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沙漠中的綠洲守衛

作者:天山網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态與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成立40多年來,一批批科學家做科研、戰黃沙,徐徐圖之、久久為功,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再到“人沙和諧”,實作了生态保護與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

● 《今日新疆》記者 任雅文/文

“以前,一刮風經常是黃沙漫天,門都推不開,人也不敢出門,種的樹苗也活不了。現在,我們在科研人員的幫助下種了很多樹,村裡的環境越來越好,周邊還種植了幾百畝紅棗林,風沙再也進不來了。”策勒縣策勒鄉托帕艾日克村村民阿蔔力克木·麥麥提明說。曾經,他所居住的村莊因風沙侵襲,大家不得不三次離開家園。上世紀80年代初,流沙更是逼近到距策勒縣縣城邊緣1.5公裡處。怎樣守護家園,成了當時策勒人不得不面對的一道難題。

沙漠中的綠洲守衛

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态與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科研人員正在檢視分析土壤樣本。(資料圖)王菲 攝

為保護策勒縣人民的生産和生活,1983年10月,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态與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以下簡稱策勒站)正式成立。40多年過去了,從第一任策勒站站長張鶴年到現任站長曾凡江,防沙治沙這一課題在一批批科研人員手中接力。恢複生态、建構綠洲防護體系、荒漠植被可持續管理、綠洲農田穩定高産……科研人員與當地各族群衆一道,建立了綠洲外圍流沙綜合治理模式,成功治沙134.51萬畝,逼退城邊流沙2至5公裡,恢複了風沙線前沿38個自然村的農業生産。

綠色屏障逐漸加強

氣溫變化劇烈、平原區降水稀少、蒸發強烈,天氣極端幹燥、多風沙,策勒惡劣的自然環境卻成為科學家們研究防沙治沙的試驗場。從策勒站建站第一天開始,張鶴年就帶領科研人員用雙腳丈量沙漠,尋找防沙的科學方法。此後,一代代科研人員更是與風沙過招,破解了荒漠化治理的密碼。

長期與沙漠作鬥争,當地百姓積累了很多經驗,科研人員通過不斷的科學試驗,最終将這些經驗變成了“一河三帶”多級防護體系聯合固沙的策勒技術、“窄林多帶”密集固沙的和田方案、“引洪拉沙”的南疆模式,有效讓漫天黃沙慢下來、沉下來、固下來,成功阻攔了流沙進一步南移,保衛了沙漠邊緣的策勒縣城和周邊鄉鎮的萬畝農田。

圍繞科學防沙治沙,科研人員篩選了适合當地氣候的治沙植物,成功地将沙漠控制在了原有範圍内,并實作了綠洲邊緣天然植被的恢複,生态環境逐漸改善。

眼下,策勒縣策勒鄉西北靠近沙漠邊緣的村莊,都被人工林、灌木林、駱駝刺、紅柳、梭梭等綠色植被以及農田所覆寫。在策勒站周邊,防護生态植被林系統覆寫了防風固沙林、農田防護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等。曾飽受風沙襲擾的策勒縣達瑪溝鄉村民麥提庫爾班·托合荪親身參與了防沙工程,回憶往事,他感慨地說:“點點滴滴的努力彙聚成了我們與流沙抗衡的底氣!”

從科學防沙治沙,再到科學用沙,策勒站已經篩選出二十多種防沙、治沙的植物,恢複綠洲邊緣天然植被25萬畝。風沙前沿後退8公裡,風沙天氣由原來的270天下降到現在的126天。一代代策勒站科研人員與當地群衆一道揮灑汗水,不斷加強着策勒縣的綠色屏障。

改良利用沙荒地

除了沙漠植被研究、防風林科研、防沙固沙工程,科研人員還在探究沙荒地的更多可能,他們在沙漠—綠洲過渡帶建立了“糧、棉、果、桑、草”立體農業體系。

植被覆寫度提高後,既改善了生态環境,又為沙漠區域農牧業生産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而林果業、人工紅柳基地的建設,更是帶動了當地沙産業的發展。

随着防沙技術的廣泛推廣和應用,策勒縣防沙治沙效能日益凸顯。沙荒地可以改良嗎?可以種植哪些具有較高的生态、經濟和健康價值的作物?攻克了一個難關後,策勒站又将工作重心放到荒漠化土地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究上來。這一次,他們把目光瞄向在和田有着千年曆史的肉苁蓉。原始的肉苁蓉不論是接種率還是産量都比較低,提高産量的技術瓶頸長期難以突破。

科研人員從肉苁蓉輔助授粉的技術開始研究,并研發了肉苁蓉種子采收、加工、處理的技術體系,每畝肉苁蓉種子基地可生産荒漠肉苁蓉淨種1公斤左右,遠遠超過了之前的種子産量。與此同時,科研人員成功将幹旱區管花肉苁蓉與荒漠肉苁蓉進行接種,增強了肉苁蓉的耐抗性,加上肉苁蓉滴灌種植技術的應用,形成了和田肉苁蓉穩産高産5萬餘畝的大好局面。

“我們已經建成了幾公裡的紅柳肉苁蓉帶,不僅作為綠色生态屏障,每年還能帶來百餘噸的新鮮肉苁蓉,大家種起來格外有勁。相信随着肉苁蓉産業發展,這片荒地終将變成沃土。”策勒縣策勒鄉托帕艾日克村肉苁蓉種植戶麥麥提江·麥提如則說。

如今,策勒人不僅守住了現有的土地,還征服了沙荒地。而肉苁蓉種植和田模式也被推廣到内蒙古、甯夏等地,國際上的相關專家學者也紛紛來到和田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經驗。

讓成果惠及更多國家

“科研的最終目标就是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現任策勒站站長曾凡江說。

多年來,在策勒站研究人員的不懈努力下,他們摸清了沙與植物、水分、養分和鹽分的關系,在試驗示範基地建立起荒漠植物優化管理和合理利用的技術模式。目前,該成果在南疆累計推廣近5萬畝,不僅為幹旱區退化植被修複提供了理論依據,而且對區域生态建設和特色生态産業協調發展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策勒縣流沙治理試驗研究”成果以及“鹽堿地沙地引洪灌溉大面積恢複紅柳造林技術”,1995年獲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頒發的“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成功業績獎”,是全球範圍迄今為止該領域最進階别的獎勵。2013年以來,乘着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東風,借助科技合作項目,新疆荒漠化防治技術已惠及17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其中8個國家進行了技術示範與推廣,累計推廣面積超過5萬公頃。

昔日的流沙地變成了今朝的瓜果鄉。策勒荒漠化防治技術不僅惠及新疆,在國内推廣,更是走出了國門,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

3月31日,策勒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約50餘名師生走進了策勒站,研究人員化身科普老師,向他們介紹了沙漠知識,還講述了防沙治沙理念和動植物保護等知識。近些年,在科研之外,策勒站還依托自身優勢,結合鄉村實際開展各類知識小講堂、科普文化活動等,讓青少年更直覺地了解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

如今,策勒沙漠研究站已被列入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新疆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也是2023年新疆唯一入選的國家生态環境科普基地。近5年,策勒站為自治區與和田地區的大中國小生開展科普教育活動30餘次,累計3500人次參與。

黨中央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荒漠治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習近平總書記在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态工程建設座談會上強調:“人類要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這是一個滾石上山的過程,稍有放松就會出現反複。”策勒站成立40多年來,一批批科學家做科研、戰黃沙,徐徐圖之、久久為功,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再到“人沙和諧”,實作了生态保護與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