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莊綽撰,(宋)葉紹翁撰:《雞肋編 四朝聞見錄》出版|202404-55(總第2690期)

作者:喜慶的陽光khq

《雞肋編 四朝聞見錄》

|(宋)莊綽撰,(宋)葉紹翁撰 |

(宋)莊綽撰,(宋)葉紹翁撰:《雞肋編 四朝聞見錄》出版|202404-55(總第2690期)

福建人民出版社,2023年12月

ISBN:9787211092628

(宋)莊綽撰,(宋)葉紹翁撰:《雞肋編 四朝聞見錄》出版|202404-55(總第2690期)

内容簡介

《雞肋編》是宋人史料筆記中比較重要的一種,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作者莊綽經曆了北宋神宗、哲宗、徽宗、欽宗和南宋高宗五代,曾仕宦于襄陽、臨泾、順昌、澧州、鄂州、筠州諸地,長期浮沉郡縣,足迹遍布南方各省。他書中所記先世舊聞、當代實事、各地習俗、異聞瑣事,均為研究兩宋史者所必征引。另有一些涉及方書、本草等自然學科的内容也值得重視。

(宋)莊綽撰,(宋)葉紹翁撰:《雞肋編 四朝聞見錄》出版|202404-55(總第2690期)

記錄宋室南渡後的曆朝事迹,除了《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和《朝野雜記》可補史乘之缺外,當數《四朝聞見錄》最為詳備。它不僅記事時限由上二書的高宗一朝擴充為高宗、孝宗、光宗、甯宗四朝,而且五集記事凡二百〇九條,每條自有标題,丁集記甯宗受禅、慶元黨禁、韓侂胄由幸至誅最為詳盡,堪為正史傳記所采。對四朝典章制度、名物轶事的記載,也多為後世史家所重視。

(宋)莊綽撰,(宋)葉紹翁撰:《雞肋編 四朝聞見錄》出版|202404-55(總第2690期)

鷄肋編

整理説明

卷上

卷中

卷下

四朝聞見録

整理説明

甲集

恭孝儀王大節

潘閬不與先賢祠

東萊南軒書説

考亭解中庸

慈湖疑大學

賜宴滌爵

大臣衩衣見百官

慶元六君子

衛魁廷尉

布衣入館

光堯幸徑山

憲聖擁立

光皇命駕北内

止齋陳氏

宏而不博博而不宏

胡紘李沐

制科詞賦三經宏博

詞學

武林山

高宗幸太學

中和堂禦製詩

請斬喬相

三文忠

天子獄

華子西

劉三傑扶陛

請斬秦檜

請斬趙忠定

九裡松用金字

壽星寺寒碧軒詩

夏執中扁牓

三省

南屏興敎磨崖

天竺觀音

易安齋梅巖亭

五丈觀音

柳洲五龍王廟

張司封廟

忠勇廟

忠清廟制詞

徑山大慧

宏詞

文忠答趙履常

徐竹隱草皇子制

昆命于元龜

考亭

洪景盧

趙忠定掄才

太學諸生寘綾紙

心之精神是謂聖

鄭節使酒過

史越王表

楊和王相字

朱趙謚法

乙集

高宗駐蹕

武林

武林

錢塘

洛學

吳雲壑

趙忠定

吳雲壑

高宗禦書石經

光皇禦製

三王得

清湖陳仙

烏髭藥

光拙菴

萬年國清

皇甫真人

孝宗召周益公

孝宗恢復

秦檜王繼先

楊沂中穴西湖

普安

楮劵

憲聖不妒忌之行

光皇策士

佑聖觀

莊文緻疾

寧皇二屏

陸放翁

熊子復

越王陪位

高宗知命

憲聖擁立

攻媿樓公

翁中丞

張于湖

真文忠居玉堂

甲戌進士

函韓首

胡桃文鵓鴿色炭

王竹西駁論黃潛善汪伯彥

呂成公編文鑑

洪景盧編唐絶句

秦小相黃葛衫

秦夫人淮青魚

高宗好絲桐

黃振以琴被遇

倪文節請以諫議大夫入閣

去左右二字

宣政宮燭

柔福帝姬

技術不遇

劉錡邊報

陸石室

開禧兵端

丙集

褒贈伊川

虎符

逆曦僞服印

萬弩營

來子儀

朱希真

寧皇進藥

秦檜待金使

真文忠公謚議

悼趙忠定詩

鵓鴿詩

宮鴉

田鷄

史越王青詞

司馬武子忠節

張史和戰異議

寧皇登位

葉洪斥侂胄

景靈行香

王醫

高士

蕭照畫

慈明

節度

注腳端明

秃頭防禦

賢良

第一則

第二則

第三則

高宗六飛航海

韋居士

九裡松字

王正道

張通古

史文惠薦士

孝宗禦製賜吳益

閩人訛傳兆域

天上台星

洞仙歌

方奉使

草頭古

二進制

單夔知夔州

寧皇禦舟

兩朝玉帶之祥

張公九成玉帶

史彌遠玉帶

丁集

寧宗皇帝一朝詳具大事

寧皇卽位

慶元丞相

考異

考異

慶元黨

考異

文公謚議

覆謚

慶元二年戒飭場屋付葉翥以下禦筆

科舉爲黨議發策

嘉泰制詞

戊集

嶽侯追封

考異

遺事

畢再遇

周虎

田俊邁

開禧施行韓侂胄禦批黃榜

罷韓侂胄麻制

臣寮雷孝友上言

臣寮上言

給舍繳駁論疏

尚書省榜

因韓黨詔諭中外百官

考異

慶元嘉泰開禧年間事

侂胄師旦周筠等本末

韓勢敗笑鑒

閲古南園

南園記考異

四夫人

滿潮都是賊

逆曦歸蜀

優伶戲語

侂胄助邊

韓墩梨

黃胖詩

劉淮題韓氏第

西湖放生池記

犬吠村莊

考異

李季章使金詩

慶元開禧雜事

淮民漿棗

浦城鄉校芝草之瑞

臺臣用謡言

好女兒花

秘書曲水硯

附刊

追封嶽侯制詞

附録

晉王大令保母帖

整理說明

《鷄肋編》三卷,宋 莊綽撰。莊綽,字季裕,自署清源人。宋 黃彥平《高安郡門記》稱其「潁川 莊綽 季裕」。陸心源《儀顧堂書目題跋》認爲其是「太原府 清源縣人」。餘嘉錫《四庫提要辨證》考訂其爲福建路 泉州 清源郡 惠安縣人,目前學界多從此説。莊綽的具體生卒年月已亡不可考,據相關文獻記載,其歷北宋 神宗、哲宗、徽宗、欽宗與南宋 高宗五代。邵懿辰《跋鈔本鷄肋編三卷》稱其「生南 北宋之交,遭時亂離,所記引杜詩『喪亂死多門』二條,極爲沈痛」。據其書所載,莊綽曾「攝尉襄陽」、「作倅臨涇」,仕宦於順昌、澧州、鄂州、筠州諸地,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莊綽其人,呂本中《軒渠録》記其「年未甚老而體極癯瘠」,人目爲「細腰宮院子」。黃彥平《高安郡門記》稱其是「慈祥清謹人也」。莊綽之父,於元祐中與黃庭堅、蘇軾、米芾諸人遊。莊綽猶識米芾及晁補之,其學頗有淵源,多識舊聞軼事。莊綽博物洽聞,著述頗豐,除《鷄肋編》外,還著有《杜集援證》、《筮法新儀》、《明堂灸經》、《本草節要》、《本草蒙求》、《莊氏家傳》、《膏肓腧穴灸法》、《脈法要略》等,唯《膏肓腧穴灸法》今存,其餘均已不傳。

莊綽於書前自序署南宋「紹興三年二月九日」(一一三三),而書中又載紹興九年(一一三九)事,一般認爲,此書完成以後,又有補充增益。莊綽於書中以紀實筆法記述其親身聞見,可信度較高。全書三百餘條筆記,涉及名物考辨、典章制度、遠域奇聞、詩文評説、社日節令、時局朝政、風俗忌諱、草木醫藥、僧佛傳聞等諸多内容。部分記載雖因失於考據而有訛誤,然借用夏敬觀《鷄肋編題識》所言,其皆爲「偶爾誤記,不足爲病」。《鷄肋編》作爲宋人筆記的重要組成,一直以來,在中國古代文史研究中有着較高的文獻價值。《四庫全書總目》稱其「可與後來周密《齊東野語》相埒,非《輟耕録》諸書所及也」。

《鷄肋編》宋時未曾刊刻,僅有鈔本。元有影宋鈔本。明有穴研齋鈔本,不分卷,已無從看到。清有影元鈔本,即《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著録之江西巡撫采進本,其收入《四庫全書》時曾有删改,訛誤較多。《五朝小説大觀》中所收,是完整本,《舊小説》與《宋人小説》中所收,爲節選。陶宗儀《説郛》僅録二三十條。現存最早爲北京圖書館藏影元鈔本,通行者爲《琳琅秘室叢書》和涵芬樓輯《宋人小説》本。本次點校,以上海圖書館藏《琳琅秘室叢書》本爲底本,校以北京圖書館藏影元鈔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等。

《四朝聞見録》,共五集,南宋 葉紹翁撰。

一、葉紹翁生平

葉紹翁字嗣宗,號靖逸。紹翁祖父爲宣教郎知餘姚縣 李穎士,光州 固始人,徙居福建路 建寧府 浦城縣,後又遷處州 龍泉縣(今屬浙江)。徽宗 政和五年(一一一一),登進士第。高宗 建炎三年(一一二九),趙構南下,自越州將至明州,李穎士迅即做好接待準備。金兵渡錢塘江追高宗,李穎士緊急招募鄉兵數千,列旗幟以捍拒之,金人不敢追擊。因護駕之功,李穎士 紹興年間爲越州通判、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後因禦史中丞趙鼎事被貶,家業中衰。紹翁少時即出繼龍泉 葉氏爲子。

紹翁生平事迹,《宋史》無傳,可供瞭解的資料不多,歷官始末無考。目前能知曉的一些情況大多是從《四朝聞見録》中推測而得。

《四朝聞見録》戊集之《蒲城鄉校芝草之瑞》曾經提到:「慶元間,予爲兒時,父兄常攜入鄉校,觀大成殿第二第三級有芝二本甚異。」「慶元」是宋 寧宗年號,從文意看,紹翁還未正式入鄉校讀書,估計年齡最多爲六七歲。由于光宗「紹熙」年號共五年(一一九○—一一九四),是以可以推測葉紹翁出生于紹熙前期,或者是之前的孝宗 淳熙末年。另,戊集《遺事》記載:「開禧初降詔興師,李公 壁草起句雲:『天道好還,蓋中國有必伸之理;人心助順,雖匹夫無不報之讎。』累詞殆將數百。予侍叔父貢士泳,自浦城行至都之玉津園前,售摹詔而讀之。叔父曰:『以中國而對匹夫,氣弱矣。其能勝乎?』已而兵果大敗。」開禧初年能侍叔父到臨安,估計葉紹翁此時年達十四五歲,因而他出生在淳熙末年至紹熙初年的推斷是能夠成立的。

從書中記録的内容來看,大體上也是可以推知葉紹翁生活的年代。書中記載了韓侂胄的很多事迹,如得幸、排斥異己和被誅,整個過程十分詳盡,可知葉紹翁對發生在寧宗 開禧年間的朝廷大事,感觸較深,使用的資料十分豐富。清朝 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卷六四談到葉紹翁的生平時説:「其歷官始末無考,觀其所記庚辰京城災,周端朝諷其論事及與真德秀私校殿試卷一條,則似嘗入朝爲官,其所居何職則不可詳矣。」他推測既然記録這段資料十分詳細,葉紹翁就有可能曾經擔任過朝官。《四朝聞見録》丁集《慶元》《丞相》記載:「紹翁前所載憲聖冊立寧皇事,與頤正所載略不少同。頤正外臣也,不知當時宮闈事,當以紹翁得之吳氏者爲詳可信。」這裏,葉紹翁稱呼龔頤正爲外臣,潛臺詞自然是表示吳琚爲「内臣」。從記載的口氣看,他也是以内臣自居的,應該是一位京朝官。具體擔任什麽官職,并非十厘清楚,但在丙集《注腳端明》中談到時任著作郎的危稹,「嘗居著庭,倩紹翁草劄送之,因命書史寫『判府端明相公』。危以筆塗去二字,謂:『此豈可輕以稱謂?』」顯然葉紹翁是危稹的下屬。

葉紹翁提到的周端朝,據《宋史》卷四五五記載,慶元初趙汝愚爲人所攻而罷相,端朝時爲太學生,與同舍生楊宏中等六人上疏救之,遂受禍。周端朝 嘉定三年(一二一○)禮部試第一,理宗 端平元年(一二三四)官終禮部侍郎兼侍講。《四朝聞見録》甲集《詞學》等條中,多次提到的真德秀,出生于孝宗 淳熙五年(一一七八),寧宗 慶元五年(一一九九)登進士乙科,授南劍州軍事通判官,開禧元年(一二○五)中博學宏詞科。此後爲太學正、禮部點檢試卷官兼學士院權直。理宗 端平二年卒。從《四朝聞見録》記載的主要内容在理宗以前,而對于這幾個帝王的政事、人物往往記載特别集中來看,他聚焦的主要是這一時期的政壇,應該是和周端朝、真德秀爲同時代人,而且很有可能是同在朝廷爲官。

葉紹翁的卒年,目前無法明確判斷。《四朝聞見録》很少記載理宗之後的事情,這是因爲體例所限,并不能説明他卒于理宗朝前期。理宗 端平元年(一二三四),嶽珂編成《鄂國金佗續編》,在卷二八《百氏昭忠録》中,收録《建安》《葉紹翁》《題西湖謁鄂王廟》詩,推測葉紹翁可能仍然生活在這一時期。

葉紹翁崇奉程、朱理學。宋 寧宗即位後,由于宰相趙汝愚的大力推薦,朱熹被徵召入宮爲帝師,不久由于黨争,被韓侂胄找借口趕出朝廷,但理學已成爲人們思想的主流。《宋元學案》談到葉紹翁「其學出于水心,而西山 真氏與之最厚」,可知葉紹翁思想上師承葉适,與真德秀相交甚密。書中記録他與真德秀、危稹等交往密切,有詩文唱酬。此外書中有不少關于理學的内容,記録了一些理學家對于學術的不同看法并進行辯論,如甲集中的《慈湖疑太學》、《考亭解中庸》、《考亭》和乙集中的《洛學》等,是他對理學的真實思想感受。

紹翁喜遊玩,鍾愛名勝古跡,甲集中有多條談到他曾踏訪寺廟、山丘等風景。他是江湖派詩人,以七言絶句最佳,如「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歷來爲人們吟詠。他詩作主要是寫江南水鄉和田家生活,數量不多,佳句不斷,有詩集《靖逸小稿》一卷,共載詩四十三首,收于《南宋》《群賢小集》。

二、體裁和内容

《四朝聞見録》成書的時間,可能是在寜宗 嘉定中後期或稍後。因爲記録了南宋前四朝的政治風雲變幻,特别是大臣趙汝愚與外戚韓侂胄聯手操作的光宗禪讓、寧宗即位後趙汝愚與韓侂胄之間的争鬥、開禧初韓侂胄北伐失利被誅、嘉定初宋 金和議。這些記載都十分詳細,但此後的史事不做詳細記録,是以可以推測《四朝聞見録》約成書于寜宗 嘉定中後期或稍後。

雖然葉紹翁沒有進入國家政治的核心層,但他出身官宦之家,擔任朝中官職,與很多官員關係密切,書中的很多記録是自己的親身經歷,史料可信度較高。全書分甲、乙、丙、丁、戊五集,共二百零九條,每條各有標題,不分門類,也不以時間先後爲序,但丁集獨記寧宗一朝事。各卷内容博雜,散亂無章,長短不一,但每一條都是緊緊圍繞一個主題展開,内容包括史事、國政、軼聞、制度、名勝、詩文、人物等。每一集中,大部分的條目都短小精悍,但部分記録史事的篇幅較長,有時兩條相關連内容的條目前後相繼。體例上,這是一本雜記類的筆記,但有很多條目與歷史事件有關,葉紹翁寫作時比較謹慎,内容接近雜史。

宋室南渡後,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録》和《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主要記載高宗朝的史事,而南宋中後期的史料記載十分缺乏。由于葉紹翁生活在宋 光宗末年到寧宗年間,因而《四朝聞見録》擴充了上述二書的記録範圍,對高宗、孝宗、光宗、寜宗四朝的朝章國政,尤其對寜宗受禪、慶元黨禁、韓侂胄由受寵專權到被誅的緣由經過、嶽侯追封、開禧北伐及吳曦降金等,描述十分詳備,是研究南宋中後期歷史的重要參考資料。《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爲「南渡以後,諸野史足補史傳之闕者,惟李心傳之《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號爲精核,次則紹翁是書」,認爲是研究南宋史中第二重要的資料。

南宋前期四朝的政治,主要以帝王、官員治國以及權力交替的事迹最爲豐富。如關于慶元黨争以及寧宗即位的紹熙内禪,書中多次提及。宋 光宗在立儲問題上,與父親孝宗意見産生嚴重分歧。孝宗駕崩,光宗病重,紹熙五年(一一九四)七月,太皇太後吳氏及趙汝愚、韓侂胄等人宣布光宗禪位,擁立嘉王登基,是爲寧宗。對于宋 寧宗繼位這段歷史,葉紹翁的描寫非常生動詳實。乙集《憲聖》《擁立》中對于禪讓有詳細的記載,《吳雲壑》中也詳細叙述了韓侂胄説服憲聖主持大局的過程。

本書關於南宋幾個帝王、後妃的記載十分豐富,關於大臣和名士的活動描寫也較多。書中記述了慶元六君子、韓侂胄、趙汝愚以及劉德秀、胡紘、毛自知、劉克莊、陳自強、留元剛、彭龜年等人,對他們在政治事件中的表現有生動的描述。對朱熹、楊簡、呂祖謙、陳傅良等理學家的治學、觀點和師承、軼事,也有很多介紹。

此外還有不少是關于南宋的科舉和學術、史實制度和名物的考訂。帝王對科舉制的重視以及對文人的選拔、禮遇,也有很多條目涉及。如甲集談到宋高宗親臨太學,對學生十分關心。甲集《天子獄》、《布衣入館》,乙集《光皇策士》中,談到了政府鼓勵士人參加科舉考試的一些做法。

書中記載了相當一部分帝王君臣的逸聞軼事,如甲集的《賜宴滌爵》、乙集的《烏髭藥》。也記載了不少社會風俗,如乙集的《胡桃文鵓鴿色炭》和丙集的《宮鴉》、《田鶏》等。文中還不時使用一些當時的習語,爲研究南宋社會風俗提供了寶貴的一手資料。

書中還儲存了不少南宋文人的詩文作品,如戊集《閲古南園》中收録了陸遊寫的《南園記》。也有許多學者的學術思想,如甲集《東萊南軒書説》記載了呂祖謙用比喻説明儒、佛兩家的關係,甲集《考亭》、《考亭解中庸》、《慈湖疑太學》,丙集《二進制》等,談到了南宋名儒代表人物朱熹的思想。

三、資料價值和缺陷

由于是當代人記載當代史事,《四朝聞見録》中的内容具有極高的可信度,是研究南宋史的重要著作,爲歷代史家看重。時人程公許曾稱:「記載詳博……他日足以備史官,補放失,非細故也。」今天來看,的確如此。

元人編《宋史》《韓侂胄傳》時,曾大量采用本書。如關于韓侂胄得幸,主要采自乙集《吳雲壑》;韓侂胄被殺,采自丙集《虎符》;韓侂胄死後被金人要求取其頭顱的記載,采自乙集《函韓首》;韓侂胄將理學打成「僞學」,排除異己,采自丁集《慶元黨》。《宋史》中沒有收録當時大臣關于韓侂胄的奏章原文,這些都儲存在戊集裏。《宋史》《陳亮傳》中的材料,也有很多采自本書。

引用或著録《四朝聞見録》記載内容的史書有很多,從南宋末年就已出現,黃震的《黃氏日抄》之《讀本朝諸儒理學書》中便引用了葉紹翁關于理學的相關記述。周密《齊東野語》卷一○《黃子由夫人》談到高文虎作記,《四朝聞見録》戊集《西湖放生記》也有相似内容,同一件事在兩書中都有記録,可以互相參閲。元代 董鼎《書傳輯録纂注》和方回的《桐江續集》,都引用了該書。明代 田汝成《西湖遊覽志》中,在談到杭州「武林山」時,直接采信了乙集《武林》對「虎林」與「武林」的考辨。而杭州的一些方志,涉及南宋的部分,大量引用本書。如《杭州府志》卷三○談到錢塘縣,引用《四朝聞見録》甲集之《壽星寺寒碧軒詩》、《武林舊事》、《易安齋梅岩亭》以及《南屏興教磨崖》等;卷一六九談到人物,引用乙集《洛學》;卷三九談到吳 越家墓時,引用丙集《孝宗禦制賜吳益》;卷二三談到錢塘縣山水時,引用甲集《鳳凰泉》、《夏執中扁牓》等;卷二九談到錢塘 仁和附郭,引用乙集《吳雲壑》。一些關于杭州的地理書和方志,像翟均廉《海塘録》、梁詩正《西湖志纂》、厲鶴《東城雜記》,還有嵇曾筠等《浙江通志》之類,都直接引用葉紹翁書中對杭州地理的記載。

當然,書中亦存在一些缺陷。南宋 周密《齊東野語》曾經就書中的一些記載提出過嚴厲批評,如關于韓侂胄的記叙,有一些虛妄不實之言,使後人對他的評價在一些方面有失公允。《四朝聞見録》甲集《憲聖擁立》中,記載了光宗内禪時,慈懿皇後從臥室中取出國璽給寧宗,周密認爲這件事的記述不可信,「禦璽重寶,安得即位後方取?兼璽玉各有職掌,安得置之于臥内?恐非是實」。書中有些詩詞記載有疏漏之處,如甲集《恭孝儀王大節》中,把劉禹錫的《甘棠館》詩誤以爲是趙仲湜的《遊天竺》。四庫館臣指出:「是書陳郁《藏一話腴》嘗摘其誤,以劉禹錫《題壽安甘棠驛》詩爲趙仲湜《遊天竺》詩一條。周密《齊東野語》嘗摘其光宗内禪,慈懿于臥内取璽一條,又摘其函韓侂胄首求和,誤稱由章良能建議一條,又摘其南園香山一條。」清人王士禎在《居易録》卷八認爲書中内容「亦纂述南渡事迹,其間頗有涉煩碎者,不及李氏《朝野雜記》,二書皆鈔本」。認爲是小説家的記載,史料價值比不上李心傳的書。不過這些并不影響全書的價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四一認爲「蓋小小訛異,記載家均所不免,不以是廢其書也」。

四、版本流傳

《四朝聞見録》編成後,在多位宋人的著作中有提及,説明此書在宋代是有流傳的,但宋朝的幾本目録學著作和《宋史》中均沒有提及。目前最早的版本爲元代的《説郛》本,不過隻選編爲一卷,共十條。清代,見於記録的有清初抄本,乾隆時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本就是以這個抄本作爲底本校刊而成。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二一提到有一舊抄本,不知是否就是同一個抄本。此外尚有據江蘇巡撫采進本抄寫的《四庫全書》本、嘉慶時祝昌泰 留香室刻《浦城遺書》本、南林 張氏據舊抄本翻刻本、《叢書內建初編》本等。今人整理本有中華書局 沈錫麟、馮惠民標點本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筆記小説大觀》的尚成標點本。近年來新出的由我們標點的《全宋筆記》整理本,將其列入第六編,以《知不足齋叢書》本爲底本,鮑氏的校記及所加附録《王大令保母帖題跋》仍然保留,同時以《四庫全書》本作爲對校本。

本次整理,我們仍然是以《知不足齋叢書》本爲底本,以《四庫全書》本作爲對校本,參閲核實了更多的相關史書,同時吸收了學術界對《四朝聞見録》文字的研究成果,根據出版社的要求重新進行了整理。本次標點工作和校勘記寫作主要由張瑩完成,張劍光進行了審閲,並撰寫了整理説明。標校過程中難免有所不當,敬請學界批評指正。

一宋史研究資訊一

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