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十歲以後,最通透的活法,是學會歸零

作者:讀者

每個從戰場回來的人,都希望迎接自己的是擁抱和親吻,希望看到的是家人衣食富足,孩子又長高了,父母依然健朗,夫妻笑容燦爛。這時候即使傷口疼痛,也容易隐藏與遺忘。

—— 《讀者》2024年第6期《隐藏與遺忘》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曆:

沉浸在自己的情緒裡,把一點小事無限放大,久久不能自拔;

太過在意别人的目光,人家随随便便一句話,自己心裡就像坐過山車一樣;

總愛跟自己過不去,明知事情已經發生,卻還是忍不住反複糾結……

最後,在自我戰争中,身心俱疲,一敗塗地。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之是以疲憊不堪,并不是因為受傷太多,而是心裡的記憶體被占得太滿。

反複舔舐的傷口,隻會越傷越重;反複回憶的痛苦,隻會越陷越深。

把心清空,學會歸零,幸福才有地方住進來。

四十歲以後,最通透的活法,是學會歸零

來源:視覺中國

四十歲以後,最通透的活法,是學會歸零

情緒歸零

人到中年,無人不苦。

如同一根蠟燭,一頭是家庭,一頭是事業,兩頭都在燒。

工作上重重的壓力與無奈,人情上來來往往的複雜,生活中雞毛蒜皮的瑣碎,一樁樁一件件,都是在給負重前行的我們不斷加碼。

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要收拾好自己的情緒,給家人和自己一個笑臉,而不是把當下的困境當作終點,沒完沒了地咀嚼。

前段時間,同僚跟的項目出了點小插曲。

原本也不全是她的錯,但老闆卻把責任都算到了她的頭上。

在外人眼中,她就是個“受氣包”。

天天熬夜加班緊急補救,到崗是最早的,離開是最晚的。

為了趕時間,甚至吃飯的時候都在查資料。要做的事情太多,辦公桌上貼滿了待辦便簽條。

即便如此辛苦,她還要忍受老闆高高在上的指責、冷嘲熱諷的挑剔。

但不管心裡怎麼委屈,她從不把工作中的情緒帶回家。

她說那段時間,雖然每天下班很晚,但她到家門口不會先下車,而是在車裡整理自己的情緒。

她不想把在辦公室受的氣帶回家,讓家人跟着不愉快;也不想讓委屈被家裡人看到,平白讓他們擔心。

有時候實在抑制不住難過的心情,她甚至會在車上先哭幾分鐘,然後擦幹眼淚,掏出粉餅補好妝,再笑眯眯地推開家門。

《讀者》上有段話:

“每個從戰場回來的人,都希望迎接自己的是擁抱和親吻,希望看到的是家人衣食富足,孩子又長高了,父母依然健朗,夫妻笑容燦爛。這時候即使傷口疼痛,也容易隐藏與遺忘。”

四十歲以後,最通透的活法,是學會歸零

攝影:北音

闖蕩半生,誰不曾磕磕絆絆,誰不曾傷痕累累。

我們在外面的“戰場”拼盡全力,不過是為了擁抱家裡一粥一飯的溫馨。

把壞情緒及時歸零,不把外界的“戰火”帶回家,是對家庭最大的尊重,是對自己最大的寬容。

四十歲以後,最通透的活法,是學會歸零

成就歸零

著名的“空杯心态”講:

一隻水杯裡面如果裝滿了水,就再也裝不進其他東西了。

隻有定期清空杯子,才能容納新的事物。

人生亦是如此,很多人容易沉湎于曾經的輝煌中,止步不前。

殊不知,沒有永遠功成名就的美夢,隻有不斷迷失在幻境中的旅人。

在漫漫征途中,少回頭,将過去的成就歸零,才能行穩緻遠。

鄧亞萍是女乒奧運時代到來後的第一代“大魔王”,也是第一位奪得4枚奧運金牌的乒乓球運動員,獲得的獎牌、證書數不勝數。

有位老者問她:“你這麼多獎杯和獎牌都怎麼處理的?”

鄧亞萍說:“我父母把一間屋子作為榮譽室,專門拿來放那些獎杯、獎牌。”

老者微微一笑,語重心長地說:“你應該把它們都收起來,因為這些已經統統成了過去。”

鄧亞萍聽完頓悟,把所有獎牌、證書都收了起來。

從那以後,每一次出場都是從零開始。

退役後,鄧亞萍也沒有沉浸在往日的冠軍稱号中故步自封,而是忘掉以前的成績,作為一名普通學子,到清華大學進修。

畢業後,她選擇繼續深造,不僅拿下劍橋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還成為一位優秀的主持人,在學界、商界都取得了出色的成績。

正是随時歸零的心态,讓鄧亞萍不在榮譽中迷失,始終保持清醒,最終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李笑來說過一句話:

“做人,最重要的是關注成長,而不是成功。因為當成功發生的時候,它已經成為過去。”

過去的成績再輝煌,也已成為過去。

現在進行中的美好,才是我們追逐的目的。

将曾經的榮耀歸零,關上成就的大門,人生才能迎來不一樣的可能。

四十歲以後,最通透的活法,是學會歸零

來源:視覺中國

四十歲以後,最通透的活法,是學會歸零

執念歸零

有這樣一幅畫:

一個彩色的卡通圖檔中心,有一個小小的黑色“X”。

将視線固定在圖檔中間的X上,如果凝視了足夠長的時間,你會發現畫中的顔色正在慢慢消失。

直到最後,這幅畫在你的眼中隻留下一片蒙蒙灰白。

這就是“特克斯勒消逝效應”——如果你長時間盯着一個東西,眼裡就容不下别的東西。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把一些東西看得太重,日積月累,就成了執念。

把視線從黑點上移開吧,換一個角度,你會發現一切又是一片新的天地。

《呂氏春秋》中記載過這樣一則故事。

楚王喜歡打獵,每次打獵時,都會帶上一把名貴的弓。

一次,楚王前往雲夢澤捕獵,心愛的弓箭在路上不小心遺失。

随行的侍從們怕楚王震怒,正要按原路傳回尋找,卻見楚王淡然道:

“算了吧,不必去找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到不了别處的。”

既然弓箭已經遺失,那麼着急生氣也于事無補。

與其因為一把弓執着傷心,倒不如将這件事輕輕揭過。

很多時候,痛苦并非來自外界,而是來自我們的内心。

既然事情已經發生,那麼對抗和懊悔除了徒增煩惱,沒有任何意義。

不是困難對我們窮追不舍,而是我們遲遲不願放過自己。

将執念歸零,是親手埋葬充滿裂痕的回憶,也是在給自己一個新的轉機。

四十歲以後,最通透的活法,是學會歸零

來源:視覺中國

四十歲以後,最通透的活法,是學會歸零

人這一生,是一個不斷開門又不斷關門、不斷得到又不斷失去的過程。

有人在過往和執念中徘徊不前,也有人從不回頭,努力靠近當下的幸福。

學會将過去歸零,不被往事牽絆,不被自己束縛。

讓過去的過去,讓現在的進行,讓将來的到來。

願你無論何時,都能擡頭向前看,卸下沉重的包袱,在這嶄新的人生中過得簡單且豐盈。

四十歲以後,最通透的活法,是學會歸零

作者:如登,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