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4歲主播确診腦梗,緊急入院!這4個習慣,害了不少年輕人

作者:語潇

▎藥明康德内容團隊編輯

近期,“34歲前英雄聯盟職業選手、知名遊戲主播孫亞龍确診中風”的新聞登上了熱搜。

很多人驚訝于他34歲就得了中風。但實際上,近年中風呈現年輕化趨勢。據統計,全世界每年有近200萬青年人新發生中風事件。

34歲主播确診腦梗,緊急入院!這4個習慣,害了不少年輕人

圖檔來源:123RF中風的學名是“腦卒中”,又分為兩種:

  • 缺血性卒中:也叫“腦梗”,由于血管阻塞導緻,是中風的主要類型(在中國約占所有中風的70%)。
  • 出血性卒中:也叫腦出血或“腦溢血”,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導緻。

從出現早期症狀到檢查、确診,孫亞龍都發了微網誌。今天就結合這個過程,來給大家再做一次科普(為了友善,下文提到的“中風”都是指“缺血性卒中”)。

識别中風和 “小中風”

4月6日中午,孫亞龍第一次出現“雙眼看東西重影、舌頭左臉發麻”的症狀5分鐘左右,到醫院急診。

有網友看到這條微網誌,立刻善意提醒:“可能是腦梗之前的預警,要盡快核磁然後溶栓治療,我父親就是這樣”。孫亞龍回複“約了最快明天核磁”。

但他當時感覺“沒啥毛病、啥都正常”,而且醫生做完CT說不是最嚴重的情況,于是沒有選擇住院,而是直接回家了。

34歲主播确診腦梗,緊急入院!這4個習慣,害了不少年輕人

截圖來源:孫亞龍微網誌可以看出,越來越多人了解中風的典型症狀了。

突然出現以下任一症狀時,都要考慮中風的可能:

  • 一側肢體(伴或不伴面部)無力或麻木;
  • 一側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 說話不清或了解語言困難;
  • 雙眼向一側凝視;
  • 單眼或雙眼視力喪失或模糊;
  • 眩暈伴嘔吐;
  • 以往少見的嚴重頭痛、嘔吐;
  • 意識障礙或抽搐。
34歲主播确診腦梗,緊急入院!這4個習慣,害了不少年輕人

圖檔來源:123RF

不過,他當時的症狀不嚴重,時間也很短,更像是“小中風”,也就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

1、“小中風”是什麼?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是由腦、脊髓或視網膜缺血所引起的短暫性神經功能障礙,不伴有急性梗死,持續時間在24小時内。

從本質上講,小中風和中風是缺血性腦損傷這個動态過程的不同階段。與中風不同的是,它雖然也是血栓阻塞了部分大腦的血液供應,但這種堵塞是短暫的。

小中風主要有五個“一過性”症狀:

  • 一過性頭暈;
  • 一過性頭痛;
  • 一過性視物不清;
  • 一過性言語不利;
  • 一過性肢體麻木。

尤其是高血壓、糖尿病人群,如果出現半邊身體麻木、頭暈、跌倒等情況,一定要重視。如果及時發現小中風并進行幹預,能将患者的中風風險降低80%。

2、小中風距離真正的中風有多遠?

小中風是中風的“報警器”。

研究表明,小中風發病後的2-7天,是中風的高風險時期,7天内中風風險可高達10%。孫亞龍第一次發作可能是小中風,而第二天做核磁共振時,正是發生中風的危險時期。

《中國腦卒中防治指導規範(2021年版)》建議,在急診時對于症狀持續時間≥30分鐘的患者,按照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流程開始綠色通道評估。孫亞龍第一次出現的症狀隻有5分鐘,的确還沒有這麼嚴重。

怎麼診斷是不是小中風呢?在有條件的醫院,彌散權重磁共振(DWI,屬于“核磁”的一種)是重要的檢查手段。如果沒發現急性腦梗死證據就是小中風;但如果有明确的急性腦梗死證據,無論發作時間長短,則不再診斷為小中風,而是更嚴重的中風。

年紀輕輕就得中風,是什麼原因?

4月7日,孫亞龍做完核磁,就等第二天領報告了,直到傍晚還“能吃能蹦能跳能解說”,樂觀地發微網誌表示“大機率沒有腦梗!我不信!”。

但在4月8日,事情卻出現了轉折——核磁結果出來後,他居然真的确診了中風,醫生要求立即住院一周左右。

他不禁感歎“還好發現得早,越早治療越好。醫生說我這毛病(大)都是50歲以上的人得的,我得就離譜”。提到患病原因,大概是 “疲勞過度、常熬夜、心力憔悴”。

他表示,自己每天都睡得很好,不過是晝夜颠倒的,“跟夜班工作者差不多,最大問題是白天有事經常被喊起來處理,一起來就睡不着”。

沒錯,長期睡眠品質差真的和年輕人得中風有關。

一項發表于美國神經病學學會期刊《神經病學》(Neurology)的研究發現,失眠的人更容易中風,尤其是50歲以下的人。

34歲主播确診腦梗,緊急入院!這4個習慣,害了不少年輕人

圖檔來源:123RF

除了睡眠問題,久坐不動也是一大原因。一項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子刊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顯示,與每天除睡眠時間(8小時)外,平均坐着的時間<11.8小時的參與者相比,平均每天坐着時間為11.8-13.0小時和≥13小時的參與者,中風風險分别升高了13%和44%。而隻要減少久坐時間,不論是進行短時間的低強度身體活動,或是中等至高強度身體活動,都有助于降低中風風險。

此外,抽煙喝酒也成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壞習慣。2022年釋出在《中國綜合臨床》的一項研究發現,與中老年(>45歲)中風患者相比,青年中風患者吸煙喝酒的比例、凝血酶原時間、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水準明顯比中老年中風患者更高,而高血壓、糖尿病的比例更低。

其實,中國94.3%的中風原本都是可以預防的,關鍵是避開這10大危險因素——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心髒病、吸煙、酒精攝入、飲食、超重或肥胖、體力活動不足和心理因素。

中風怎麼治療?

綜合以上情況,孫亞龍确診的可能是輕型中風。因為輕型中風一般在發病後1周内屬于急性期(也是醫生讓孫亞龍住院的時長),而重型的在1個月内都是急性期。

在急救治療之外,中風的特異性治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靜脈溶栓或血管内取栓治療

在發病4.5-6.0小時的時間窗内,靜脈溶栓治療是目前主要的恢複血流的措施,藥物包括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阿替普酶)、尿激酶和替耐普酶。

對于緻殘性的缺血性腦血管病,如果沒有禁忌症,在發病4.5小時内就要靜脈溶栓治療。

而對于非緻殘性的缺血性腦血管病——包括小中風和輕型中風,溶栓治療雖然可能有好處,但證據還不夠充分,醫生可能會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充分評估、溝通,個體化選擇是否進行溶栓治療。

2. 血管内介入治療(主要是血管内取栓治療)

而對發病時間不明或超過靜脈溶栓時間窗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比如孫亞龍,住院時已經超過了6小時的時間窗),如果符合适應證,就要盡快啟動血管内取栓治療;如果不能實施血管内取栓治療,可結合多模影像學評估決定是否進行靜脈溶栓治療。

34歲主播确診腦梗,緊急入院!這4個習慣,害了不少年輕人

圖檔來源:123RF

3. 藥物治療

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療24小時後,還需進行抗血小闆或抗凝治療。如果做了血管内取栓治療,醫生會先評估獲益與風險,再決定是否使用這個療法。

(1)抗血小闆治療

研究顯示,在腦卒中後口服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藥物,能明顯降低死亡或殘疾率、減少複發。

《中國腦卒中防治指導規範(2021年版)》的推薦意見是:

  1. 對于不符合靜脈溶栓或血管内取栓适應證、而且也沒有禁忌證的中風患者,應在發病後盡早口服阿司匹林150-300 mg/d 治療,急性期後可改為預防劑量(50-300 mg/d)。
  2. 對于溶栓治療的患者,阿司匹林等抗血小闆藥物應該等溶栓24小時後再開始使用。如果存在其他特殊情況(如合并疾病),在評估獲益大于風險後,可以考慮在阿替普酶靜脈溶栓24小時内使用抗血小闆藥物。
  3. 對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可考慮氯吡格雷。
  4. 如果是沒有做溶栓治療的輕型中風患者,在發病24小時内應盡早啟動雙重抗血小闆治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維持21天,有利于降低發病90天内的腦卒中複發風險,但應密切觀察出血風險。

(2)抗凝治療

包括各種肝素、凝血酶抑制劑(阿加曲班)。

  1. 對于大多數急性中風患者,不推薦無選擇地早期進行抗凝治療。
  2. 對少數特殊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比如放了心髒機械瓣膜),是否進行抗凝治療還要綜合評估,如果出血風險較小,緻殘性腦栓塞風險高,可在充分溝通後謹慎選擇使用。
  3. 特殊情況下溶栓後還需抗凝治療的患者,應在24小時後使用抗凝劑。

(3)降纖治療

對不适合溶栓并經過嚴格篩選的腦梗死患者,特别是高纖維蛋白原血症的患者,可選用降纖治療。

此外,他汀類藥物、神經保護藥物(如依達拉奉等)可能改善患者的預後,要根據實際情況使用。

題圖來源:123RF參考資料

[1] 中國腦卒中防治指導規範(2021年版). Retrieved Apr 9, 2024 from http://www.nhc.gov.cn/yzygj/s3593/202108/50c4071a86df4bfd9666e9ac2aaac605.shtml

[2] 張麗敏, 史一凡, 王丹, 孫越紅, 李虓, 劉紫薇, 等. (2022). 青年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特點及危險因素分析. 中國綜合臨床, 38(2), 6. DOI:10.3760/cma.j.cn101721-20210805-000059

[3] 警惕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Retrieved Apr 9, 2024 from http://www.gov.cn.qingcdn.com/fwxx/jk/2011-05/23/content_1869239.htm

[4]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中國專家共識組.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與輕型卒中抗血小闆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4年) [J] . 中華醫學雜志,2014,94 (27): 2092-2096. DOI: 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4.27.004

[5] Wendemi Sawadogo,et al.,(2023).Association Between Insomnia Symptoms and Trajectory With the Risk of Stroke in the 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 Neurology,DOI: 10.1212/WNL.0000000000207449.

[6] Steven P. Hooker, et al.,(2022). Association of Accelerometer-Measured Sedentary Time and Physical Activity With Risk of Stroke Among US Adults. JAMA Network Open,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2.15385.

[7] 《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9》編寫組,(2020). 《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9》概要.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DOI:10.3969 /j.issn.1672-5921.2020.05.008.

[8] 新浪微網誌@笑笑_孫亞龍的首頁. Retrieved Apr 9, 2024 from https://weibo.com/u/5586965954

免責聲明:藥明康德内容團隊專注介紹全球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進展。本文僅作資訊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援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藥明康德内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台。轉載授權請在「健康榨知機」微信公衆号回複“轉載”,擷取轉載須知。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請聯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