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太甯栓漲價十多倍,廠家回應:原料全球性短缺,産品已停産

作者:新華社客戶

近期,有許多網友發帖稱,知名痔瘡用藥太甯栓(太甯複方角菜酸酯栓)漲價十多倍,從最初的每盒二十幾元不等,到現在3.4g×6枚/闆/盒規格的太甯栓價格普遍在二百元以上,且不少線下藥店已難覓該藥。

太甯栓由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簡稱“西安楊森”)持有和生産。對于太甯栓的斷貨及漲價現象,西安楊森對外表示,由于原材料複方角菜酸酯主要活性原料為天然提取且不可再生,目前全球範圍已無原料可持續供應生産。是以,2023年11月起,公司停止複方角菜酸酯栓的供應。建議患者就醫咨詢,由醫生根據患者疾病嚴重程度開具替代的藥品。

原料全球短缺緻藥品停産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顯示,太甯栓是一種外用非處方藥,用于痔瘡及其他肛門疾患引起的疼痛、瘙癢、腫脹和出血的對症治療,亦可用于緩解肛門局部手術後的不适,為西安楊森的獨家品種。

根據《便秘經肛給藥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22)版》,複方角菜酸酯栓可在直腸形成黏液樣彈性凝膠,保護直腸黏膜同時順滑糞便,适用于痔瘡合并便秘患者,妊娠和哺乳期婦女可安全使用,推薦等級為強推薦。

記者從各網購電商平台搜尋發現,美團買藥平台目前在售的3.4g×6枚/闆/盒規格的太甯栓價格呈現較大變動,均價在230~280元之間,而淘寶、京東等電商平台上太甯栓的價格與美團買藥基本一緻。

此外,記者通過電話詢問和走訪廣州當地幾家藥店後發現,線下藥店幾乎難覓太甯栓身影,網上藥店是患者的主要購買路徑。

據中國醫藥資訊查詢平台在去年3月釋出的資訊顯示,太甯栓(通用名:複方角菜酸酯栓)的市場價格大概在23-68元之間。

在短短一年時間,太甯栓的價格為何出現如此大的波動?記者注意到,停産是該藥短缺漲價的最直接原因。

據西安楊森方面稱,由于原材料複方角菜酸酯主要活性原料為天然提取且不可再生,目前全球範圍已無原料可持續供應生産。是以,2023年11月起,該公司停止了複方角菜酸酯栓的供應。這也意味着,目前市面上在售的太甯栓均為管道存貨。

記者進一步查詢得知,角菜酸酯是來自于紅藻綱海藻(紅色海藻)中的提取物,“角菜”也稱愛爾蘭苔膠,是以傳統的采集地——愛爾蘭一個小村莊命名。從這種海藻獲得的天然産品以角菜膠漿而聞名。角菜酸酯的主要功效是清熱解毒、和胃通便。

角菜酸酯為何斷貨?據環球時報報道,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胃腸外科副主任醫師王有利表示,角菜酸酯斷供原因有二:一是氣候等因素導緻上述海藻不可再生,二是原料的加工、運輸等成本上漲,導緻無法繼續生産。王有利表示,盡管複方角菜酸酯栓停産了,痔瘡患者也不必過于擔憂,還有很多藥物可供選擇。

痔瘡用藥市場規模超40億元

痔瘡,是臨床上一種最常見的肛門疾病。根據中國肛腸協會調查統計,全國肛腸疾病的發病率為59%,其中痔瘡占87.25%,男女得痔瘡的機率基本沒有差别。

今年春節過後,“開工3天痔瘡膏銷量翻3倍”話題沖上了熱搜,引發廣大網友讨論。據報道,主要引起痔瘡的原因分三大類,不良的飲食習慣,久坐久蹲和不良排便習慣,都會增加痔瘡的發生風險。

據某電商平台痔瘡膏購買人群地域分布資料顯示,第一名竟是廣東省,占比18.22%,排在第二位的是浙江省占比11.45%,第三名江蘇省占比8.33%。

那麼,目前針對痔瘡,主要有哪些治療方法呢?根據智研咨詢《2023版中國痔瘡用藥行業市場分析研究報告》,目前痔瘡常見的治療方法有手術治療、中藥内服外用、熏洗配合口服中藥等。

據上述研究報告,痔瘡用藥可以分為中成藥和化學藥兩大類,2022年大陸痔瘡用藥中成藥市場規模42.18億元,占比84.82%;化學藥市場規模為7.55億元,占15.18%。治療痔瘡的化學藥品種相對較少,主要以複方角菜酸酯和地奧司明為主,漲價的太甯栓也包含在内。

從國産藥生産廠家來看,馬應龍藥業、榮昌制藥、敬修堂、三九藥業等在痔瘡用藥市場上占據較大市場佔有率。

其中,馬應龍痔瘡用藥産品市占率長期穩坐頭把交椅。馬應龍2022年年報顯示,治痔類産品收入14.88億元,在總收入中占比超四成,毛利率高達72.08%,較公司整體毛利率高30個百分點。

今年3月,有投資者在互動平台提問馬應龍,“西安楊森的太甯複方角菜酸酯栓、乳膠2023年底開始停産,請問馬應龍有沒有計劃生産複方角菜酸酯栓、乳膠,以占領原使用西安楊森的太甯複方角菜酸酯栓、乳膠的痔瘡市場?”對此,馬應龍公司則予以答複:“公司目前無相關計劃。”

值得注意的是,孕婦是痔瘡的特殊人群,也是痔瘡的高發人群,此次停産的太甯栓此前在孕婦群體中有着較為廣泛的應用,随着太甯栓的停産,不少“寶媽”也擔憂後續無藥可用。對此,專家提醒,考慮到由于懷孕期間用藥的特殊性,挑選痔瘡藥時要看清楚說明書上是否有“孕婦禁用、慎用”等标注,或者直接咨詢醫生,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性地使用痔瘡膏,并嚴格按照說明書上的用法使用,以避免對胎兒産生不良影響。

文|記者 陳澤雲

編輯:詹淑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