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雍正死後,51歲李衛随之氣絕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廟

作者:達凡閑侃

錦衣夜行宵小之年,清逝風華一介奴?

——李衛:雍正最後的賢臣,乾隆眼中的"庸奴"

雍正死後,51歲李衛随之氣絕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廟

權力的喜劇總是由英雄的悲劇引出。當雍正這位英明君主溘然長逝,清朝的權力版圖也就此改變。他最信任的寵臣李衛,曾經是座鐘馗坐鎮朝綱,如今卻被視為"一介庸奴",落得個風華掃地的下場。

雍正死後,51歲李衛随之氣絕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廟

正所謂"千王之子萬王之師",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視角下的李衛,注定隻能是過去式。當新王新政新人新氣象,遮蔽舊時代的餘晖時,李衛這位雍正寵臣該何去何從?他最終不但被乾隆貶低身份,就連百姓為他立下的廟宇也難逃被拆毀的命運。

雍正死後,51歲李衛随之氣絕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廟

事到如今,我們回溯這段清朝權力更疊的故事,不禁要追問:李衛到底是一位順應時代的賢臣,還是一介隻知昧着皇帝寵信為非作歹的庸奴?了解他的經曆,或許能還原一段塵封已久的清朝史實。

買官啟蒙 出淤泥而不染

李衛能在鄉紳世家出生,可謂含着金湯匙降生。而他之是以能在仕途上有所作為,則更多得益于其豐厚的家世資助。

雍正死後,51歲李衛随之氣絕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廟

史料記載,年輕時的李衛懷才不遇,對科舉場上的八股文寫作乏味已極。幸而家中有錢有勢,父親便拿出重金"買"了一個閑職五品員外郎的虛銜。古時候的"權錢交易"政策,正是為滿足一些富人子弟的虛榮心而開辟的管道。

作為一個有權有錢人家的獨子,李衛大可憑這個閑職衣錦榮歸,過着衣食無憂的纨绔生活。但他沒有止步于此,反而把這個閑職作為自己仕途的墊腳石。憑借過人的智慧和敏銳眼光,他在各個任上都有出色的表現,短短幾年便從虛職升至實職。

雍正死後,51歲李衛随之氣絕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廟

再往後,李衛更是憑借軍功,被康熙重用為兵部郎中,逐漸走上人生的巅峰。雍正繼位後,對這個能臣更是青睐有加,相繼拔擢為雲南鹽驿道、刑部尚書、直隸總督等重要職務,權傾朝野。

從買官起家,到後來揚名立萬,豈不是淤泥之中終能不染?李衛之是以能在短時間内走完這樣的仕途之路,究其根本,還是得益于家世加上個人傑出的能力。僅憑有錢買官,難以達到令朝野折服的地位,自身還是需要一定的智慧修養。

雍正死後,51歲李衛随之氣絕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廟

由此看來,李衛并非是一介昧從寵信的庸奴,他有着超群的政治手腕和過人的軍事才能,才會被雍正如此器重。更難能可貴的是,盡管出身商賈之家,卻也知保持清正廉明,不為家世牽制思想,這種氣節不正是賢臣該有的基本修養嗎?

忠烈卓識 破格晉升無愧于能

李衛能夠獲得雍正的厚愛,除了才能出衆之外,更多是因為他有着忠誠卓識。比如在擔任雲南鹽驿道期間,他就大刀闊斧地整治A錢腐敗,連當時最為權勢滔天的鄂爾泰家族也不放過。

雍正死後,51歲李衛随之氣絕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廟

這種超脫權貴,以身作則的行為,深深打動了雍正皇帝。畢竟在那個等級森嚴的時代,能做到對上級親屬秉公執法,實屬罕見。李衛不僅做到了,而且還取締了一大批腐敗分子,功不可沒。

雍正自然是看重了李衛這種敢作敢為的魄力和忠勇無畏的氣節,是以才有了後來接連幾次的破格提拔。比如他在擔任刑部尚書時,就兼任了直隸總督這一清朝九大總督之一的重要職務。

按理說,一介剛從員外郎小吏做起的人,怎能獨攬兵權和刑權?可李衛做到了,并且在直隸總督任上,他表現出色,彰顯了非凡的政績。是以,雍正破格提拔李衛,不但沒有引起朝野奪目,反而赢得一片叫好。

雍正死後,51歲李衛随之氣絕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廟

可見,李衛得寵不僅僅是憑着雍正的私心,更多是靠他自身的能力和政績說話。一個深得君主歡心,卻又誠心為國為民的賢臣形象,也就在這些年間逐漸凝練起來。

削藩晚節 寵臣隕落何止一介奴

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李衛還是命隕于乾隆當政之際。究其原因,不外乎乾隆對繼承人的猜忌心理,以及他對李衛出身低微、驕奢淫佚的憎惡。

根據史料記載,乾隆剛一繼位,就對李衛進行了猛烈打擊。僅僅是因為李衛與宦官閑聊幾句,乾隆便扣上了"勾結宦官"的罪名。看來,李衛曾經恩寵有加的經曆,引起了年輕新君的戒心。為了彰顯自己的權威,乾隆對于這位雍正遺老自然是防患于未然。

雍正死後,51歲李衛随之氣絕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廟

而對于出身商賈宗室的李衛,乾隆也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成見。他認為李衛隻不過"借着皇家恩寵"才能如此驕縱,這樣一介庸奴,怎能托大受命?這些話雖看似有幾分偏頗,但不無道理。

畢竟當時的李衛,日漸奢靡腐化,早已不複雍正朝那種廉潔作風。乾隆雖然繼承了皇位,但統治理念與雍正判有明顯差異,他更看重士人氣節,反對貴胄纨绔。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李衛還是命隕于乾隆當政之際。究其原因,不外乎乾隆對繼承人的猜忌心理,以及他對李衛出身低微、驕奢淫佚的憎惡。

雍正死後,51歲李衛随之氣絕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廟

根據史料記載,乾隆剛一繼位,就對李衛進行了猛烈打擊。僅僅是因為李衛與宦官閑聊幾句,乾隆便扣上了"勾結宦官"的罪名。看來,李衛曾經恩寵有加的經曆,引起了年輕新君的戒心。為了彰顯自己的權威,乾隆對于這位雍正遺老自然是防患于未然。

而對于出身商賈宗室的李衛,乾隆也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成見。他認為李衛隻不過"借着皇家恩寵"才能如此驕縱,這樣一介庸奴,怎能托大受命?這些話雖看似有幾分偏頗,但不無道理。

雍正死後,51歲李衛随之氣絕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廟

畢竟當時的李衛,日漸奢靡腐化,早已不複雍正朝那種廉潔作風。乾隆雖然繼承了皇位,但統治理念與雍正判有明顯差異,他更看重士人氣節,反對貴胄纨绔沾染皇家恩寵後便飄飄欲仙。從這個角度看,李衛确實難辭其咎。

不過,單憑這一點,似乎也難以完全否定李衛早年的政績和貢獻。乾隆之是以對其如此嚴厲,很大程度上還是出于新王新政的政治需要 - 他必須彰顯自己的權威,削弱雍正舊部的勢力,進而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而作為雍正最後的遺老和寵臣,李衛自然也就淪為了被打擊的對象。盡管如此,乾隆并沒有一開始就将其徹底擊斃,反而還給予了"敏達"的谥号,也算是從仁政的角度給予了李衛一些尊重。

雍正死後,51歲李衛随之氣絕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廟

隻是到了後來,當乾隆發現百姓竟為李衛立廟時,他似乎就再也忍無可忍了。作為一代新君,他難以容忍雍正遺老有這等的榮耀。于是,乾隆下令拆毀廟宇,口出狂言指責李衛是"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廟"。

此話一出,李衛的形象便徹底扭曲為一個投機纨绔、靠寵榮華的奴仆形象。不過從曆史的角度看,這樣的謾罵實在是有失公允。因為無論如何,李衛畢竟也是曾經立下過汗馬功勞的開國功臣,他的政績和貢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否認乾隆的做法。因為作為一代新君,他自有自己的統治理念和用人标準,與雍正朝自然有所不同。乾隆之是以如此苛刻,更多的是出于維護自身統治權威的需要。

雍正死後,51歲李衛随之氣絕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廟

畢竟,如果連這位雍正最後的遺老都不加以打壓,那乾隆很難獲得朝野的擁戴和支援,進而影響到他後來的國政改革。從這個層面講,乾隆的做法也不失為一種無奈之舉。

雍正死後,51歲李衛随之氣絕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廟

縱觀全文,我們不難發現李衛的一生堪稱滄桑。從最初買官入仕到後來權傾朝野,再到最後被乾隆打壓,其中的曲折跌宕令人唏噓不已。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李衛無論是在雍正朝還是在乾隆初年,都曾為國家和百姓立下過汗馬功勞,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曾一度保持着清正廉明的作風。即便後來有所腐化,但他的政績和貢獻也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是以,将其簡單地貶低為"一介庸奴",未免太過偏頗。乾隆之是以如此,自有其政治考量,但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他作為一代新君,必須彰顯自身權威的執着心理。

雍正死後,51歲李衛随之氣絕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廟

不過,無論如何,李衛終究算不上是一個隻知昧着皇家恩寵為非作歹的奴仆,他更多的是深陷了權力遊戲之中難以自拔。這一度享有榮華富貴的寵臣,最終走向衰落堕落的結局,令人不勝唏噓。他的一生,或許就是權力遊戲的一個縮影吧。

雍正死後,51歲李衛随之氣絕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