭Ospedale Maggiore的一項聯合研究,觀察了490名榮民老年男性的端粒,發現持強烈悲觀态度的受試者的端粒較短。

研究認為,隻有25%的人的樂觀情緒是天生的,由基因決定。而對于其他人來說,樂觀是通過社會關系實踐或學習更多積極思維的刻意努力的結果。

“樂觀就像肌肉一樣,可以通過訓練讓它變得強大。”羅贊斯基說,學會樂觀的第一步是,在負面想法困擾我們時學會控制自己,并努力改變看待事物的方式。有意識地培養積極的人生觀可以成為我們增強社會适應力、管理壓力甚至延長壽命的有力工具,讓自己更自信地面對挑戰。

參考文獻:

https://thereader.mitpress.mit.edu/the-new-science-of-optimism-and-longe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