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曬娃止于四年級”,父母朋友圈的“規律”,被老師總結得很精辟

作者:甜途

孩子通常是許多父母視線中的焦點,仿佛整個家庭乃至家族的“核心”。有了他們的存在,父母的生活似乎變得更加有深意。許多人在成為父母後,可能會變成“炫娃狂人”。

特别是當孩子上了幼稚園和國小後,一些微小的舉動或者進步,都會使父母倍感自豪,忍不住想要記錄下來。浏覽他們的社交圈,你會發現幾乎每一條都與孩子有關。

這種現象有時可能會讓很多未婚的朋友感到難以了解,但其中也蘊含着一種潛在的規律,你是否有所察覺呢?一位老師總結得非常到位,我們一起來看看是不是這樣。

“曬娃止于四年級”,父母朋友圈的“規律”,被老師總結得很精辟

“曬娃止于四年級”,這是一位老師總結的家長的“定律”,頗為獨到。筆者有一位朋友從事教師工作,最近他與我們分享了他所發現的一個“有趣規律”。學生踏入國小,意味着他們開始接受正式的學校教育。

這個階段,家長們普遍能夠了解到關于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的一些問題,是以也是家長在教育中最投入的一個時期。許多人都會分享子女的學習經曆。

“曬娃止于四年級”,父母朋友圈的“規律”,被老師總結得很精辟

例如,考試取得“雙百”、擔任班級幹部、在運動會上獲得獎項、期末獲得特殊稱号的獎狀,這些都可能成為家長在社交媒體上寫上“為你感到自豪”等文案的理由。

一個“奇怪”的現象是,自從國小生進入四年級以後,家長們此類行為顯著減少。有位老師用“曬娃止于四年級”來概括,可以說是對此現象的一個常見描述。

“曬娃止于四年級”,父母朋友圈的“規律”,被老師總結得很精辟

為什麼在家長的社交媒體上,曬娃的行為常常在四年級時停頓,細細思來其中确實有一些原因。老師提到這一現象後,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和讨論,實際上,并不是所有家長都會在學生四年級時完全停止這類行為,隻是四年級通常是一個相對典型的“分水嶺”。

曬娃止于四年級,之是以有類似的規律,是有一些現實原因的。首先,從升入四年級開始,國小生的學習内容難度顯著提高,這使得相當一部分家長難以提供幫助。

“曬娃止于四年級”,父母朋友圈的“規律”,被老師總結得很精辟

從這個時期開始,同學們的考試成績也逐漸産生差距,不再像低年級時那樣班裡有很多得了99分的學生。真正學習能力強的人開始顯露,而另一些學生則逐漸退步。

其次,進入四年級後,老師的教育重點也發生了變化,從靈活的教學模式逐漸過渡到培養應試能力;是以,一些“花式”獎狀可能會變得相對較少。

“曬娃止于四年級”,父母朋友圈的“規律”,被老師總結得很精辟

例如,以前的“護花使者”、“最佳領讀員”等頭銜,可能已經不再被評選。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關注學習成績本身,因為未來國中需要儲備良好的生源。

此外,随着國小生年級的增加,他們的自我意識也逐漸加強,表現出更多叛逆和調皮的行為。中國家長普遍認為培養出比較“乖”的學生會令他們感到自豪。

是以,當學生成績不理想,同時變得不那麼聽話時,家長可能發現沒有什麼可以“曬”的了。一些家長可能感到“熱鬧都是别人的,我什麼都沒有”成為他們内心的聲音。

“曬娃止于四年級”,父母朋友圈的“規律”,被老師總結得很精辟

“曬娃”的行為既有好處也有弊端,家長或許可以學着保持“中庸”。在自己的社交圈中曬出孩子的日常表現,本質上是家長的自由。然而,人們對這類行為的看法存在較大的差異。

有人認為這是一種“炫耀”,不僅沒必要還可能讓其他親朋好友感到被打擾。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這是對學生的關注和鼓勵,如果真有人是以“嫉妒”自己的孩子,那是他們的不友好表現。

“曬娃止于四年級”,父母朋友圈的“規律”,被老師總結得很精辟

實際上,你會發現很多特别優秀的學生,他們的家長往往較少公開“曬”孩子的成績。這種教育方式強調讓國小生明确,努力的目的并非隻是為了取悅父母,最終獲益的是他們自己。

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中,學生的表現好或不好可能會嚴重影響到家長的“臉面”,這樣的培養方式可能導緻學生過于關注如何為了“讨好”家長而努力。

“曬娃止于四年級”,父母朋友圈的“規律”,被老師總結得很精辟

同時,這類家長往往在後期會感到失望,因為沒有人能夠確定學生會一直保持優秀。曬娃可能會讓學生感到家長為自己感到高興,但也可能給他們帶來不必要的壓力。

是以,建議家長們采取一種分析的态度,既不要過于“高冷”,對國小生的明顯進步還是值得分享的;但也不要過于頻繁,“中庸”的态度或許更為合适。

【今日話題】你身邊有沒有這種現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