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糖白石”現場揭秘墨蝦制作!帶着新作再赴央視,希望講述甜蜜中國故事

作者:半島都市報

半島全媒體記者 吳璟 陳亞梅

沒想到作為童年回憶的簡簡單單的糖畫,有一天能被創新融入國風元素,将非遺糖畫制作成一個個栩栩如生的“藝術品”,這些都出自于青島糖藝師崔久祥之手。近日,他帶着新作《湘江風雨圖》作為主訪嘉賓參與錄制了央視節目《詩畫中國》。

4月13日,記者面對面聽他講述錄制節目及新品背後的故事,他還現場為半島都市報讀者展示了《墨蝦圖》的制作過程。

最新動态

帶着新作再赴央視錄制節目《詩畫中國》

栩栩如生的遊蝦,宛如琉璃的水仙花……這些看起來像玻璃的制品竟然全都是用糖做的。他憑借兩隻蝦,讓央視新聞、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青年雜志等各大媒體争相采訪,點贊表揚,也被衆多網友稱為“糖白石”,這個人就是青年糖藝師崔久祥。

“糖白石”現場揭秘墨蝦制作!帶着新作再赴央視,希望講述甜蜜中國故事

崔久祥在他的工作室中忙碌

“讀懂糖沒有捷徑,需要大量的練習才能融合得恰到好處”,崔久祥用了九年的時間,将白糖玩出了新高度,尋常可見的白糖加熱後在他的手裡仿佛被賦予了生命,揉捏間就變成了一件件令人稱奇的藝術品。他以國風元素為表達對象,創新使用了糖剔透的質感,國畫般含蓄的色彩,使得作品具有可食用性的同時呈現出濃郁的中國元素,古樸典雅,簡約靈動。

近日,崔久祥帶着新作品《湘江風雨圖》作為主訪嘉賓錄制了央視節目《詩畫中國》。崔久祥告訴記者,錄制節目時,各主訪嘉賓們将作品放在桌上展示,大家互相“串門”欣賞對方的作品,其他人稱贊他的作品精美,當得知他的作品是由糖制作的,紛紛表示震驚。

“糖白石”現場揭秘墨蝦制作!帶着新作再赴央視,希望講述甜蜜中國故事

湘江風雨圖(受訪者提供)

為了制作《湘江風雨圖》,他将自己“閉關”在房間内,整整花了4天時間才制作出來。它是根據明代夏昶《湘江風雨圖》創作的國風糖藝作品,在一塊長1米、重13公斤的透明糖體上進行塑造。“作品裡山的呈現,是用金屬敲擊糖體,使之自然脫落形成類似國畫技法皴的立體質感。對角度和力度都需要很謹慎,否則極易碎裂。”竹葉部分用一片片晶瑩剔透、透明與綠色漸變、綠色的竹葉組成。“用糖表現隐現的竹林,平緩的坡坨,堅硬的岩石以及各盡其态的老幹新枝,融入國畫獨有的繪畫技法水墨暈染和皴的運用,整幅作品全部用白糖加熱融化冷卻通過揉捏點刻劃制作而成,用糖塑技藝展示湘江景緻意境。”

如今,《湘江風雨圖》在海天MALL非遺遇見現代美學“溯·明澈”崔久祥糖藝作品展中展出。剛擺放出來就有觀展人圍觀,“太震撼了,在這麼大的糖體上創作,還能呈現出國風的感覺。”崔久祥糖藝作品備受歡迎,展中有兩件作品已售出。據了解,他的作品價格從2000多元到幾萬元不等。今天春節期間,曾登上過央視的《祥龍獻瑞》也被喜愛者購買走了。

現場揭秘

20分鐘,現場為讀者展現墨蝦制作過程

在崔久祥糖藝作品展中,《墨蝦圖》深受男女老少喜愛。蝦晶瑩剔透,尾節、蝦身、蝦節、大觸角、小觸角、蝦足,都一一呈現,蝦觸角伸展的姿态栩栩如生,仿佛一隻活蝦。崔久祥說:“墨蝦圖的靈感源自于國畫,以水滲墨的渲染手法融入糖塑技藝,形神兼備,重制經典名作的審美意境。”由于《墨蝦圖》太受大家喜愛,崔久祥也是以被有的人稱為“糖白石”。

“糖白石”現場揭秘墨蝦制作!帶着新作再赴央視,希望講述甜蜜中國故事
“糖白石”現場揭秘墨蝦制作!帶着新作再赴央視,希望講述甜蜜中國故事

墨蝦圖(受訪者提供)

“我知道這是網友對我的鼓勵,也堅定了我将傳統文化繼續融入糖塑藝術的決心!我會一直堅持下去,用這份堅守,讓它得到傳承和發揚。”崔久祥說,當創新的糖塑藝術和傳統文化結合,就相當于打開了一座寶庫,讓他有取之不盡的素材和靈感。

為了把墨蝦做得更逼真,崔久祥到海鮮市場觀察活蝦的狀态,有時一待就是半天。

不少讀者對國風糖藝的制作充滿好奇。采訪當天,崔久祥現場為半島都市報讀者展示了墨蝦圖的制作過程。

隻見他先将砂糖用火加熱到165攝氏度,待糖液冷卻加入少量墨魚汁調成淡黑色,待到糖體變成軟糯的狀态時,揪一塊黑色的糖,用透明糖包裹黑色糖體進行加熱塑形。随着糖體在手指尖翻動降溫定型,一個水墨蝦身體就完成了,似柳葉,兩頭尖中間胖的形狀。做幾片拇指大小的片狀,粘貼在一起組成尾足。用塑形刀在蝦背上刻幾道作蝦節,拉2根15厘米左右伸展細細的須作為蝦須,再拉6根10厘米左右的須作足部,捏兩片小拇指蓋大小的糖片當成額角,瓜子仁形狀和大小的糖體是蝦的眼睛。制作蝦鉗要在長度近20厘米細細的糖棍找一個合适位置,用火槍燒一下,快速彎折兩個大約135度的鈍角,再将前端剪成叉狀。

“糖白石”現場揭秘墨蝦制作!帶着新作再赴央視,希望講述甜蜜中國故事

塑形

“糖白石”現場揭秘墨蝦制作!帶着新作再赴央視,希望講述甜蜜中國故事

制作蝦尾部件

“糖白石”現場揭秘墨蝦制作!帶着新作再赴央視,希望講述甜蜜中國故事

制作蝦須

“糖白石”現場揭秘墨蝦制作!帶着新作再赴央視,希望講述甜蜜中國故事

組裝

“糖白石”現場揭秘墨蝦制作!帶着新作再赴央視,希望講述甜蜜中國故事

組裝

“糖白石”現場揭秘墨蝦制作!帶着新作再赴央視,希望講述甜蜜中國故事

制作蝦腿

“糖白石”現場揭秘墨蝦制作!帶着新作再赴央視,希望講述甜蜜中國故事

組裝

最後,就是化零為整的環節,将這些部分粘在一起。20分鐘,一隻栩栩如生的墨蝦就呈現出來。在制作時、使用了搓、揉、點、切、刻、劃的手法,“糖體在塑形時要在3秒内完成且糖體的溫度約80攝氏度,這個過程要忍受着糖體帶來的高溫完成塑形。”崔久祥說。

“糖白石”現場揭秘墨蝦制作!帶着新作再赴央視,希望講述甜蜜中國故事

晶瑩剔透的國風蝦完成制作

“糖白石”現場揭秘墨蝦制作!帶着新作再赴央視,希望講述甜蜜中國故事

在糖藝燈下調整糖的軟硬度

“白糖充滿着樸素的質感,卻也天生自帶神奇的變幻超能力。熬糖,化糖,拉糖,揉捏,吹制,定型。制作糖先化整為零,一片花瓣、一根莖葉、一根細須,一片鱗甲……一次又一次反複嘗試,反複打磨把控細節,才能還原生動的定義,再化零為整将這些部分粘在一起。從構造形态,到配色神韻,以傳統為基,以國風為魂,實作2D到3D的質感跨越。”崔久祥說。

未來打算

用糖講述中國故事,讓世界看到東方之美

看到糖在崔久祥的手中如此聽話,記者覺得用糖制作簡單的小物件不是件難事,于是躍躍欲試體驗制作糖畫,戴上手套,一切準備就緒。由于操作台需要加熱糖體,讓糖保持可塑性的狀态,導緻這附近的體感溫度比旁處高,待一會身上就開始微微出汗。可制作糖畫的糖觸感像一團柔軟的面,用手扯糖沒有阻力,随着拉扯與重力的作用,糖的中間拉扯出一根細細的糖體。從這起糖變得不受控制,它七八十攝氏度的溫度,讓記者的手指開始有痛感。過了一會,忍受不住高溫的灼燒感,記者隻得将糖放下。之後又嘗試了幾次,糖體在手中都不聽話,且很燙手,隻得放棄嘗試。

國風國色一直是崔久祥喜愛的藝術風格,他從小就喜歡國風國色的工筆畫,平時看到一些喜愛的國畫作品會存在手機裡。9年前,他在上海做糖畫創意師時,就開始嘗試把國風融入到糖畫中。崔久祥說,畫中水墨色彩的暈染用糖展現出來不是一件易事,多種色彩的交融,需要大量的練習才能融合得恰到好處。除此之外,糖畫也要展現出國畫中飄逸的神韻。他為了在外形上把糖畫做得飄逸、輕盈,在糖畫的各組成部分的構架上苦下功夫,慢慢摸索糖畫的承重能力,有時做好的糖畫會因為承重能力不足而倒塌。

“剛開始做這種國風特色的糖畫吃了不少苦,做一件有創意的糖畫需要2天-5天,經常摘下手套,發現手上好幾個水泡。那時制作不熟練,有時不小心會把快做好的糖畫弄碎了,這過程其實挺消耗自己的精力,有想過放棄,但憑借着熱愛創作了更多作品。我認為做不喜歡的事情叫堅持,做喜歡的事情是熱愛。”

讓崔久祥印象最深的一個作品是翡翠鴛鴦,他說:“我看過很多糖藝用玫瑰、天鵝來表達愛情,我認為這是西式的表達方式,還沒有糖畫作品用中國傳統文化表達愛情。于是就構思了代表忠貞不渝、永恒愛情的《翡翠鴛鴦》,在構成元素時選擇了‘願作鴛鴦不羨仙’和純潔無暇的‘冰種雕刻玉竹翡翠’,成品具有強烈的國風元素,作品展現出了獨屬于國人的浪漫情愫,含蓄且有張力。”

“糖白石”現場揭秘墨蝦制作!帶着新作再赴央視,希望講述甜蜜中國故事

崔久祥制作的精美糖塑作品

“目前我正在構思用糖塑來講述中國故事。”崔久祥說,中國的神話傳說、曆史故事非常多,如果能用糖塑來表現,一定很有意思,通過這些傳統題材,再在糖塑中融入現代審美和技法,很容易讓作品迸發出新的生命力。

樸素的糖,國風的美,共同造就中華傳統文化的新表達,希望對傳統技藝有所赓續,也有所創新。崔久祥也希望有一天,他的作品可以走出國門,讓世界了解中國,看到東方之美,讓更多的人感受中國糖塑的魅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