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詳解“八王之亂”,捋清動亂背後的動機,也就看懂了

作者:拐螞拐

很多人在看“八王之亂”的時候,覺得這段曆史很亂,一是人名太多分不清,二是有些細節搞不懂。

事實上,這段曆史其實并不亂,當我們讀懂了“亂”背後的動機,它就容易了解得多了。

本文将從“八王之亂”各個人物的動機出發,将這一場持續了16年的動亂分為三個階段,仔細地捋一捋。

詳解“八王之亂”,捋清動亂背後的動機,也就看懂了

公元266年,司馬炎逼迫曹奂禅讓,以晉代魏。

上位之後,司馬炎做了一個很大的改革,即大肆分封宗室為王,并使其分掌兵權,司馬炎的叔伯兄弟等,同時封王者多達27人。

司馬炎之是以這麼做,其動機不難了解。

詳解“八王之亂”,捋清動亂背後的動機,也就看懂了

由于曹魏過度打壓宗室,這才使得司馬氏趁機而起,作為利益既得者的司馬炎,自然要以此為鑒,故而司馬炎重賞宗親,欲借其力以固司馬天下。

但顯然,這樣的操作,也為日後的“八王之亂”埋下了禍根。

詳解“八王之亂”,捋清動亂背後的動機,也就看懂了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司馬炎病重之時,命車騎将軍楊駿(皇後楊芷之父)與汝南王司馬亮(司馬懿第四子)共同輔佐王室。

此二人,一是外戚一是宗室,且輩分夠高名望夠大,司馬炎如此安排,是料定他們必能忠于朝廷,彼此之間又能互相制衡。

可惜,事不遂司馬炎所願,司馬亮很快就被楊駿排擠出權力核心,楊駿獨掌朝綱。

楊氏外戚力量不斷壯大,司馬氏宗室日益恐慌,再加上一個“何不食肉糜”成語創始人的癡呆皇帝司馬衷,這個朝廷想不亂都難。

“八王之亂”的第一個階段,也便由此拉開序幕。

詳解“八王之亂”,捋清動亂背後的動機,也就看懂了

司馬衷即位,立賈南風為皇後,這個女人極為暴戾,凡是看不順眼的人,她都要想方設法地将其除掉,如有看到其他嫔妃懷孕,她便使人痛擊其腹令其流産。

司馬衷癡呆,受制于賈南風,為争取自身與家族的權勢,賈南風開始不遺餘力地操持内廷、拉攏名流、勾結宗親、遍植黨羽。

她之是以這麼做,是出于兩個動機。

其一,是為了對付眼下的政敵,即太後楊芷、太傅楊駿及楊氏外戚。

賈南風仍是太子妃的時候,曾因性格暴戾、殺人,差點被司馬炎除掉,楊芷為其求情,但賈南風卻以為是楊芷在司馬炎面前惡意中傷她,因而她對楊芷不但不感恩,反倒是極為怨恨。

成為皇後之後,賈南風多次打算參與政事,卻多次都被楊駿阻擾而不了了之,是以賈南風對楊駿、楊氏外戚集團也是全無好感。

其二,是為了對付日後的政敵,即太子司馬遹。

司馬遹是得到司馬炎欽點的“好乖孫”,名正言順的未來皇位繼承人,但他卻不是賈南風的親生兒子,向來也與賈南風不對付。

賈南風最為擔心的,就是将來司馬遹繼位之後,會對自己不利。

詳解“八王之亂”,捋清動亂背後的動機,也就看懂了

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賈南風聯絡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玮(司馬炎第五子),令二王讨伐楊駿,楊駿、楊珧、楊濟等人皆被誅三族,太後楊芷被貶為庶人後凍餓而死,楊氏外戚集團垮台。

除掉楊氏外戚集團之後,賈南風立馬又調轉槍頭,拿司馬亮、司馬玮兩個“盟友”開刀。

汝南王司馬亮的輩分高,名望大,因而賈南風以所謂的“密诏”找到司馬玮,稱司馬亮圖謀廢立之事,诏令司馬玮幹掉司馬亮。

司馬玮與司馬亮本身也有舊怨,得到所謂的“密诏”後想都不想,便把司馬亮宰了。

孰料賈南風劍鋒再轉,又稱司馬玮擅殺朝廷重臣,實為罪大惡極,于是又将司馬玮給殺了。

如此,“八王之亂”的頭兩個“炮灰王”就此下線,賈南風完全掌握大局。

司馬亮、司馬玮之是以能夠成為賈南風的“盟友”,是因他們有着同樣的動機,就是為了幹掉楊氏外戚集團。

司馬亮打算取楊駿而代之,司馬玮打算成為司馬氏年輕一輩的話事人,但他們又都低估了賈南風,以緻于淪為炮灰。

但顯然,賈南風的野心與格局并沒有呂雉、武則天等人那麼大,她要的隻是純粹為所欲為的個人權力,卻從來不會去關心政務,因而她将朝廷政務丢給親信進行打理。

此,即為“八王之亂”的第一個階段。

詳解“八王之亂”,捋清動亂背後的動機,也就看懂了

在賈南風的把持下,之後八年間,西晉的朝局也還算穩定,并沒有出太大的幺蛾子。

然而随着時間的流逝,賈南風的危機感也越來越緊迫:皇帝司馬衷終究會漸漸老去,太子司馬遹終究是要上位的,要是司馬遹上位了,自己免不了會被清算,怎麼辦?

于是,賈南風又開始作妖了,順勢拉開“八王之亂”第二階段的序幕。

元康九年(公元299年),賈南風誣陷太子司馬遹,稱其謀逆,矯诏将司馬遹貶為庶人,将其囚于許昌,同時又把自家妹夫韓壽的兒子抱出來,稱這個孩子就是自己與司馬衷的兒子,要将這孩子立為太子。

好家夥,這就不是簡簡單單的皇儲廢立了,這可是要讓司馬天下改姓啊。

如此舉動,自然要引起司馬氏宗室的強烈反抗。

詳解“八王之亂”,捋清動亂背後的動機,也就看懂了

率先出頭的,是輩分很高的趙王司馬倫(司馬懿第九子),司馬倫一直都以賈南風馬首是瞻,對賈南風極盡阿谀奉承,因而得以手掌兵權。

但到如今,在改朝換代如此重要的事情上,司馬倫肯定是要堅決維護司馬氏的權益。

不讓晉朝天下改姓,是司馬倫反水賈南風的其中一個動機。

而在這個動機背後,還隐藏着司馬倫的另一個如意打算:他不僅要幹掉賈南風,還要逼賈南風幹掉太子司馬遹,因為他也怕司馬遹上位之後找自己清算,而且他有稱帝的野心。

因而,手握重兵的司馬倫并不急于向賈南風開戰,而是先令人在京城之中傳播流言,稱太子的黨羽要發動政變除掉賈南風。

賈南風一聽就慌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既然解決不了問題,就把制造問題的人給解決了,直接就派人毒死了太子司馬遹。

如此一來,正中司馬倫下懷,太子司馬遹死了,自己稱帝之路的一大障礙沒有了,出師讨伐賈南風也更顯名正言順,可謂一舉兩得。

很快,賈南風勢力被反水的司馬倫擊垮,司馬倫将賈南風貶為庶人,又以金屑酒将其毒殺,而後大肆搜捕誅殺賈南風黨羽。

如果事情到此為止,司馬倫應該還能安安穩穩做個權臣,興許也不會再有後來的動亂。

但顯然,司馬倫的野心實在太大,他先将皇帝司馬衷幽禁,而後篡位稱帝。

司馬倫稱帝,既是名不正,亦是言不順,為了籠絡朝臣,司馬倫大肆加封文武百官,就連手底下的奴仆也都給予爵位。

晉朝時規定,進階官員的帽子上,都應插着貂尾作為裝飾,由于司馬倫大肆封官拜爵,使得一時之間貂尾不夠用,隻能找狗尾來代替,這也正是成語“狗尾續貂”的由來。

司馬倫這一通操作,産生了兩個影響。

其一,是教會了後來的那些王,因為之後不管是誰掌權,他們都學司馬倫,對文武百官大肆封賞以收人心。

其二,是教會了那些文武百官,因為他們知道,不管司馬氏的人再怎麼打來打去,自己都不用管,即便不站隊,也能保平安,還能加官進爵。

司馬倫的僭越稱帝,很快也遭到了司馬氏家族的群起圍攻。

詳解“八王之亂”,捋清動亂背後的動機,也就看懂了

率先起兵的,是齊王司馬冏(司馬炎之侄)。

原本呢,司馬冏是與司馬倫一夥的,二人曾共同對付賈南風勢力,但功成之後司馬倫隻給了司馬冏一個“遊擊将軍”的職位,司馬冏對此很是不爽,之後司馬倫将其外調至許昌。

司馬倫稱帝後,以司馬冏為鎮東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想以此安撫司馬冏,但司馬冏怎是省油的燈?

司馬冏起兵勤王,得到了成都王司馬穎(司馬炎第十六子)、河間王司馬颙(司馬懿三弟司馬孚之孫)的響應,三王圍攻洛陽,鏖戰數場,傷亡的各方晉軍,加起來超過十餘萬。

最終,司馬倫兵敗被殺,衆王擁司馬衷複皇帝位。

但此時,卻出現了一件很奇怪的事。

立下了大功的司馬穎表示,他不要任何的封賞,并且他也不呆在洛陽,而是一溜煙地又回到了邺城,洛陽則由司馬冏輔政。

為什麼咧?

是因為司馬穎的機心極深,他的這一舉動,要到了“八王之亂”的第三個階段,我們才會看得出來原因。

此,即為“八王之亂”的第二個階段。

詳解“八王之亂”,捋清動亂背後的動機,也就看懂了

在這一個階段,除了猜不透司馬穎,其餘衆王的動機也都很明顯。

司馬倫反水賈南風,是為了保司馬氏江山,使計逼得賈南風殺掉太子司馬遹,是為了給自己僭越稱帝而鋪路。

司馬冏跟着司馬倫共伐賈南風,亦是為了保司馬氏江山,之後起兵勤王,既是為了報複司馬倫,也是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與天下名望。

司馬穎、司馬颙起兵響應司馬冏,固然是為了撈取政治資本,但同時也還有着各自的心機,而他們的這些心機,也正是“八王之亂”在接下來第三階段各個王的主要動機。

詳解“八王之亂”,捋清動亂背後的動機,也就看懂了

“八王之亂”的前兩個階段,垮掉了兩個外戚集團,使得宗室力量重新回到晉朝天下的權力頂峰。

而此時擺在這些宗室面前的,就有一個很大的難題,同時也是一個很大的機遇:太子司馬遹已經死了,司馬遹的三個兒子司馬虨、司馬臧、司馬尚也都先後沒了,皇帝司馬衷這一脈已經絕後,誰來繼承大統?

謀朝篡位,司馬倫的敗亡已是前車之鑒,沒人敢那麼明目張膽地搞了。

但就算自己當不了皇帝,如能控制住皇帝、控制住未來的皇帝,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嘛。

于是,圍繞着“皇位繼承人”的核心問題,“八王之亂”迎來了第三個階段。

詳解“八王之亂”,捋清動亂背後的動機,也就看懂了

永甯二年(公元302年),輔政的司馬冏上表,請立清河王司馬覃為太子,并自領“太子太師”一職,以便将來自專朝政。

為什麼立司馬覃呢?

原因有三,一是因為司馬覃是司馬炎之孫、司馬衷之侄,依禮法可繼承皇位;二是因為司馬覃當時隻有八歲;三是因為司馬覃之父司馬遐已死。

一個沒有了父親的年幼孩童,将來讓他當上皇帝,難道還不好控制麼?

司馬冏打的是如意算盤,但其他諸王豈能答應?

曾經跟他一起圍攻洛陽的司馬穎、司馬颙,此時便聯合長沙王司馬乂(司馬炎第六子),相約攻打司馬冏。

由于血緣關系,司馬颙(司馬懿三弟司馬孚之孫)距離皇位太遠,他是壓根沒有任何機會登頂的,因而他的動機,就是為了扶持司馬穎(司馬炎第十六子)上位,自己撈個宰相當當也就算了。

司馬穎當然有當皇帝的野心,按“兄終弟及”的禮法,他也确實有資格繼承帝位,隻是此時他并未表現出來罷了,先前說他有奇怪的操作,就是因他心機深,在玩套路而已。

司馬穎玩的套路,是要玩“高風亮節”的戲碼,是要玩“三辭三讓”的手段,他要向世人展示出自己的“大度”,以制造自己的德行足以繼承皇位的輿論基礎,是以他先前不要任何封賞,也不呆在洛陽,顯得他不戀權勢。

誰料司馬冏亦有野心,不捧司馬穎當“皇太弟”也就罷了,居然還捧了個8歲的小太子出來,此時的司馬穎,怎能不往死裡搞司馬冏?

而司馬穎、司馬颙之是以聯絡司馬乂,讓司馬乂作為京師内應,其實是不安好心。

因為司馬乂也是司馬炎的兒子,也有很高的名望聲譽,但他在京師的兵力極為薄弱,司馬穎與司馬颙希望他當出頭鳥,希望他在舉事之後被司馬冏打敗甚至是擒殺,二王便可以此為托詞,号召天下共讨司馬冏,屆時可借勢廢黜司馬衷,再擁司馬穎為帝,這完全是有可能實作的。

哪知司馬乂雖然兵力薄弱,但是很有想法很能打,司馬乂先是奔赴皇宮搶出皇帝司馬衷,又将司馬衷帶到戰場最前線,與司馬冏對攻。

司馬冏手下的士兵,看到皇帝就在對面最前線,哪裡還敢放肆射箭?

投鼠忌器之下,司馬冏很快被司馬乂打敗,被斬首示衆不說,還被暴屍三日。

詳解“八王之亂”,捋清動亂背後的動機,也就看懂了

司馬乂取勝,并掌權朝廷,這可讓司馬穎、司馬颙二王大感失望,司馬冏居然就被司馬乂搞死了,那他們該以怎樣的借口進入洛陽?

明的不行,就來暗的。

司馬颙暗中派遣刺客襲擊司馬乂,但這些刺客都被司馬乂識破,均被司馬乂誅殺。

暗的不行,那還是來明的吧。

師出無名?不存在的,隻要想打,随便找個合适的借口就能打。

當時恰逢蜀地有叛亂,距離叛軍最近的是駐軍長安的司馬颙,但司馬颙表示,誰愛叛亂就叛亂,反正我就不平叛,我搞内鬥奪權要緊。

而作為朝廷的新一任掌權人,司馬乂自然是要想方設法平叛的,既然你司馬颙不去平叛,那朝廷就自己派出軍隊過去。

孰料,司馬乂派出的平叛部隊剛到關中,就被司馬颙給扣下了不讓過,一來二去,雙方直接也就攤牌了,撕破臉了。

于是長安的司馬颙與邺城的司馬穎聯合,明刀明槍的就與司馬乂幹上了。

二王再圍洛陽,司馬乂擁城固守。

司馬乂也是個人才,自從将司馬衷帶到前線作戰,大敗司馬冏之後,他就找到了制勝秘訣,隻要一開仗,就把司馬衷帶到城牆上。

如此一來,盡管是雙線作戰,但司馬乂總能打退二王。

沒辦法啊,皇帝老兒就在城牆上,二王怎能死命強攻?

幹仗了幾個月,兩邊的晉軍又是死傷超過十餘萬。

然,此時于朝中任職的東海王司馬越(司馬懿四弟司馬馗之孫)害怕司馬乂因缺糧而失敗,便與諸将互相勾結,矯诏免去司馬乂的所有職務,将司馬乂綁了起來送給司馬颙的部将張方,司馬乂被張方活活燒死。

事已至此,勝利的果實便由司馬穎、司馬颙與撿漏的司馬越進行瓜分。

詳解“八王之亂”,捋清動亂背後的動機,也就看懂了

司馬冏已死,被他請立的太子司馬覃,自然也就被廢掉了,皇位繼承人的位置,再次空了出來。

“君子”的角色由司馬穎扮演,而意圖擁立他上位的司馬颙,自然就要充當“惡人”,司馬颙上表朝廷,請立司馬穎為“皇太弟”。

如果不出什麼意外,順利當上“皇太弟”的司馬穎日後繼承大統,已是闆上釘釘的事。

但這個司馬穎指不定是有什麼大病,此時已經身為“皇太弟”的他,居然又離開了洛陽傳回邺城,隻留下一個“代理人”替他掌控朝局。

縱觀史書,又有哪一個國之儲君,會是這樣“遙控”朝政的?

不出意外的話,那就出意外了。

眼看司馬穎遠在邺城,身在洛陽的司馬越坐不住了,他自封“大都督”,學着司馬乂,又将皇帝司馬衷帶上了前線,率兵十餘萬衆直撲邺城。

沒得說,司馬衷雖然是個癡呆皇帝,但要說到“禦駕親征”四個字,縱觀古今興許也沒有幾個皇帝比他有經驗,而且他永遠都是站在第一線,怎一個“勇”字了得?

顯然,司馬越失策了。

之前皇帝被擁上前線,司馬穎當然是不敢射皇帝的。

但此時的司馬穎已是“皇太弟”,皇帝要是死了,他就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他甚至巴不得皇帝早點死了自己好繼位,哪裡還能被司馬越的這個套路拿捏?

司馬穎的部隊,瞄着司馬越的前軍就是一通猛射,嗷嗷叫地撲上來就是一通窮追猛打,這可把司馬越吓得不輕,直接就丢下皇帝司馬衷,跑路回東海封地了。

被迫“禦駕親征”的皇帝司馬衷,又落到了司馬穎的手裡,并被帶到了邺城。

事實上,“八王之亂”搞了這麼多年,天下早已不太平,如若此時的司馬穎能夠沉得下心、穩得住氣,慢慢等着繼位也就是了,興許晉朝的天下還能被拉回正軌。

但司馬穎偏不,他既不回洛陽,也不打算讓皇帝司馬衷回洛陽,不想着穩定朝局,反倒又起兵征讨不聽話的幽州軍閥王浚。

王浚挨揍,便引鮮卑騎兵為援,先後擊敗司馬穎的部衆,并率軍不斷逼近邺城,原先被司馬穎打跑的司馬越,也起兵對司馬穎窮追猛打。

詳解“八王之亂”,捋清動亂背後的動機,也就看懂了

司馬穎敵不過,便引匈奴兵為援,結果還是打不過,隻能倉皇帶着司馬衷跑回洛陽。

可以這麼說,“五胡亂華”嘛,其實就是司馬氏自己主動引進來的。

此時控制洛陽的,是司馬颙的部将張方,張方挾持皇帝司馬衷、“皇太弟”司馬穎、豫章王司馬熾等人,遷往關中。

原先力挺司馬穎做“皇太弟”的司馬颙,此時真個是氣得七竅生煙,給你機會你不中用啊,給你機會你不中用啊,都扶你上牆了,你自己坐不穩你能怪誰?

一惱之下,司馬颙廢黜了司馬穎的皇位繼承人身份,改立豫章王司馬熾為“皇太弟”。

不久之後,司馬越一路打進了長安,司馬穎與司馬颙全都敗了,二王最終也都死于非命。

前後持續了16年的“八王之亂”,至此落下帷幕,東海王司馬越摘取了最後的勝利果實。

當然,司馬越是沒法登上皇帝寶座的,因為他的血統也是太遠了(司馬懿四弟司馬馗之孫),但他還是可以當個權臣的。

不久後,禦駕親征最“勇”的癡呆皇帝司馬衷被毒殺,“皇太弟”司馬熾繼位,是為晉懷帝,晉懷帝與其侄晉愍帝一樣,最終都是被劉聰俘走,死于非命。

西晉曆51年國祚,在“八王之亂”過去短短幾年之後,就落下了短命的帷幕。

詳解“八王之亂”,捋清動亂背後的動機,也就看懂了

一場動亂,使得晉朝大地焦土千裡。

“八王之亂”看似很亂,但隻要捋清了各個王之間因何而戰、為何而戰,明白了他們每個人不同的動機,這段曆史看起來也就沒有那麼複雜了。

楊駿要當一手遮天的權臣,是以排擠司馬氏宗室。

賈南風為了幹掉楊氏外戚集團,是以就拉攏司馬氏宗室,并以其中的兩個王作為“炮灰”。

賈南風意圖給晉朝換姓,踩破了司馬氏宗室的底線,是以被反水幹掉了,順帶死掉了一個太子。

太子之死、太孫之死,使得皇帝無後,由此引發了以“皇位繼承人”為核心沖突的宗室争鬥,此即為“八王之亂”中後期的主旋律。

八王之中,血統遠的想當權臣,血統近的想繼承皇位,頭鐵的敢僭越稱帝,膽肥的敢押皇帝上前線,鐵憨憨的當炮灰,心機深的玩套路,沒套路的玩無恥,無底線的拉外援......

雖是宗室血親,但内中的争鬥,又與世仇何異?

是以我們也就不難了解,為何在賈南風死了之後,羊獻容在皇後的位置上幾上幾下;為何司馬覃這個太子也是立了又廢、廢了又立、再立再廢,最終死于非命。

因為對于“八王”這些野心家來說,這樣的廢立之事,其實就是自己在“皇儲之争”中的實力展現,他們之間的戰場,不僅在兵鋒,也在朝堂,在東宮,在後宮。

總而言之,“八王之亂”可以說是沒啥好鳥,如果一定要有,那司馬乂可算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