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智庫要論丨趙長茂:擴大内需須以激發消費潛能為重點

作者:中國經濟時報
智庫要論丨趙長茂:擴大内需須以激發消費潛能為重點
智庫要論丨趙長茂:擴大内需須以激發消費潛能為重點

■趙長茂

消費是最終需求,既是生産的最終目的,也是生産的重要動力,對經濟發展具有基礎性作用。不斷提高消費水準,是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滿足人民群衆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選擇。着眼于實作高品質發展實施擴大内需戰略,必須高度重視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以切實措施激發消費潛能。

01

充分認識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馬克思說:“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産,因為如果沒有消費,生産就沒有目的。”生産決定消費,但消費對生産具有反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大陸消費對生産進而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明顯增強。

從經濟增長動力結構的變化看,随着大陸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供給短缺代之以産能過剩,供求關系出現逆轉,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投資、消費、出口三大動力中,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自2014年起超過投資成為第一動力,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逐漸增強。2023年,大陸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2.5%。

智庫要論丨趙長茂:擴大内需須以激發消費潛能為重點

從消費對生産的反作用看,社會供求沖突的重大變化和消費更新,強化了消費對供給側的引領作用。供過于求的市場格局使“消費者主權”得以确立,短缺經濟時期的生産什麼就消費什麼,已經轉變為如今的市場需要什麼就生産什麼,甚至千方百計生産消費者沒見過、想不到的東西。消費對生産的反作用增強,引導投資和生産的力度明顯加大。

從消費對技術創新的影響看,技術創新既是企業提高自身競争力、做大做強的根本之策,也是一國經濟持續實作高品質發展的基礎性動力。實踐證明,消費需求的變化趨勢為技術創新提供指向,企業技術創新既要基于自身因素和條件,更要從消費者角度對市場需求走勢進行分析和判斷,權衡技術創新的難度和可能、風險和收益,就技術創新的方向和投資力度等進行抉擇。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企業技術創新是由消費變化趨勢引導的市場選擇。

應該看到,消費對生産進而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不斷增強的底層邏輯是大陸社會主要沖突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沖突。相應地,社會消費趨勢和消費邏輯也發生了變化。進入新時代,人們的生活追求已不再局限于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或生存需要的滿足,而是越來越重視發展需要的滿足,經濟發展的重心随之從解決“有沒有”的問題轉為解決“好不好”的問題。由此,不但消費範圍和消費品市場會擴大,而且消費者對産品和服務的選擇越來越追求“品質化”“個性化”,“新消費”蔚然成風,這樣一種趨勢和消費邏輯在中等收入以上群體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消費品質化必然要求“生産更新”,個性化推動市場走向“細分”,消費更新更新拉動産業更新。

02

消費作用偏弱是影響經濟回升向好的主要因素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進一步推動大陸經濟回升向好面臨的主要困難和挑戰,包括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産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隐患仍然較多,國内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确定性上升。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把“有效需求不足”列在諸多困難和挑戰的首位。

有效需求包含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相比于投資需求,消費需求作為最終需求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更為持續。随着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超過投資成為第一動力,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已是不争的事實,但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依然偏弱也是不争的事實。

“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表現是消費需求不足。英國學者、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進階研究員羅思義提供的資料顯示,按目前美元匯率計算,中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僅為高收入經濟體平均水準的17%,僅為美國的10%;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高收入經濟體平均水準的26%,為美國的16%。2008年—2022年,消費占中國GDP比重從52.6%升至54.7%,但消費年均增速從10.3%降至4.9%,降幅超過一半。在世界前十大經濟體中,中國的消費占GDP比重最低。另有資料顯示,盡管2008年到2022年期間,大陸消費占GDP比重有所上升,但升幅不大,僅為2.1個百分點,2022年的消費占GDP比重與2000年的63.57%相比仍有近10個百分點的差距。

北京大學彙豐商學院創院院長海聞提供的2020年資料佐證了大陸消費占GDP比重偏低的事實: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工業化較早的國家,家庭消費占GDP的比重均超過50%,包括政府在内的社會總消費占比超過70%;南韓等戰後經濟起飛的國家,家庭消費占GDP的比重達到46%,社會總消費接近65%。相比之下,中國現在家庭消費在GDP中所占比重不到40%,社會總消費占比為55%。

在消費占GDP比重偏低情況下,消費的經濟拉動力必然欠強勁,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自然難以充分發揮,進而成為目前“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消費作用偏弱進而導緻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經濟持續放緩及就業困難使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導緻消費擴張乏力。大陸經濟自2011年開始持續回落,增長速度從兩位數降到目前的5%多一點。這既有經濟體量增大必然出現規模性減速的客觀因素,也與一些地方在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過程中,不能很好了解把握中央要求有關,更和近年來美國發動對華貿易摩擦後對大陸發展進行打壓,新冠疫情突然暴發和持續蔓延有關。持續三年的新冠疫情不僅使大陸經濟循環受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消費者的消費觀念,消費者儲蓄意識增強、消費趨向謹慎。

消費作用偏弱的另一個主要因素是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數在2008年達到最高點0.491後呈波動下降态勢,2022年為0.47,差距逐漸縮小,但仍然在“警戒線”以上。居民收入差距居高不下,使占人口大多數、消費傾向相對較高的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缺乏應有的收入支撐,導緻整個消費擴張乏力。

消費作用偏弱的再一個重要因素是長期以來房價高、上學貴、看病難及養老缺乏安全感等對居民總體消費的抑制。據全國人大财經委委員蔡繼明研究,住房貸款對消費具有明顯的“擠出”效應,住房貸款占存款的比例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居民的消費支出就下降0.2個百分點。上學貴、看病難及養老缺乏安全感等則會明顯增強居民的“安全儲備”意識,增加儲蓄以備未來不時之需成為大多數家庭的選擇。另外,目前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保障水準偏低,也促使居民保障預期不确定,在擴大當期消費時瞻前顧後,謹慎為上,不敢輕易出手。

03

多措并舉激發消費之于擴大内需的巨大潛能

如何激發消費潛能、促進内需有效擴大?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内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推動消費從疫後恢複轉向持續擴大,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大力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積極培育智能家居、文娛旅遊、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提振新能源汽車、電子産品等大宗消費。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優化消費環境。要以提高技術、降低能耗、減少排放等标準為牽引,推動大規模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就如何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作出具體部署。

思路已經清晰、政策已經明确,重要的是把關于激發消費潛能、擴大内需的要求多措并舉落到實處。具體舉措包括: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實施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促進政策,積極培育智能家居、文娛旅遊、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鼓勵和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提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産品等大宗消費;推動養老、育幼、家政等服務擴容提質,支援社會力量提供社群服務以帶動和擴大相關消費;優化消費環境,開展“消費促進年”活動,實施“放心消費行動”,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落實帶薪休假制度;實施标準提升行動,加快建構适應高品質發展要求的标準體系,推動商品和服務品質不斷提高,更好滿足人民群衆改善生活的需要。

從更深層面看,激發消費潛能、擴大内需,必須把堅持高品質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不斷鞏固穩中向好的基礎;調整優化收入配置設定政策,促進配置設定合理化,進一步縮小收入配置設定差距,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收入配置設定政策激發消費潛能、擴大内需的整體效應;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使居民有穩定收入能消費、沒有後顧之憂敢消費、消費環境優獲得感強願消費。

(作者系原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教授)

本文圖檔來源:攝圖網

智庫要論丨趙長茂:擴大内需須以激發消費潛能為重點
智庫要論丨趙長茂:擴大内需須以激發消費潛能為重點

總 監 制丨王 輝 車海剛

監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陳姝含

智庫要論丨趙長茂:擴大内需須以激發消費潛能為重點
智庫要論丨趙長茂:擴大内需須以激發消費潛能為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