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落魄時趙匡胤投王彥超,給十貫錢把他打發走,後趙匡胤如何處置他

作者:朱前蹄後
落魄時趙匡胤投王彥超,給十貫錢把他打發走,後趙匡胤如何處置他

公元960年,趙匡胤登基稱帝,建立大宋王朝,并在即位當天便昭告天下,隻要前朝的文臣武将臣服,一概既往不咎,并且還可以保全富貴,這項政策,讓不少人都松了一口氣,但唯獨有一人,心裡忐忑萬分。

這個人就是時任鳳翔節度使的王彥超,在趙匡胤登基後,他就處于一種恐懼不安的狀态,即便是趙匡胤下诏善待前朝大臣,但是他仍舊心驚膽戰,不為别的,隻是當年王彥超曾經給趙匡胤過一個不大不小的羞辱。

這事情說起來,也不能完全怪老王,隻是當年的趙匡胤,隻不過是一個滿口大話,卻身無長物的落魄小子,雖說老王與趙匡胤的父親有些交情,但最厭煩的,也正是這種伸手吃白食的年輕人。

是以,在趙匡胤前來投靠王彥逾時,老王隻是拿出十貫錢将其随随便便打發走,誰曾想,這小子居然當了皇帝,這就十分尴尬了。

但幸得趙匡胤的大度,以及王彥超的知趣和識時務,君臣雙方并未産生芥蒂,反而感情更甚。

落魄時趙匡胤投王彥超,給十貫錢把他打發走,後趙匡胤如何處置他

趙匡胤與王彥超的交情,源自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

趙弘殷在年輕時,曾與王彥超是同僚好友,并同任過嶽州(今湖北孝感縣)防禦使,兩個人雖說談不上無話不談,但也算得上是有些交情。

後周廣順四年(954年),趙弘殷官至檢校司徒,并執掌後周禁軍,一時間風光無兩,但這種風光,随着兩年後趙弘殷的去世,煙消雲散。

父親趙弘殷去世後,原本殷實的家庭也逐漸沒落,當時的趙匡胤也就二十出頭,自然不願意就此沉淪,是以,就如同當下許多熱血的年輕人一樣,決定要光宗耀祖,闖出一片天地。

既然是要光宗耀祖,那就不能坐在家裡,于是,年輕的趙匡胤,決定出門遠遊。

正如許巍的《藍蓮花》中的一句歌詞一樣“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向往”,自由而狂放的少年,仗劍走遍天涯,是當時滿懷豪情的趙匡胤真實的想法。

不過,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小趙同學剛潇灑了半年不到,就發現一個非常尴尬的事情,正是這個事情,讓他仗劍走天下的生涯被迫終止。

口袋裡比臉都幹淨,簡而言之,就是沒錢了。

落魄時趙匡胤投王彥超,給十貫錢把他打發走,後趙匡胤如何處置他

有道是,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再大的俠客也要吃飯,何況趙匡胤呢?在餓了幾頓後,小趙同學餓的是兩眼發綠,實在沒法子,隻得跑到人家的地裡,偷偷挖了點番薯充饑。

但這下去可不是個辦法啊,況且這番薯,真的沒大魚大肉好吃。

思來想去,趙匡胤想到一個故人,準确地說,是自己去世父親的故人,當年的同僚好友王彥超。

此時的王彥超,擔任複州刺史,也算是地方上的大吏,若是投奔于他,說不定還有可能混個一官半職,豈不美哉?

最主要的,是素聞王彥超為人仗義,也算是一方豪傑,正如無頭蒼蠅一樣投奔明主的趙匡胤,認為王彥超是非常值得跟随的。

說幹就幹,趙匡胤随即就前往複州投奔王彥超,在又忍了兩天的饑餓後,終于來到了複州城下,見到了自己父親的老友王彥超。

王彥超初見到自己老友趙弘殷的兒子時,也十分驚訝,尤其是看到這個少年一身的落魄,更為歎息不已,連忙将趙匡胤迎進城中,好吃好喝的招待起來。

待到酒足飯飽之後,趙匡胤一抹嘴,就向王彥超大談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啰啰嗦嗦說了半天,最後表達了自己真實的意圖。

給他找個事做,最好是當個一官半職。

對于趙匡胤的這個要求,王彥超當場差點發飙,好家夥,你小子身無長物,一身的落魄,飯都吃不上了,來我這裡白吃白喝就算了,完事還要混個一官半職?

我老王能走到今天,那可是一刀一槍打出來的,要不是看在你爹的面子上,非給你轟出去不可!

當然,這些話隻是王彥超的内心活動,并沒有當面對着趙匡胤說出來,而對于趙匡胤的請求,王彥超表示需要考慮一下。

而在飯後不久,王彥超命家中的仆人給趙匡胤送過來一個托盤,托盤上蒙着一層布,打開一看,上面放着十貫銅錢。

這個時候的趙匡胤,就是再傻,也明白了自己父親的這位老友的意思,這哪是送錢?分明就是趕人啊!

趙匡胤是又氣又急,但又能如何呢?人家這樣做也并沒有什麼錯,畢竟還管飯給錢,已經是仁至義盡,還要怎樣呢?

可這十貫錢,能幹點什麼?恐怕沒幾天,就又要餓肚子。

念及此處,趙匡胤是悲從中來,想不到自己居然淪落到要靠人施舍的地步,但又轉念一想,依靠别人,終歸不如依靠自己。

更何況,大丈夫生七尺軀,何不令其千古?

落魄時趙匡胤投王彥超,給十貫錢把他打發走,後趙匡胤如何處置他

趙匡胤在離開王彥超之後,發憤圖強,開啟了屬于自己的時代,經過十餘年的奮鬥,以及各類的機緣巧合,最終成為了大宋王朝的開國皇帝,而王彥超,也成為了大宋的一個臣子,昔日被羞辱的對象,如今成了皇帝,王彥超不得不害怕和緊張,這也就出現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坦白來講,王彥超對于趙匡胤當年的“羞辱”,其實也算是情有可原。

首先,趙匡胤是打着自己父親趙弘殷與王彥超是故交的旗号,前去投奔王彥超的,但是他可能忽略了一點,自己父親究竟與王彥超的交情如何?

根據曆史記載,趙弘殷與王彥超,似乎并沒有多麼深厚的交情,兩人隻不過是曾經一起共事的同僚,最多也就是下班後吃個飯喝個酒之類的平淡之交。

是以,在趙匡胤突然間出現在王彥超面前時,老王表示很懵圈,這誰啊?哪裡來的窮小子?

即便是提起趙弘殷,讓老王想起來這層關系,但也不至于讓王彥超馬上就如同見到自己親人一樣對待趙匡胤,畢竟,我們真的不熟啊!

其次,就是趙匡胤本身。當時的趙匡胤是什麼狀态?落魄的窮小子,飯都吃不上,說他是要飯的,沒人會懷疑。

就這種狀态,換誰也不認為他會有什麼出息,王彥超也是個凡人,未來怎樣他也不知道,是以,拒絕趙匡胤,真的實屬正常。

最後,王彥超已經做得很不錯了,要知道,在當時銅錢極度缺乏的社會環境之下,一枚銅錢,可是能夠抵市面上近百枚鉛錢。

能夠一次拿出十貫銅錢,給素昧平生的老友之子,王彥超真的做得已經很不錯了,換做旁人,未必就有他做得好。

更重要的是,根據史料記載,王彥超“性溫和恭謹,能禮下土”,并非那種勢利小人,之是以不接納趙匡胤,也是看出來趙匡胤不是池中之物。

但無論如何,當初沒有收留趙匡胤,是一個不争的事實,這也就是王彥超懼怕的原因,俗話說秋後算賬,正是如此。

落魄時趙匡胤投王彥超,給十貫錢把他打發走,後趙匡胤如何處置他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宋太祖趙匡胤召各地節度使入京,時任鳳翔節度使的王彥超就在入京面聖的行列當中。

趙匡胤親自到明德門迎接入京的節度使,待到衆人入宮後,大排宴宴進行招待,席間,趙匡胤更是頻頻向衆位節度使敬酒,并對衆人進行口頭上的表彰。

趙匡胤的熱情,讓節度使們均忐忑不安,這皇帝玩的是哪一出?但又不好表示,隻得滿臉堆笑,配合着趙匡胤,沒辦法,誰叫如今人家是皇帝呢?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趙匡胤目光一轉,就看到了坐在角落的王彥超,于是,一場著名的對話,就此展開。

趙匡胤的話題很簡單,就是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詢問王彥超,當年的拒他于門外,十貫錢打發他走,究竟是為何?

“卿昔在複州,朕往依卿,何不納我?”

這個問題,對于王彥超來說,已經是十分熟悉,為什麼呢?自從趙匡胤當上皇帝後,這一個場景,就在王彥超心裡演練了無數遍,隻不過今天,終于來了。

聽到問話,王彥超二話不說,起身離坐,跪倒叩首,說了一番話,正是這番話,讓趙匡胤十分的滿意,也間接地救了王彥超的性命。

“勺水豈能止神龍耶!當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者,蓋天使然爾。”

這句話的大緻意思就是說,趙匡胤是神龍,而當年的王彥超隻不過是一個刺史,怎麼能夠容納神龍呢?若是鬥膽接納,趙匡胤怎麼會有如今的成就呢?

不得不說,王彥超這句話實在是高明,他并沒有直接回答當年之事,而是轉而拍了個巧妙的馬屁,化解了尴尬和危機。

而趙匡胤在聽了這句話之後,哈哈一笑,轉頭就與他人叙話,不再理會王彥超,這件事,也就暫時的按下不提。

落魄時趙匡胤投王彥超,給十貫錢把他打發走,後趙匡胤如何處置他

從表面上看,趙匡胤似乎已經對這件事不在介意,但實際上,究竟還追不追究,王彥超心裡明白得很,所謂的寬容,隻不過是衆人面前表現出來的假象而已。

是以,在當晚,王彥超一夜無眠,次日一早,就上表請罪,再三表示,自己罪孽深重,乞求處罰,而趙匡胤對這個十分知趣的老臣,表示十分滿意,傳話給王彥超,表示自己不再追究當年之事。

趙匡胤此舉,展現了一個帝王的胸襟和大度,但也并非單純如此,更多的也是出于政治上的一種政策。

大宋立國之初,各地節度使仍舊掌握大量的兵權和實力,這些對于趙匡胤來說,都是一種隐患,如果有人異動,就會對大宋造成危害,但趙匡胤暫時還不具備解決這種問題的實力。

之是以召集節度使入京,正是為了向這些人表明自己的态度,厚待前朝功臣,隻要聽話,就能保富貴。

而至于在宴席上質問王彥超,以及在事後表明不再追求,都是趙匡胤的政治政策,他在向天下表示,連得罪過他的王彥超都能諒解,其他節度使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呢?

王彥超的表現,讓趙匡胤十分的滿意,而接下來他的表現,就可以說是讓趙匡胤驚喜了。

開寶二年(公元969年),趙匡胤又一次将各地節度使召集入京,同樣是吃飯,不過這次趙匡胤的目的就明确得多。

在開席不久,趙匡胤就直奔主題,含蓄的表示要削藩,也就是收回節度使的兵權。

“卿等皆國家宿舊,久臨劇鎮,王事鞅掌,非朕是以優賢之意也。”

在座的衆人,哪一個不是人精?趙匡胤的意思,他們門兒清,他們也知道,皇帝優待他們這麼多年,也該收回兵權了。

但誰又心甘情願地會将手中的權力拱手讓人呢?是以,衆人你不言我不語,一時間場面極度尴尬。

落魄時趙匡胤投王彥超,給十貫錢把他打發走,後趙匡胤如何處置他

這時,王彥超站出來表示,自己年齡太大,願意交出兵權,回家養老。

臣本無勳勞,久冒榮寵,今已衰朽,乞骸骨,歸邱園,臣之願也。

此言一出,衆人皆驚,王彥超當時也就五十出頭,正值壯年,何來年老一說?但趙匡胤對王彥超的表現,确實十分的滿意。

有了他的帶頭,趙匡胤順勢下诏,将在座的節度使一律卸去藩鎮職務,改為回到京城任職。

衆人一看事已至此,再争論也未必比這結果好,也就不得不接受了現實。至于王彥超,趙匡胤自然是不會同意他的告老還鄉,反而就地官升一級。

王彥超的這種識時務,讓他在宋太祖一朝,穩穩當當的身居高位,并且仍舊極為低調,待人處事,真的是挑不出什麼毛病。

落魄時趙匡胤投王彥超,給十貫錢把他打發走,後趙匡胤如何處置他

這種品質,一直保持到宋太宗趙光義登基,到了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王彥超更是效仿古法,以周禮中“七十則緻仕”為申請,向宋太宗主動提出辭官,接連被宋太宗拒絕兩次後,終于得以恩準,告老還鄉。

王彥超的做法,讓當時許多大臣們十分不解,認為他辭官實在是可惜,但王彥超常以“前朝之臣,于本朝無寸功”為解釋,堅決的進行辭官。

如今看來,王彥超在當時的辭官,是一種極為明智的做法,衆所周知,宋朝開國後,逐漸以“重文抑武”為基本國策,尤其在宋太宗繼位之後,對外的戰役也大緻結束,是以,武将的高光時代已經過去,如果執意留在朝堂之上,難免會卷入各類政治紛争,甚至一不小心,還會身家性命不保。

與其這樣,還真不如辭官歸隐,做一個逍遙富家翁。

王彥超的退休生涯,可以說十分的惬意,常常是帶一兩個小童,四處閑遊,而對于往日老部下的邀請,無論是公事還是私事,一概委婉拒絕,真正做到了遠離朝堂,不問政事的逍遙自在。

雍熙三年(986年),王彥超逝世,享年七十三歲。朝廷為了表彰這位老功臣,特追贈尚書令。

落魄時趙匡胤投王彥超,給十貫錢把他打發走,後趙匡胤如何處置他

曾經對趙匡胤的“看走眼“,是後世對于王彥超”取笑“之處,但在後期的知趣和識時務,讓王彥超雖是前朝舊臣,但并沒有遭到清洗的原因,同時,極力的低調,更是他能夠安享晚年的主要因素,曆兩朝事三主而善終,這就是王彥超的結局,也是他的高明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