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熔爐——新四軍江淮大學在淮寶》網絡首映

作者:長三角視野

  近日一部再現在抗日烽火中誕生的特殊大學——新四軍江淮大學的創辦背景和曆史貢獻的紀錄片《熔爐——新四軍江淮大學在淮寶》在長三角微電影網,長三角城市網等網絡媒體隆重釋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尹石為紀錄片《熔爐——新四軍江淮大學在淮寶》題寫片名。

《熔爐——新四軍江淮大學在淮寶》網絡首映

著名書畫家尹石向本片導演高翔贈送其題寫的片名原稿

  該片通過珍貴的實物資料、情景再現和黨史專家、江淮大學尚健在的學員及其後代的采訪,還原了江淮大學的創辦背景和創辦過程,展示了這所大學師生在抗日烽火中的堅守和他們在這所特殊大學的學習生活,以及江大對中國革命和教育事業的曆史貢獻。

《熔爐——新四軍江淮大學在淮寶》網絡首映

黨史研究專家、岔河鎮相關上司和劇組代表共同出席影片拍攝啟動工作座談會

《熔爐——新四軍江淮大學在淮寶》網絡首映

《熔爐—新四軍江淮大學在淮寶》開機儀式

  1941年12月8日,日軍對美軍太平洋海軍基地珍珠港發起突然襲擊,美國立即向日本宣戰,太平洋戰争全面爆發。

  此時,早已被稱為“孤島”的上海租界也被日軍占領。日軍殺氣騰騰,鐵蹄所至一片白色恐怖。上海的各大專院校也不能幸免,均被要求重新登記,強迫學生學習日文,以實施奴化教育。不願做亡國奴的師生們陷入迷茫之中。

  面對這一情況,江蘇省委與新四軍軍部商議後,決定在華中抗日民主根據地創辦一所綜合性大學,将上海大專院校的部分師生轉移到根據地繼續辦學,為我軍和根據地培養所需人才。陳毅軍長親自将這所大學定名為“江淮大學”。

  江淮大學的校長由韋悫擔任, 黨代表由梅益擔任。學校以韋悫校長提出的“勞動、學習、為人民謀福利”為校訓。

  校長韋悫,原名韋乃坤,廣東中山縣人,原為上海之江、複旦、大夏大學的教授,是上海學術界進步人士,革命家和教育家。早期為同盟會會員,參加辛亥革命,留學英、美等國,獲美國俄亥俄州奧柏林學院文學博士學位、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任孫中山的秘書、孫中山先生護法政府外交秘書、代理廣東省教育委員會委員長,抗戰時期是上海進步報刊《譯報》總經理、《上海周報》總編輯,江淮大學停辦後任蘇皖邊區政府副主席。上海解放後,任上海市副市長、全國政協第一屆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副部長等職。

  黨代表梅益,原名陳少卿,廣東潮安人,出身于一個普通市民家庭,先後就讀于上海中國公學、北平中國大學,因他所參加的北平“左聯”遭破壞,經組織派遣到上海“左聯”工作,1937年參加中國共産黨,他是宣傳活動家、翻譯家,擔任《譯報》主編,江蘇省委文委書記,中共代表團新聞處長、南京新華分社社長、中共代表團發言人、新華總社副總編輯。他是新中國廣播電視事業的開拓者。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他在天安門城樓主持了實況廣播工作,将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遍了全世界。

  梅益是蘇聯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首譯者,他翻譯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後來成為江大同學最喜讀的熱門書之一,保爾·柯察金的英雄形象,書中主人公關于人生的閃光警句成了大家的座右銘。

  從1942年8月至11月,上海一百多名師生懷着抗日救國、追求真理、尋找光明的願望,在黨的地下交通的妥善安排下,冒着生命危險,通過敵人把守嚴密的封鎖線,陸續全部安全到達抗日民主根據地,從此開始了一個新的人生。江淮大學也成為了上海抗日愛國青年投身革命的一座熔爐。

  1944年春,敵我形勢發生重大變化,日寇在太平洋戰線逐漸失利,希特勒在蘇聯紅軍和英美盟軍沉重打擊下搖搖欲墜,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後作戰連連告捷,四師在淮北也先後拔除了敵僞44個據點。根據地不斷擴大,形勢迅速發展,急需補充大量幹部到部隊和根據地工作,是以,1944年6月華中局最終決定,将江淮大學撤銷停辦。組織上根據同學們各自志願、特長結合工作需要,配置設定了工作。

《熔爐——新四軍江淮大學在淮寶》網絡首映

江淮大學校部舊址仁和集老街上的左家樓(仁和集現為淮安市洪澤區岔河鎮江淮居委會)

  江淮大學雖然前後隻存在了近兩年時間,但是它的建立讓江大師生在這座熔爐中得到了鍛煉和提高,成為各條戰線上的骨幹,在抗日戰争、解放戰争和新中國成立後的多個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國教育史和我軍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輝一頁。

《熔爐——新四軍江淮大學在淮寶》網絡首映

情景再現拍攝現場

《熔爐——新四軍江淮大學在淮寶》網絡首映

情景再現拍攝現場

《熔爐——新四軍江淮大學在淮寶》網絡首映

情景再現拍攝現場

  據了解,該片攝制組為了最大限度地還原曆史,收集了大量圖檔和實物資料,并對這些資料進行了拍攝和處理。此外,攝制組還專訪了當地的黨史研究專家,了解江淮大學的創辦過程和曆史意義。

  由于曆史圖像資料比較缺乏,此次攝制組在正式開機後,專門拍攝了十餘場“情景再現”的内容,以重制江淮大學師生在戰争環境中的學習生活。攝制組還遠赴北京、上海等地,尋訪江淮大學的學員及其後代,并通過他們的講述,讓觀衆更好地了解這所抗日烽火中誕生的特殊大學的曆史故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