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電容傳感器設計知識總結

作者:衡麗電子

1、基礎原理

電容原理:電容是指兩個由絕緣材料隔開的導電體之間存儲電荷的能力。電容感應技術不僅适用于人體觸摸,也能廣泛用于探測各類材料和物體。根據平行闆電容的原理,電容的變化正比于電極的面積和介電常數,而與電極之間的距離成反比。

電容傳感器設計知識總結

工作機制:電容傳感器通過測量兩導電物體間電容的變化來檢測觸摸或接近事件。當手指或其他物體靠近時,會改變電場分布,導緻電容增加或減少。這種變化通過電容的等效電路模型來表示,涉及多種電容類型。

電容傳感器設計知識總結

測量方法:電容傳感通常采用電荷轉移法,通過重複充電将電荷從傳感電極轉移至采樣電容,并記錄這些充電次數。通過觀察充電次數的變化,可以探測到電容的微小變化。例如,設想一個較小的容器(代表可變電容)被充滿液體(象征電荷),然後将其内容物轉移至一個較大的容器(對應固定電容)中。需要填滿較大容器的次數反映了較小容器的容量。當這個次數發生變化時,就意味着較小容器的容量發生了變化,進而能夠檢測到觸摸或其他互動事件。

電容傳感器設計知識總結

另外兩種電容測量方法包括弛豫振蕩器法和固定頻率交流信号法:弛豫振蕩器将電容的變化轉換為頻率的變化,通過監控振蕩頻率的變化可以間接測量電容的改變;固定頻率交流信号法則是利用一個已知電容和一個未知電容,在固定頻率的交流信号作用下,電容的變化會導緻電壓的差異。通過比較已知電容和未知電容引起的電壓變化,可以測量出電容的變化。

2、分類與應用

自電容與互電容:自電容傳感器主要通過檢測單個電極相對于地面的電容變化來實作簡單的觸摸識别。而互電容傳感器則通過測量兩個電極之間的電容變化,更适用于實作複雜的多點觸控功能。

自電容的測量重點在于監測電極與地面之間電容的變化,這一變化通常在1到10皮法之間。在大型應用中,采用環形設計能夠減少整體電容,并擴大檢測範圍。而對于小型應用,建議采用單一的實心電極闆以滿足檢測需求。

電容傳感器設計知識總結

互電容技術依靠兩個獨立電極結構——發送電極(Tx)和接收電極(Rx)——來識别觸摸,這要求将它們分别連接配接至微控制器的兩個引腳上。當使用者的手指觸碰到Tx和Rx電極交叉點時,會擾動兩電極間的電場,造成互電容的減少,相當于在兩電極之間引入了一個接地效應。這樣引發的互電容變化量通常不超過1pF。

電容傳感器設計知識總結

3、設計優化政策

設計目标:傳感器設計的關鍵在于平衡感應範圍和系統穩定性,以提升靈敏度和準确性。目标是在觸摸時最大化電容增量(CTouch)并最小化寄生電容。這要求精細設計電極的形狀和大小,并挑選合适的覆寫層材料及厚度。

電極設計:電極的形狀和面積對于最大化信号至關重要。傳感器的尺寸越大,與目标物體的接觸面積越廣,其感應範圍也就越廣。未加屏蔽的接近傳感器能提供廣泛的360度感應範圍,但接地結構的幹擾可能降低其靈敏度。

接地結構的存在會使電極發射的電場線主要聚集在電極與接地之間,限制電場的方向和防止從不期望的角度觸發傳感器是必要的。為此,可以采納接地屏蔽或驅動屏蔽技術。

電容傳感器設計知識總結

接地屏蔽:接地屏蔽通過在傳感器背面增加接地層來阻止電場向該方向擴散,但此舉會縮短感應距離,因為它引入了額外的寄生電容,同時地面會吸收周圍的電場線。

驅動屏蔽:驅動屏蔽技術在傳感器下方添加一層導電層,該層攜帶與傳感器相同的驅動信号,通過配置為電壓跟随器的運算放大器來維持電位差為零。當傳感器與屏蔽層的驅動信号相位和電位一緻時,兩電極間将不形成電場。此外,屏蔽層會把傳感器的電場推至其前方,達到有效的屏蔽效果。這樣不僅減少了寄生電容的幹擾,還保持了傳感器對接近物體的高敏感度,進而提高了信噪比。

電容傳感器設計知識總結
電容傳感器設計知識總結

降低寄生和幹擾:為了增強充放電效率,電極和走線設計上需采用低電阻率材料。然而,系統内的寄生電容會削弱觸摸引起的電容變化,導緻電容變化難以精确測量。例如,在20pF寄生電容的條件下,觸摸可能引起電容變化高達25%,但若寄生電容增至100pF,觸摸引起的變化僅有5%。為減少寄生電容的影響,我們需要擴大走線與接地層之間的距離,并可采用镂空接地設計以進一步優化性能。

電容傳感器設計知識總結

對于應用較大電極的場景,比如接近感應,走線的最大長度需控制在120毫米以内,同時走線應保持盡可能的細度。在設計互電容系統時,應避免讓發送(TX)和接收(RX)的走線靠得太近,以防止檢測距離受到影響。

電容傳感器設計知識總結

覆寫層:覆寫層設計既能增強外觀和保護性,也會對靈敏度産生影響,是以需謹慎選擇非金屬材料。覆寫層的厚度和介電常數直接決定了電場的傳導效率,使用高介電常數的材料可以減輕厚覆寫層對靈敏度的負面影響。對于空氣間隙這類低介電常數情況,使用特定的橋接材料是必要的,其效果從優到劣依次為:金屬彈簧、導電泡沫、碳纖維、聚碳酸酯、ABS、矽膠。

電容傳感器設計知識總結
電容傳感器設計知識總結

在自電容傳感應用中,使用較薄的覆寫層可以獲得更高的靈敏度。而在互電容應用中,适度增加覆寫層的厚度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增強靈敏度。對比不同材料的特性,我們發現FPC的溫度漂移相對較大,而LDS技術的溫度漂移則較小。

電容傳感器設計知識總結

供電方式:供電方式顯著影響接近檢測的靈敏度,特别是在電池供電的系統中,裝置與地球之間的耦合度降低。例如,在下圖所示的電容閉環中,由觸摸傳感器的人體(C1)、電極與電路子產品路徑(C3,表示子產品與地球的耦合)以及人體與地球的耦合(C2)共同構成。此時,由于C3相對較小,會削弱C1的檢測效果。為了增強電池供電系統的檢測性能,可以通過增加系統的接地面積或采用實體接地方式來加強裝置與地球之間的耦合,進而增大C3的值。

電容傳感器設計知識總結

市電供電系統由于與地球共享接地,是以展現出更高的靈敏度。在這種系統中,由于不需要子產品與地球之間的電容耦合(C3),是以參考系統更為穩定(僅涉及一個變量電容:C1)。是以,在良好接地的系統中,相比于電池供電裝置,靈敏度更高,進而C1的細微變化可以被更容易地偵測到。

電容傳感器設計知識總結

4、技術挑戰與未來趨勢

技術挑戰:随着裝置趨向于更加輕薄的設計,如何在有限空間内維持高性能成為電容傳感器面臨的重大挑戰。

電源方式的影響:傳感器的靈敏度受到電源供電方式的顯著影響,設計時需要考慮優化電容耦合,以提升檢測性能。

未來趨勢:得益于低成本優勢,電容傳感技術正朝着更高靈敏度、更小尺寸和更低功耗的方向發展,這預示着未來将出現更多創新的應用和裝置。

電容傳感器設計知識總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