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一個人熬到沒有電話,沒有聚會,沒有所謂的社交......

作者:鎮原融媒

作者:方小格

來源:國學文化(gxwh001)

獨自修行,回歸自我。

昨天,網上看到一則《你手機裡的常用聯系人有幾個》的短片。

短片中參加實驗的每個人,通訊錄裡都有上千的好友。

但當導演要求他們把平時的點頭之交、點贊之交全部删掉後,最後卻都隻剩下三五人。

短短一則視訊,讓我瞬間驚覺:平日裡我們整天忙前忙後應酬的,竟然大都是自己生命中無關緊要之人。

有句話說的好:朋友越來越少,其實是一件好事。

人,因合群而迷惘,因孤獨而高貴。

當你熬到一個人喝茶,一個人散步,一個人看書,沒有電話,沒有聚會,沒有一些所謂的社交,而卻能怡然自得,那麼恭喜你,這正是你高貴的開始。

當一個人熬到沒有電話,沒有聚會,沒有所謂的社交......

01

拒絕迎合,不将就自己

《莊子·在宥》中有雲:“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真正讓一個人變出衆的不是合群,而是不将就自己。

陶淵明自幼熟讀儒家經典,二十多歲就開始了自己的遊宦生涯,試圖一展抱負。

不料官場充滿黑暗,又迫于生計,隻是在底層兜兜轉轉。

有一年,他在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剛到任沒多久就趕上一個以兇狠貪婪出名的督郵下來巡查。

而且督郵一到彭澤,就大擺譜兒,差人叫陶淵明來拜見他。

陶淵明雖然心底蔑視權貴,但也不得不去見,沒想到卻被縣吏攔住,要他穿戴整齊再去。

這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了,長歎一聲道:“不能為五鬥米向鄉裡小人折腰!”

說罷取出官印,留下一封辭職信,開始自己的歸隐獨居生活。

此後,陶淵明潛心創作,成為一代隐逸詩宗、田園派鼻祖。

拼命想要合群的人,隻會讓自己在無盡的喧嘩中倍感壓抑,唯有在獨處中,才能成為真正的自己。

陳道明在娛樂圈幾十年,很少參加同行聚會,也很少出席商業活動。

大多數時間,他更喜歡待在家裡,泡一杯清茶,慢悠悠地讀書。

除了讀書外,他還喜歡練字、彈琴、作畫。

其他人忙着交際應酬,陳道明卻在日複一日的自修中,把演技和愛好發展到了極緻。

在接受楊瀾訪談時,陳道明曾直言不諱地說:

“應酬簡直是一種煎熬,一群人喝得醉醺醺,一句話和你說四五遍,一張名片遞給你七八次,我就很窩火,特别煩。”

生活中,許多人總是流連于喧嚣的聚會,浮誇的酒局,為了融入人群,逐漸丢失了自己。

卻不知,孤獨是人生的常态,尋得内心清淨的獨處,才能把日子過得自在安然,活出生命的本色。

當一個人熬到沒有電話,沒有聚會,沒有所謂的社交......

02

精簡社交,找到自己

有人說:“成年人的社交,99%的付出都是無用的。”

作家李尚龍曾分享過自己的一段經曆:

大學時期,他非常迷戀于社交,一下子報了三個社團,隻要有活動,就會去參加。他留了很多人的聯系方式,甚至還以此向他人炫耀。

他在某次活動中,結識了學校裡的一位老師,為了讨好對方,人家随口提了一句自己晚上一個人在辦公室值班,他就大半夜跑去陪他聊天。

了解到這位老師負責的工作,他便留下電話,心想以後定能用到。

後來,李尚龍有事找那位老師幫忙,便發去了求助短信,得到的回複卻是冷冰冰的三個字:“我沒空。”

他這才意識,原來自以為的人脈,是這般的虛幻。

也才明白,原來人脈不是你通訊錄裡有誰的電話,而是等同價值的交換。

從那以後,他不再耗費大量的時間去做無效的社交,而是在獨處中不斷提升自己。

後來,他憑借自己的能力寫出了很多優秀的作品,成為了衆所周知的作家。

有一個比喻很形象,也很有深意。

泛泛之交的“好友”就和多餘的物品一樣,看着滿滿當當地占着空間,實際上壓根沒什麼用。

與其整天把時間花在别人身上,不如靜下心來好好打磨,沉澱自己。

北宋範仲淹,從小讀書十分刻苦,二十三歲來到南京應天府書院學習。

雖然到了繁華之地,他仍是不亂心志,把全部精力放在書中。從春至夏,經秋曆冬,淩晨舞一通劍,回家夜半和衣而眠。

别人看花賞月,他隻在六經中尋樂。

一次,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領百官到亳州去朝拜太清宮。路過南京時,當地老百姓擁擁簇簇前去朝拜,唯恐錯過龍顔。

範仲淹卻不為所動,一個人閉門,仍然埋頭讀書。

當連他的同學特地跑來勸他道:快去看,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千萬不要錯過。

他仍隻随口說了一句:将來再見也不晚,便頭也不擡地繼續讀書。

随即第二年,他就中了進士,後來入仕為官,做出了卓越的政績,成為了千古名相。

楊绛先生說: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很多人往往喜歡走向人群裡,享受着虛幻的熱鬧感。

殊不知,大量無意義的社交會消耗自己的能量,最終與成功擦肩而過。

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是一個人的本能;而懂得自己不需要什麼,才是一個人的智慧。

精簡社交,找到自己,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當一個人熬到沒有電話,沒有聚會,沒有所謂的社交......

03

主動閉關,強大自己

在中國功夫裡面,有一門獨特的修煉方法叫“閉關”。

在一段時間内與外界隔絕,潛心修煉武學。

而在功夫的世界裡,絕頂的武學都是在獨處的時候創造出來的。

而作為詠春拳乃至中國國術一緻推崇的一代宗師葉問,最喜歡的就是與木人樁獨處。

也許正是在這種孤獨與靜寂中,才探索出一套最權威的中國傳統國術實戰套路,最後載譽全球。

其實,獨處并不意味着自我封閉,而是一個人最好的增值期。

木心先生在年輕時,曾兩次上山獨處修煉。

第一次是在他19歲那年,他決心去僻靜的山上寫作,就雇人挑着兩大箱書去往莫幹山。

那個寒冷的冬季,他一個人住在住在一個廢棄的大房子裡,白天晨起讀書,晚上點上礦燭寫文章。

待到下山時,冬天已經過去了,他也已寫出了厚厚的幾冊書稿。

第二次,是在他23歲時。

彼時,他被聘為杭州一所高中的美術教師,待遇豐厚。

可這份工作,木心僅僅幹了半年就主動辭職了。

因為他早已把藝術創作視為畢生的事業,當下的生活再好,也不是心中所向。

于是,他帶着書、畫筆再次上山,潛心讀書,鑽研寫作和繪畫。

待到再下山時,他已創作出大量的畫作和數篇小說。

蔣勳在《孤獨六講》中寫到:孤獨是一種沉澱,而孤獨沉澱後的思維是清明。

誠然,隻有置身于孤獨之中,磨砺心志和能力,才能讓自己愈發強大。

當一個人熬到沒有電話,沒有聚會,沒有所謂的社交......

有一句話說得好:“平庸的人,用熱鬧填補空虛;聰明人,用獨處成就自己。”

年輕的時候,我們害怕獨處,總喜歡呼朋引伴,在熱鬧場中推杯換盞,尋求存在感。

到了一定年紀,是往回收的,學會忠于本心,獨立思考,給心靈留下一片空地,讓智慧的種子生根發芽。

收到最後,是在獨處中,找到真正的自己,活出自我的價值,實作内心的平和與滿足。

是以,當你感到沒有社交,沒有朋友,不要傷感,那才是我們生命圓滿的開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