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60歲《白毛女》與2歲《大地之光》同台閃耀!“經典+原創”助力海派芭蕾新老傳承

作者:勞動報
60歲《白毛女》與2歲《大地之光》同台閃耀!“經典+原創”助力海派芭蕾新老傳承

“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今年是中國原創芭蕾舞劇《白毛女》首演60周年,4月13日,這部上海芭蕾舞團的“傳家寶”,在“Z世代”演員們的青春诠釋下,跨越一個甲子再度登上“上海之春”的舞台。就在幾天前,由吳虎生編導、不滿2歲的上芭原創新作《大地之光》也首次在這裡閃耀。

一部是用世界語言講述中國故事的民族經典,一部是聚焦現實生活傳遞希望的當代新作,兩部作品一起舞動“上海之春”,既讓觀衆看到了上海芭蕾舞團的青春力量,經典與原創并重的背後也見證了海派芭蕾的新老傳承。

“傳家寶”也是“試金石”

“00後”舉起第九代接力棒

1964年,《白毛女》誕生在第5屆“上海之春”的舞台上,标志着中國芭蕾從無到有的突破。因為在運用外來芭蕾語彙的同時,《白毛女》又借鑒了大量的民族民間舞、傳統戲曲以及國術等素材,同時将現實與浪漫進行完美結合,音樂上也保留了原歌劇中“北風吹”“紮紅頭繩”等曲目,并将管弦樂與民族樂器相結合,這部富有鮮明民族特色和濃郁生活感的芭蕾舞劇,時至今日依然煥發着蓬勃的生命力。

60年裡,《白毛女》在海内外的演出總場次已超2000場,這部舞劇也成為了上海芭蕾舞團名副其實的“傳家寶”“看家戲”,更是一代代年輕上芭人的“試金石”。此次青春版《白毛女》中,在舞台上挑大梁的三位主角許靖昆、馮子純和郭文槿是該劇的第九代傳人。20歲出頭的他們想要從老一輩藝術家的手中接過接力棒,賦予經典作品新的生命力,并不容易。

60歲《白毛女》與2歲《大地之光》同台閃耀!“經典+原創”助力海派芭蕾新老傳承

辛麗麗在指導第九代“喜兒”馮子純。勞動報記者顔筱依 攝影

00後“大春”許靖昆在進團第二年就開始摸索,“一開始是群演,四年後跳上了主角,這部劇難在拿捏人物情緒、動作細節,還有各種手位,跟我平常跳的古典芭蕾有很大差別。是以盡管錄像看了無數遍,但感覺還是沒學到精髓,需要老師們的手把手指導。”

第九代“白毛女”郭文槿也深有同感,從19歲跳這部作品算起,她與《白毛女》結緣已經4年。讓郭文槿印象最深刻的是劇中白毛女和大春相遇的一場戲,她要在一段獨舞裡連續完成32個高難度單腿轉,“雖然從小就練,但一口氣完成32個,挑戰非常大,對我來說是一次體力、技術、表演上的全面提升。”

60歲《白毛女》與2歲《大地之光》同台閃耀!“經典+原創”助力海派芭蕾新老傳承

青春版《白毛女》劇照。勞動報記者顔筱依 攝影

口傳心授讓角色立起來

一代“大春”、二代“白毛女”齊助陣

上海芭蕾舞團團長辛麗麗告訴記者,《白毛女》的傳承不僅是舞劇本身,更是一份初心的堅守、一種精神的延續。每一代上芭的首席和主要演員都是從飾演“王大春”“喜兒”“白毛女”開始他們的藝術生涯。用最優秀的演員傳承最經典的作品,再用最經典的作品培養熏陶每一代新人演員,已經成為了上海芭蕾舞團的優良傳統。

第一代“大春”淩桂明記得,自己跳《白毛女》時也隻有20歲出頭。為了進入角色,當時所有的主演都被安排到了奉賢農場大隊,在蘆席棚搭建的“滾地龍”裡體驗生活。“通過采棉花、割小麥、聽農民們絮叨各自的生活,我慢慢了解了大春這個角色,也了解了《白毛女》這部戲。”

在辛麗麗看來,如今的許靖昆、馮子純,這些年輕人在舞蹈技巧層面比當年的演員更加高超,但同時因為他們距離當時的時代和生活較遠,也帶來了更多表演上的難點。“作為一部戲劇芭蕾,《白毛女》最關鍵的不是動作,是塑造人物,要讓角色在舞台上立起來。”

60歲《白毛女》與2歲《大地之光》同台閃耀!“經典+原創”助力海派芭蕾新老傳承

第一代“大春”淩桂明和第九代“大春”許靖昆。勞動報記者顔筱依 攝影

演出前,上芭特别請來了已經80歲的淩桂明,作為第二代”白毛女“扮演者的辛麗麗也一起上陣。排練廳裡,單是“大春”和“白毛女”相遇的一幕,淩桂明和辛麗麗就從各自角色進行示範糾正,指導兩位年輕演員排了十幾遍,從手勢、眼神到人物距離,任何一個細節都不放過。

兩條腿走路

“經典+原創”助力新老傳承

幾天前,上海芭蕾舞團的另一部原創作品《大地之光》也登上了“上海之春”的舞台。《大地之光》誕生于2022年,由舞團首席主要演員吳虎生編導,是一個還不滿2歲的“新星”,演員陣容裡70%也都是舞團的新人,比如在劇中扮演“逐光者”的就是第九代“大春”許靖昆。

“傳幫帶是我們芭團的傳統,它不僅展現在《白毛女》這樣的看家戲裡,也展現在《大地之光》這樣的新創作品中。”在辛麗麗看來,如今正活躍在舞台上的這一代青年演員,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素養,還有豐富的創意和更加開放的思維方式,隻要“放手”給他們提供創作空間,并加以适當的鼓勵和引導,必能有所成就。

《大地之光》見證了上芭明星舞者吳虎生演而優則導的蛻變,也讓像許靖昆一樣的新人走進了更多觀衆的視野。辛麗麗十分欣慰,“多年來,上芭一直堅持兩條腿走路,既要傳承經典,也要勇敢創新;既要以老帶新,也要以戲帶人;既能跳好《天鵝湖》《吉賽爾》等古典名作,也要讓《白毛女》《閃閃的紅星》等民族舞劇代代相傳,還有《大地之光》《浮生一夢》等當代探索不斷湧現。”

《白毛女》和《大地之光》同台閃耀,從過去到當下,從汲取到創造,恰似海派芭蕾一路走來的縮影。“唯有經典與原創并重,才能為舞團鍛煉和培養更多優秀人才,而真正經得住時間考驗的作品和健康完善的人才梯隊,才是海派芭蕾代代傳承的堅實基礎。”辛麗麗說。

頭圖為芭蕾舞劇《白毛女》60周年慶典演出劇照。勞動報記者顔筱依 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