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些“新聞”,比虛造“秦朗”更可惡

作者:峄覽

去年國慶,上海一位4歲女孩在海灘玩耍時走失,讓不少人在假期裡始終“揪着心”。更令人氣憤的是,網絡空間很快出現“女童曾被丢棄”“女童父親是繼父”“女孩被帶往溫州”“女童母親與丈夫合謀殺女”等各種五花八門的“新聞”,迷惑了不少人,也對當事人造成嚴重的二次傷害。

這些“新聞”,比虛造“秦朗”更可惡

其實,所謂“丢棄說”“繼父說”,都隻是一個12人不法團夥炒作的謠言。媒體最近從上海警方擷取的消息顯示,該團隊在各種全國性社會熱點事件中,頻頻發聲又屢屢隐身,靠虛假負面消息賺眼球、博流量,僅在“上海女童”身上,就“賺”來超百萬閱讀量,并非法獲利4萬餘元。

近年來,這樣吃人血饅頭的事有愈演愈烈之勢。在這個自媒體時代,人人都能炮制“新聞”。于是,一些完全以盈利為目标的自媒體為了吸引眼球,無所不用其極,從三天兩頭“重磅消息”這樣的故弄玄虛,到“吓尿了”之類的“震驚體”,再到動辄“淚崩了”“哭爆了”這種“溫暖風”,翻着花樣地刺激公衆情緒。

這些“新聞”,比虛造“秦朗”更可惡

但“标題黨”隻是自媒體營運“初階”,“進階”團隊已經開始“生産新聞”,并逐漸形成産業鍊。

譬如,有人自導自演,編造“警車撞人”“醫院虐嬰”“地鐵遭恐襲”等故事,或自稱幼師給幼兒喂避孕藥;有人颠倒是非,在成都崇州女童被狗咬後,宣傳是女孩先動的手;有人硬蹭加戲,假“秦朗”在現實中冒出個“秦朗舅舅”,出軌學生的“上海女教師”出現大量“高仿”……

它們都有普遍的共性:有熱點就蹭熱點,沒熱點就制造熱點,許多無良自媒體聞着流量的苗頭就開始編故事,放大沖突、迎合情緒,在人性痛點上左右橫跳,大造特造毫無底線的謠言。

有時,一些自媒體的“小打小鬧”也讓人惡心。借着敏感議題,三兩句“小作文”挑起對立情緒,什麼“存錢十年給媽媽治病,被弟弟拿去買房了”“相親三分小仙女張口就要百萬彩禮”……反正造謠一張嘴,這些人巧妙利用社會關注,把段子當事實,大造輿論垃圾,堂而皇之地侵占公共資源。

這些“新聞”,比虛造“秦朗”更可惡

無論事情大小,這些“假新聞”的本質,就是把公衆樸素的公平正義感,變成自己擷取流量和金錢的“搖錢樹”,做着“無本萬利”的買賣,自己帶走了真金白銀,給公共空間留下一堆垃圾。

自媒體能賦予普通人發聲的權利,但“有心人”卻利用這份權利,損公肥私,對社會的損害無形而深遠。

如今,我們已經知道,“秦朗”是假的,“走失女孩父親是繼父”也是假的,可不法分子曾利用的社會情緒是真的,對社會信用、網絡生态的破壞是真的。一次次的情緒挑撥、劇情反轉,所造成的人與人之間的裂痕需要巨大的成本去修複。虛假的醜惡傷害的是真實的社會。

這些“新聞”,比虛造“秦朗”更可惡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随着AI應用的逐漸推廣,各種“假新聞”“黃色新聞”能實作批量生産,一些平台算法“唯流量論”的“鼓勵”,更是誘惑無數自媒體“以身試法”,不少造假賬号總能“春風吹又生”。

近年來,公安部門、網信部門不斷加大整治力度。網信部門持續查處造謠傳謠賬号,公安部提出2024年是打擊整治網絡謠言專項行動年。有必要通過一次次“嚴打”行動,讓“流量騙子”們得到相應懲戒,對造謠者形成震懾,以嚴格落實、詳細明晰的管理規則亮明邊界、立好規矩。

當然,營造健康正面的内容生态,還需要平台、媒體、閱聽人共同發力。

這些“新聞”,比虛造“秦朗”更可惡

平台作為把關人,應對釋出内容強化稽核和内容把關,更新優化算法機制,讓流量去向真正需要被關注的地方,實作科技向善;

專業媒體也要秉持專業素養,不跟風炒作,在魚龍混雜的網絡輿論場上,向公衆提供可靠的真新聞、正觀點;

同時,網民也可以主動參與,提高對自媒體造謠的警覺,不輕信、不跟風,看到明顯帶節奏、造謠的内容,及時反駁、舉報。

網絡是所有人的公共空間,不是某些自媒體“随地大小謠”的廁所。

這些“新聞”,比虛造“秦朗”更可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