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的隴上行——積石山的名片

作者:積石山縣融媒體中心
我的隴上行——積石山的名片

我的隴上行——積石山的名片

溫德峰

作為“國培計劃項目中國小骨幹教師進階研修班”的專家庫教授,我曾經在江蘇鹽城師範學院,為中西部地區的國文骨幹教師講過課,由此認識了長永勝副校長,他是2018年度“進階研修班”的學員,也是臨夏州級名師。

前幾天,應“長永勝臨夏名師工作室”的邀請,我來到甘肅省積石山移民中學,就名師建設和國文新課程教學問題,進行學術交流。

我的隴上行——積石山的名片

我在移民中學聽課、評課,講座,參觀,感受師生和諧、團結、嚴謹、活潑、奮鬥的校園文化,分享該校的辦學成果,研讨教師專業成長,研究素質教育。

活動結束,熱情的永勝副校長,想邀我在當地走走看看,他問我想看看什麼,我說,我想近距離地看看雪峰。

在我看來,積石山名片,首選皚皚的雪峰。

我的隴上行——積石山的名片

站在積石山移民中學的校園裡,遠眺陽光下皚皚的雪峰,我思緒一下子被激活,雪峰從遠古走來,诠釋着恒久,也孕育着這片神奇的土地,演繹着多民族和諧相處的恒久故事。

雪山下溫暖的小城,陽光下,如大自然母親臂腕裡的溫馨搖籃,靜靜的街道,人們的腳步慢慢悠悠,往來的車輛,也如人的腳步,安靜川流。四月的溫度,特别宜人,不冷不熱,純藍的天,讓我懷疑見到了幾億年前的自然天宇。

雪峰映襯下的校園裡,楊柳依依。鵝黃的柳枝,在柔柔的風裡,靜靜地搖曳。孩子們課間的笑聲、歌聲、奔跑的身影,還有乳色的主體辦公教學樓上紅色“勤學求博深,明德敬修業”的十字校訓,與遠處的雪峰,渾然相融。文明與自然,教育與文化,在移民中灑滿陽光的春日校園,瞬間化作悅目的心曠神怡。

我在校園,拍了許多以雪峰為背景的照片。

永勝君又駕車,想讓我到離雪峰更近的地方看看。

去雪峰的沿途,我遇見了博物館廣場正中央的那尊造型優美的“彩陶王”雕塑。

我圍着“彩陶王”,轉了好幾圈。

我的隴上行——積石山的名片

遠遠望去,這個巨大的彩陶甕,大概有兩層樓那麼高。我無法目測她的直徑,遠看,近看,禁不住仔細觀賞!

這個彩陶,底座是黑色的花崗岩,三個金色大字“彩陶王”。

遠遠望去,就是一個巨型的“甕”。

我的隴上行——積石山的名片

陶體質地是紅色,平口,短頸,闊肩,腹部漸收平底,口沿處有對稱的四隻小突鋬,腹部有雙耳,施黑彩。

陶體壁,繪有上中下三層紋飾:

上層為花卉紋;中層為連續漩渦紋;下層為水波紋,其中上層的花卉紋和下層的水波紋,紋飾均窄;中層的漩渦紋紋飾相對較寬,為主體花紋。

彩陶甕的肩腹繪四個大漩渦紋,每個大漩渦紋都圍繞其中的一個點旋轉,四個大漩渦紋首尾相連,成為有機的連續體,每兩個大漩渦紋之間還飾有小漩渦紋。

紋飾富有極強的動感和氣勢,我看那意象,猶黃河奔騰,巨浪翻卷;似微風鼓浪,玉珠輕濺,我仿佛看到了萬古黃河的波瀾壯闊,氣勢洶湧的原始生态。

這件作品繪畫絢麗流暢,體形碩大,造型古樸典雅,雄渾壯觀。

我在彩陶王身旁,拍了好幾張照片。我對着“彩陶王”久久仰視,感覺在朝拜。

于我而言,永勝君首先是一位真正的名師,溫厚博學的朋友,又是技術娴熟的駕駛員,是知識淵博的講解員,百科全書的導遊。

他給我講積石山縣的六張名片娓娓道來——積石山是“大禹治水的源頭”“中國彩陶王的故鄉”“保安族聚居的地方”“中國花椒之鄉”“民歌花兒采錄基地”“生态旅遊的樂園”。其中彩陶是積石山縣文化的“大名片”。

他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在平田整地,興修水利、拓寬農路時,出土了許多玉璧、玉環、玉刀、玉琮、彩陶罐及素陶罐等一些器物,他小時候在老家,田地裡經常會看到一些各式各樣的陶器片。

我的隴上行——積石山的名片

于是,我們驅車前往臨夏州彩陶博物館,在那裡,我讀到了燦爛的彩陶古老的傳說,參觀了馬家窯文化,邊家林文化,半山文化,齊家文化等不同時期的彩陶。數量巨大,形狀各異,造型奇特,工藝精湛的出土彩陶,那些彩陶,造型美觀,制作精緻,有的竟然光潔如新,有金屬質感;有的亮如鏡、薄如殼、硬如瓷,擊如磬,明如鏡,掂之飄忽若無,敲擊铮铮有聲。

我的隴上行——積石山的名片

我的目光,不夠用,我的知識不夠用,我的想象不夠用,我隻能對着某一件制品凝視,再凝視。

陶是文明起源第一器,制陶是上古時期最重要的曆史事件之一。當粗粝的陶,開始塗上了彩色,圖文時,器具就變成了審美文化,也有了精神圖騰的價值。

我凝視着每一件讓我敬仰的古代彩陶,不舍地轉身間,就是幾千年的故事。

【作者簡介】溫德峰,教授,全國優秀教師,特級教師,山東省齊魯名師,國文教育專家。

編輯:冶 蘭

責編:妥衛明

監制:李 華 馬得明

總監制:韓 正

我的隴上行——積石山的名片
我的隴上行——積石山的名片
我的隴上行——積石山的名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