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重重壓力之下,博士生的抑郁感受和抑郁症是一回事嗎?

作者:知社學術圈
重重壓力之下,博士生的抑郁感受和抑郁症是一回事嗎?

編者按:古語雲: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沖擊現代教育最高學曆博士的年輕人在旁人看來可能是已經獲得了相當的成就,一路過五關斬六将走到今天已經足夠證明自己的能力了。但是隻有他們自己知道,想要在學術界立足和有所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永遠看不到盡頭的,遇到學術生涯和個人生活的低谷期幾乎難以避免。在心理學家邝宏達看來,低谷期人人會有,沮喪的情緒也會持續很久,重要的是不要害怕尋求支援和幫助,更不要輕易給自己打上抑郁症的标簽。

重重壓力之下,博士生的抑郁感受和抑郁症是一回事嗎?

圖源:pixabay.com

博士生學術低谷是我一直關注問題,攻堅克難的過程中,難免有“卡”住的時候,這個時期是對博士生的腦力和體力的雙重考驗。我的博導常常用脫一層皮,形容讀博時這個艱難的旅程。那麼在這個低谷期前後,會有什麼樣的特征呢?下面的認識是我結合自身讀博經曆以及我、讀博的同窗和我的來訪者互動得來(他們來自北理、桂電、中農,以及網絡來訪如北航等學校),希望對大家有參考意義。

低谷前期:

在以下一個或者多個方面出現困難:

  1. 實驗無進展;
  2. 論文寫作難、發表難;
  3. 選題;
  4. 經濟壓力;
  5. 家庭或親密關系困擾;
  6. 導生關系緊張(依賴、選題相左、雜活、指導與期望不符等);
  7. 同門關系緊張;
  8. 成長過程中的創傷,在讀博過程中被喚醒;
  9. 一直給導師做畢業論文之外的事情,導師高估了學生的能力,學生低估了畢業難度;
  10. 其它情況。

這些困難可能導緻認知、情緒和行為三方面表現出應激反應,表現在:

  • 認知方面:動機過度增強,變得非常要強、要面子,相信付出總有回報,或動機受損,認為自己怎麼這麼笨而自責,逐漸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是累贅或負擔,怕浪費别人的時間而不敢跟别人探讨學術問題。
  • 情緒方面:每天處于負性情緒(緊張焦慮,郁悶抑郁等)居多,積極情緒體驗(滿足、幸福等)逐漸減少。負性情緒不耐受,抗壓能力變差,情緒一旦波動很難恢複平衡,情緒轉換的靈活性變差。
  • 行為方面:兩個極端。投入時間越來越多,或越來越少;一天恨不得24小時待在實驗室,或根本走不出宿舍;行動越來越困難,運動逐漸減少,交際減少,不想跟人說話,特别是熟悉的人。
重重壓力之下,博士生的抑郁感受和抑郁症是一回事嗎?

圖源:pixabay.com

低谷期:

  1. 認知上的困難:進入低谷前是工作、努力、創新被外界否定,進入習得性無助狀态,開始啟動自我攻擊性自動化思維,如“我真沒用”“我真差勁”。長期持續,會造成認知上的困難,如卡住了,發呆,思維遲鈍。比如寫東西寫不進去,或不想動手、不想改稿子,或看文獻走神,打開電腦打開文獻就進入了發呆程式,一上午又過去了,開始懊惱。
  2. 情緒容易崩潰:情緒體驗以焦慮感、抑郁感和強迫為主。其中強迫最隐蔽,也是最頑固的。強迫與負性情緒、負性思維結合起來,造成抑郁的強迫性負性思維。比如,認為自己不配休息,别人那麼優秀還那麼刻苦,我不配休息。等。此時的情緒爆發,多半是事出有因,有具展現實的刺激。如導師表揚了師弟,而沒有表揚他。甚至把導師的表揚當做是一種陰謀。
  3. 行動驟減或機械重複:越來越走向兩個極端。投入時間越來越多,或越來越少;一天恨不得24小時待在實驗室,或根本走不出宿舍;行動越來越困難,運動逐漸減少;社會功能減退,交際減少,不想跟人說話,特别是熟悉的人,害怕社交。低谷期這些症狀更加明顯。

低谷持續超過1年:

在認知、情緒和情感上,會出現嚴重的疾病症狀。

  1. 認知上:開始出現扭曲,“我活着沒有意義”“不如死了算了”,無意義想法、自殺想法開始出現。畏難情緒更加嚴重,不能工作,或者依靠強迫、強迫自己維持工作,但伴随着特别難受和痛苦的症狀。
  2. 情感上:基本上每天都在痛苦焦慮難受中度過,此刻,可能沒有具體的刺激,比如導師撤掉了所有任務,但還是會感受到情緒上突然的痛苦、崩潰。抑郁發作。
  3. 行為上:作息紊亂,嚴重失眠,飲食不規律,或暴飲暴食等情況可能會出現。無法學習工作。不願走到外面,食欲嚴重減退,甚至一天都不進食。無法走出宿舍,沉迷刷手機短視訊或其他不需過多思考的活動,以轉移痛苦的情緒。

所有表現中,抑郁是核心症狀。但學術低谷的抑郁感受就等同于抑郁症嗎?診斷抑郁症是精神科醫生專業事情,一般人也不可能那麼輕易就得了。博士生經常開玩笑說,“我有抑郁嗎?如果你給我畢業證學位證,我啥事沒有”。是的,學術低谷期的抑郁是事出有因,這是判斷抑郁情緒還是抑郁症的一個很重要的參考點,這也是有些人就診後用藥但療效卻甚少的原因。但我們也不要抗拒一些藥物的幫助,而大衆擔心的用藥會産生依賴,主要還是因為尋找心理咨詢改善負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一旦遇到壓力就複發了。但這不能把這個誤解賴到藥物上。

重重壓力之下,博士生的抑郁感受和抑郁症是一回事嗎?

圖源:pixabay.com

如何應對?重在預防,及早發現,及時咨詢,不怕就醫。

  • 博士生:多跑步,提升健康素養,對自我心理狀态有覺察,不落單,與同學互相提醒。
  • 博 導:了解創新創造對身心的挑戰,并尊重個體差異,把關心落到行動上。
  • 家 庭:提供充足的支援,傳遞身心健康比學位重要的信念。
  • 高 校:提供安全、保密、便捷的知識宣傳和心理服務,提高學生求助意識。
  • 社 會:給予博士生更加寬容的環境,愛護人才。

參考文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83728-1427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