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課堂禁用電腦”,别把大學生管成了中學生 | 新京報快評

作者:新京報評論
“課堂禁用電腦”,别把大學生管成了中學生 | 新京報快評

大學課堂完全不用電子産品,是否有點與時代脫節了?

“課堂禁用電腦”,别把大學生管成了中學生 | 新京報快評

▲福州大學數字化課堂教學。圖/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官方網站

文 | 夏研

為加強學風建設,不少大學課堂禁用了手機;如今,則有大學更進一步,把手機、平闆、電腦等電子産品都給禁了。

據報道,山東省曲阜師範大學管理學院于日前釋出了《關于課堂禁止使用手機、平闆、電腦等電子産品的規定》,要求學生在課堂上不得以任何理由使用電子産品。如有違反,任課教師有權制止,并當場收繳,學期結束放假時方才返還。消息一出,迅速引發輿論關注。

一般來說,課堂嚴禁使用電子産品常發生于中國小,這次卻是在大學課堂,是以受到格外關注。根據校方說法,這主要是為“加強學風建設,消除手機等電子産品對課堂的不良影響,保持課堂清靜,營造積極進取的學習氛圍”等。簡單來說,就是希望大學生能夠專心聽講。

這樣的初衷,當然不難了解。2020年,教育部也曾表态要徹底扭轉中國教育“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的現象。2023年底,長沙理工大學、長春大學等多所大學,都表态要嚴抓課堂紀律,提高“前排入座率”,要求課堂上不玩手機等電子裝置。

可見,從相關部門到各個院校,都有某種學風焦慮,都希望能夠整頓學習态度。但像曲阜師範大學管理學院這樣,将電子裝置一刀切禁用,難免讓人有點恍惚:如今,電子裝置已經是學習的基礎工具,課堂上完全不讓用,是否有點與時代脫節了?

事實上,從相關消息的評論區就能發現,不少大學生帶平闆、電腦等進課堂,也是用來記筆記、拍攝PPT、查單詞、跑代碼等,這些都可以大幅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如今一刀切禁止,全都回到手書筆記時代,是否也有因噎廢食之嫌?畢竟,大學生要開小差,辦法也太多了,帶一本漫畫、雜志就可以。但認真學習的大學生,卻是以失去了可以讓學習更加高效的工具。

“課堂禁用電腦”,别把大學生管成了中學生 | 新京報快評

▲南開大學大學生在研讨型智慧教室内交流。圖/新華社

相比中國小,大學的學習是更加複雜、多元的。與中國小的知識填充不同,大學學習需要更多的啟發、讨論、資料查閱,這些都離不開電子産品的幫助。将電子産品堵在課堂之外,或許也堵上了大學課堂進行多元嘗試的可能。

近些年,關于電子産品和教育之間的關系,也不乏辯證讨論。毋庸諱言,電子産品比書本更容易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會導緻自制力不佳的學生聽講不專心;但另一方面,電子産品又能極大拓展教育視野,讓課堂教學呈現更加豐富的面貌。

近年來,教育部大力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很多地方也開始積極探索教育數字化轉型辦法。有大學的思政課借助了VR技術制作,有大學把工業機器人裝備通過數字化模組化方式部署到智能教學平台上,還有大學把企業數字化技術轉化為實訓内容、打造仿真的教學環境……

這些教學實踐,就很難完全拒絕電子産品。同時也可以看出,電子産品關鍵不是用不用,而是怎麼用的問題。如何讓其更好地為教育目标服務,而不是和課堂學習相沖突,才應該是大學探索的方向。

在此數字化大背景下,大學完全禁止課堂使用電子産品,不僅背離了時代趨勢,對學生來說,恐怕也不是一個好示範。

既然都是大學生了,理當被大學視作一個對自己負責、有着完整自我意識的成人,而不是還将他們固定在一個“讀不完的中學”裡。

可以說,大學應當告訴大學生如何運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去探索前沿知識世界;而教會大學生如何在數字時代自處,如何科學合理使用電子産品、讓技術幫助學習,也是當代大學職責所在。

至于課堂禁止使用電子産品這項政策最後效果如何,學校也不妨仔細評估,看看對課堂紀律、學習能力和教學品質的提升究竟幾何,依據實際情況再行調整。無論如何,一個備受争議的規定,也應當多聽一些意見、多考察一下實際效果。

撰稿 / 夏研(媒體人)

編輯 / 何睿

校對 / 劉越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将擇優發表,有稿酬。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标題,并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範,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職業、身份證号碼、電話号碼以及銀行賬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資訊,如用筆名,則需要備注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後支付稿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