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醫治病不講辨證,是造成大量“絕症”的主要原因(二)

作者:經方中醫張先生

中醫為什麼要辯證論治?所謂“辯證”,就是将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到的病史資料、現有症狀、體征通過分析、綜合、歸納,判斷為某種疾病性質“證侯”的過程。在中醫裡,有“征”和“症”之分。“症”指的是“症狀”。比如頭暈頭痛,惡心嘔吐,胸悶氣短……等等。而“證”則是卻是機體在疾病發生和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出現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變的部位、病因、性質,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虛實)等,更全面地提示了疾病的本質。

西醫治病不講辨證,是造成大量“絕症”的主要原因(二)

以感冒為例,常見的症狀有發熱、惡寒、頭身疼痛等,但由于緻病因素和機體反映性的不同,又常表現為風寒感冒、風熱感冒和暑濕感冒等不同的“證候”。其中,風寒感冒證反映的是由于風寒之邪外束肌表,衛陽被郁,肺氣不宣所導緻的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身疼痛,咳嗽,痰清稀色白,時流清涕,舌苔薄白,脈浮等一類症候群。其病因為外感風寒,病變部位為肺衛,病變性質為風寒表實證。

是以,中醫認識并治療疾病是以“證”為依據的,其辨證診斷具有整體性和相對的靈活性,是以,它既不同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部對症治療,但又差別于那種不分階段、不分主次、一方一藥對一病的治病方法。

所謂“論治”,又稱施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确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治療原則的選擇是“論治”的關鍵,方藥的組合是“論治”的具體措施,論治是中醫理、法、方、藥中“法”、“方”、“藥”三個部分的具體實施。

西醫治病不講辨證,是造成大量“絕症”的主要原因(二)

整體論是中醫學的特色。中醫學将人體看成是一個完整統一、和諧發展、有規律可循、可認識的整體。在中醫看來,人體内部是一個整體,人體與外部環境也是一個整體。人體内部的各結構之間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各功能之間是互相協調、互相影響的。人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之間也是密切關聯的,中醫曆來重視人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聯系,重視季節、晝夜、地理環境等對人體的影響,反映出“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東方思想,這種整體思想貫穿于中醫的生理、病理、診法、治療和養生等所有領域,整體論觀念滿足了現代的生物、心理、社會和環境相結合醫學模式的需求。

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特色診療方法。辨證論治是在中醫學基本理論的指導下,根據病人的臨床表現辨識其病症的性質(病機),并依據辨識出來的病機确立治療方法。這既是中醫學的特點,也是其精髓,是其靈魂。中醫學認為,人體發病,都有一定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而發病後人體所表現出來的所有臨床現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他臨床表現有着密切的内在聯系,每一臨床症象都不是彼此隔絕、互不關聯的,而是互相聯結貫穿,各種臨床症狀的出現,也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一個有其發生、發展内在規律的統一體。是以,臨床上的“施治”,必須“辨證”,而“辨證”則又必須在中醫學的基本理論指導下進行。這和中醫學的整體觀念也是密切相連的,裡面涵有非常寶貴的辯證法思想。

西醫治病不講辨證,是造成大量“絕症”的主要原因(二)

整體觀念是中醫思維的核心,是中醫最基本的特點,而辨證論治是整體觀念在臨床診療過程中的具體應用。

•可以從三個方面了解中醫整體觀念:

第一,有機整體,不可分割;

第二,天人合一,三觀并重;

第三,時空統一,動态把握。

•中醫思維在診斷過程中展現在臨床上,可以歸納為辨症、辨證、辨病、辨人、辨機五個方面,即為五辨。

診,診察了解;斷,分析判斷。“診斷”是通過對患者的詢問、檢查,掌握病情資料,對患者健康狀态和病變本質進行辨識的過程。中醫診斷學是中醫學的前輩們總結曆代中醫診斷相關知識而形成的一門學科,是中醫專業的核心課程,如果學完之後不能直接将其用于臨床,造成所謂的理論和臨床脫節,其教學就失去了意義。通過中醫診斷學的學習,可以對中醫思維原理有更準确的把握,掌握中醫臨床診療的全過程。

中醫和西醫都是解決人的疾病問題,其主要研究内容都是“看病”,但中醫和西醫的思維是有差別的,二者關注點不一樣。中醫更多從整體、宏觀上看,是以關注的往往是“病的人”,關注人身體的變化,觀察人和自然之間相适應的過程。西醫更關注病本身,是以西醫關注的是“人的病”。西醫診斷就像通過指紋認人,每個人的指紋都不同,有特異性,通過指紋就能找到這個人。而中醫診斷主要是通過關注整體特征來認人,就像我們平時認人不必去測量對方的嘴巴、鼻子的尺寸,但是看一眼就能大概知道這個人是誰,就是因為這種認人的方式是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如果把某個局部放大很多倍,反而會認不出這個人。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中西醫在思維上的差別。

西醫治病不講辨證,是造成大量“絕症”的主要原因(二)

醫者診治疾病,就是觀察患者是什麼狀态。一個人的健康狀态在通常情況下是動态變化的過程,在一定的水準上動态變化,這種狀态就叫“平”。陰陽是動态平衡的過程,不能簡單了解為陰陽平等或陰陽平均。當這種平衡在内外因素作用下失衡,使原本的狀态脫離正常軌道,這種狀态就叫“偏”,就是疾病狀态。

中醫關注整個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趨勢或先機,叫治未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說的就是這個先機。而西醫更關注證據,通過觀察證據、測量證據來診斷疾病。假設一個人在沒有病的情況下,處于平的狀态,這種狀态雖然沒有達到疾病的程度,但存在一些潛在的緻病因素,當各種内外因素作用以後,這個狀态脫離了正常的軌道,疾病就發生了。對于這樣的情況,中西醫的治療方式是不同的。西醫通過病理檢查,可以精準診斷疾病。而中醫主要是通過截斷引起疾病出現的相關因素,來減少或者抑制疾病發生。

中西醫思維方式不同,治療原理亦不相同,正是源于此,很多方面西醫解決不了,因為它沒法從根本上、病因上解決問題,而這正是中醫的優勢所在,用辨證論治的方法可以達到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