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委員說|減輕“三育”負擔,給更多家庭添底氣

作者:各界導報
委員說|減輕“三育”負擔,給更多家庭添底氣
委員說|減輕“三育”負擔,給更多家庭添底氣
委員說|減輕“三育”負擔,給更多家庭添底氣

近年來,從完善生育假期政策到推動個稅減免,從放開三胎到推動“雙減”……政策層面一直在推動,但大陸出生人口持續走低。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23年大陸出生人口902萬人,總人口比上年末減少208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8‰,出生人口創新中國成立以來最低紀錄。

“政策出台了,但落地效果不理想,問題出在哪裡?”省政協委員、西北工業大學醫院院長鄭莉莉分析認為,生育政策的普适化針對性較弱,不能很好地激活不同層次人群的婚育意願。她表示,要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準,推進多層次多角度的生育支援政策,確定政策落地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鄭莉莉在調研中發現,适齡家庭的生育意願沒有完全轉化為生育行為,是多方面壓力共同造成的,經濟壓力、健康問題、對職業發展的擔憂和子女無人照料為主要因素。尤其是女性,存在一定程度的生育焦慮,陷入“想生卻不敢生”的困境。

鄭莉莉建議,提供多樣化的激勵措施,除了普遍的生育津貼、住房補貼等,政策層面還應明确對高學曆女性在工作考核方面予以一定的時間傾斜等,這将有利于減輕高學曆女性對生育和育兒可能造成自身上升空間減少的思想負擔,增加她們的生育意願。

在鄭莉莉看來,育後女性的職場權益也要實打實“靠得住”。她同時建議,給予育後女性靈活的工作安排,各機關推廣部分彈性工作時間、設定遠端辦公和共享崗位等靈活工作崗位,讓女性更容易平衡工作和家庭責任;加強對職場性别歧視的監測和打擊,鼓勵企業營造包容和公平的工作環境,把保障婦女權益落到實處,建構起生育友好的就業環境。

委員說|減輕“三育”負擔,給更多家庭添底氣

“生”隻是開頭,“生了”之後能不能托住“穩穩的幸福”才是關鍵。3歲以上的孩子可以上幼稚園,0到3歲的“小奶娃”怎麼辦?在養育負擔中,3歲之前的孩子相對要耗費家長更大的精力,這降低了部分家庭生育更多子女的意願。

2023年國家衛生健康委資料顯示,現階段大陸3歲以下嬰幼兒數量約4000萬,但托育服務機構入托率僅為5.5%左右,供需缺口還很大。

目前,陝西省托育服務行業發展情況怎樣?省政協委員,省衛生健康監督中心原主任、二級巡視員楊盈周在調研中發現,雖然全省托育機構不斷增加,但托育服務基礎較薄弱,普惠服務占比低。一方面,托育機構經營主體不明确;另一方面,托育服務的專業性低,品質不高。

“托育機構的對象是3歲以下嬰幼兒,但是個别機構打着托育的旗号,招收3至6歲的兒童,以幼稚園模式進行教學管理,卻并未申辦幼稚園教學資質。”楊盈周說,長此以往,對托育機構、早教機構、托管班等認知模糊、信任度降低,會造成家長“送托難”和托育機構“招生難”的兩難局面。

他建議,适時調整降低準入門檻。托育機構的設定标準和管理規範不應全盤照搬幼稚園的範本,應根據托育機構的實際情況和嬰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審查标準和管理規範。進一步明确托育機構主場主體,如招收年齡超過3歲的托育機構須經過教育部門準許。

提升嬰幼兒托育服務品質,必須提高行業服務人員“醫養護教”素養。楊盈周建議,由省财政廳向政府主管部門劃撥嬰幼兒照護服務人員教育訓練專項專款,加大對全省嬰幼兒托育或照護機構照護服務人員教育訓練力度,推動托育服務行業師資人才隊伍高品質發展。

委員說|減輕“三育”負擔,給更多家庭添底氣

目前,教育領域競争激烈、内卷化嚴重,“精養模式”已成為比較普遍的養育模式。家庭在養育子女方面投入成本較高,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育齡家庭生育更多子女的意願。

“破解低生育率關鍵是要解決‘教育焦慮’,首先是學前教育。”省政協委員、省足球運動管理中心教練員劉華娜認為,目前,公衆對學前教育的主要訴求就是解決“入園難”“入園貴”問題。她建議,把幼稚園的三年教育期納入義務教育的範疇,将九年義務教育延長至十二年。提高學前教育普及普惠水準,健全學前教育資助制度,切實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兒童接受普惠性學前教育。

在劉華娜看來,優化義務教育結構,是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重要保障措施。

她建議,確定義務教育學位主要由公辦學校提供和政府購買學位方式提供。繼續落實“兩免一補”政策,降低學生就學成本。落實“雙減”政策,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教育訓練負擔,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提升課後服務品質,按規定保障課後服務經費。

各界導報實習記者 馬尤翼 記者 趙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