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文帝目送周勃離殿盡顯恭敬,退朝後突然有人說:丞相大禍臨頭了

作者:陳總006688

周勃作為開國功臣,在誅呂安劉、擁立漢文帝劉恒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漢文帝對其也是禮遇有加,每次上朝之後總是恭敬地目送周勃離殿。然而,就在一次退朝後,竟有人對周勃說出了"丞相恐怕要大禍臨頭"這樣的話。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莫非周勃真的要遭遇不測?這背後又有着怎樣的隐情?

漢文帝目送周勃離殿盡顯恭敬,退朝後突然有人說:丞相大禍臨頭了

一、周勃的身世與功績

周勃,字仲,沛郡沛縣(今江蘇沛縣)人。他出身于一個普通的農家,父親早逝,母親改嫁,周勃從小便随母親生活。盡管家境貧寒,但周勃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過人的智慧和勇氣。

周勃長大後,身材魁梧,力大無窮,據說他能拉開二百斤重的強弓。他性格憨厚老實,不善言辭,但卻忠心耿耿,為人正直。當時,秦朝暴政,天下大亂,周勃毅然決然地追随了起義軍首領劉邦,開始了他傳奇的軍旅生涯。

劉邦起兵後,周勃便勇往直前,沖鋒陷陣,屢立戰功。他先後參加了鴻門宴刺殺項羽的行動,攻打章邯的戰役等,表現十分勇敢。後來,劉邦被封為漢王,周勃也被封為威武侯,成為漢王麾下的重要将領。

漢文帝目送周勃離殿盡顯恭敬,退朝後突然有人說:丞相大禍臨頭了

楚漢戰争爆發後,周勃更是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先是随韓信攻下魏地,後又跟随劉邦征讨英布。在著名的荥陽之戰中,周勃身先士卒,勇冠三軍,大破項羽軍,為劉邦奪得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楚漢戰争結束後,劉邦建立了西漢王朝,對周勃賞賜有加,先後封其為衛尉、太尉等重要職位。此後,周勃輔佐劉邦平定了黥布之亂,讨伐了反叛的燕王臧荼,為鞏固西漢政權出謀劃策,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劉邦駕崩後,呂後掌權。在呂後時期,周勃明哲保身,韬光養晦,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輔佐劉氏江山的使命。呂後去世後,周勃挺身而出,聯合陳平發動了誅殺諸呂,擁立代王劉恒為帝的曆史性事件,推翻了呂氏專權,扶持了劉氏宗室,使得西漢王朝得以延續。

周勃之是以擁立劉恒為帝,是因為他了解劉恒自幼仁孝寬厚,有賢君之名,而且劉恒的母親薄姬也以德行著稱。周勃認為,擁立劉恒為帝,既可以維護漢室宗廟,又可以實作國家的長治久安。

總之,周勃從一個貧苦農家子弟,成長為西漢開國元勳,其人生經曆可謂傳奇而又勵志。他勇冠三軍的英勇,忠心耿耿的品格,輔佐劉邦、劉恒的功績,都值得後人敬仰和學習。正是有了周勃這樣的開國功臣,西漢王朝才能夠實作國祚綿長,社稷安甯。

漢文帝目送周勃離殿盡顯恭敬,退朝後突然有人說:丞相大禍臨頭了

二、周勃在呂後時期的處境

劉邦駕崩後,呂後掌握了朝政大權。呂後為人剛毅果決,心狠手辣,對劉邦的其他妃嫔和子女進行了殘酷的清洗,史稱"呂後殺戮諸劉",西漢王朝内部風雨飄搖。

在這樣的情況下,身為開國元勳的周勃也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困境。一方面,他深知呂後手握重兵,朝中又有諸呂外戚把持要津,自己雖有功勳,但勢單力薄,難以與之抗衡。另一方面,他又是劉邦的老臣,曾受劉邦托孤,對劉氏江山負有責任,不能坐視呂氏篡權。

周勃深谙進退有度的政治智慧,在呂後時期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政策。他表面上對呂後唯命是從,但暗中卻在尋找時機,伺機而動。他與另一位開國功臣陳平暗中勾結,商議誅殺諸呂,扶持劉氏宗室的計劃。

呂後當政期間,周勃小心謹慎,不輕易表露自己的想法。他知道,一旦被呂後察覺,不僅自己有性命之憂,整個計劃也将前功盡棄。是以,他表面上對呂氏阿谀奉承,但私下裡卻在暗中結交朝中有識之士,為日後行動做準備。

公元前180年,呂後去世,呂氏外戚欲立呂後孫呂祿為帝,周勃和陳平知道,時機已經成熟,便聯合朝中大臣,發動了"誅殺諸呂,迎立代王"的政變。

漢文帝目送周勃離殿盡顯恭敬,退朝後突然有人說:丞相大禍臨頭了

這場政變十分驚心動魄。周勃和陳平先是假傳呂後遺诏,騙呂祿等人入宮,随後關閉宮門,将其一網打盡。接着,他們派兵捉拿呂氏外戚,誅殺呂氏宗族,徹底鏟除了呂氏勢力。

在這場政變中,周勃不僅展現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也表現出了果敢的行動力。他與陳平配合默契,決策果斷,行動迅速,出其不意地打敗了呂氏集團,扭轉了漢朝内部的政治局面。

誅殺諸呂之後,周勃與陳平等人商議,一緻決定擁立代王劉恒為帝。劉恒是劉邦與薄姬所生,薄姬以德行著稱,劉恒自幼也以仁孝聞名,是以頗得人心。周勃等人認為,擁立劉恒為帝,既合情又合理,既可以維護漢室宗廟,又可以實作國家的長治久安。

就這樣,在周勃等開國元勳的擁立下,劉恒順利登上了皇帝寶座,是為漢文帝。自此,西漢王朝結束了呂氏專權,重新回到了劉氏宗室手中,開啟了文景之治的新局面。

總之,在呂後時期,周勃處境艱難,但他沉着冷靜,審時度勢,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誅殺諸呂,擁立漢文帝,功不可沒。他不僅展現了自己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果敢的行動力,也再次彰顯了他忠心輔佐劉氏江山的赤膽忠心。正是有了周勃這樣的開國元勳,西漢王朝才能夠渡過難關,實作長治久安。

漢文帝目送周勃離殿盡顯恭敬,退朝後突然有人說:丞相大禍臨頭了

三、漢文帝劉恒即位後對周勃的态度

漢文帝劉恒即位後,對周勃十分恭敬。劉恒深知,自己能夠登上皇位,周勃功不可沒。是以,每次周勃上朝,劉恒都會親自迎接,并恭敬地目送他離開。朝中衆臣見狀,無不暗暗稱奇。

劉恒對周勃的恭敬,不僅僅是出于對其功勞的感激,更是由于劉恒本人高尚的品德。劉恒自幼就以孝順著稱,他侍奉母親薄太後十分盡心盡力。薄太後生病時,劉恒親自煎藥,并先嘗一口,以確定藥的安全。薄太後病了三年,劉恒日夜侍奉,從未懈怠。

除了孝順之外,劉恒還以節儉聞名。他常常身着粗布衣裳,吃着簡單的飯食。即便是在宮中,他也不奢侈,經常穿着打了更新檔的衣服。劉恒還下令減少宮中的奢侈之風,要求臣子們也要勤儉節約。在劉恒的影響下,朝野上下都呈現出一派節儉之風。

劉恒即位之初,對周勃十分尊重,事事咨詢,幾乎到了謙遜的地步。周勃對此也很受用,覺得自己的地位無人能及。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劉恒逐漸意識到,過度的謙遜有悖君臣之禮,也不利于皇權的鞏固。

于是,劉恒開始逐漸調整對周勃的态度。他不再事事咨詢周勃,而是開始獨立決斷國家大事。同時,他也不再過度謙遜,而是端起了君主的威嚴。

漢文帝目送周勃離殿盡顯恭敬,退朝後突然有人說:丞相大禍臨頭了

這種轉變并非一蹴而就。劉恒深知,周勃是開國元勳,不可一朝就将其疏遠。是以,他采取了循序漸進的方式,一方面繼續對周勃禮遇有加,另一方面卻在潛移默化中逐漸确立自己的權威。

比如,劉恒會在朝堂之上,當着群臣的面,恭敬地向周勃請教國事。但私下裡,他卻開始獨自決斷,不再事事與周勃商議。再比如,劉恒會在周勃生日時,親自到府上祝壽,以示尊重。但在朝堂之上,他卻開始不再過度謙遜,而是端起了君主的威儀。

劉恒的這種做法,既沒有傷害周勃的面子,又逐漸确立了自己的權威。周勃雖然感受到了皇帝态度的微妙變化,但卻也無可奈何。他畢竟是一代功臣,皇帝的恩寵已經夠多了,再要求更多,未免有些不知足。

随着時間的推移,劉恒的權威逐漸确立,周勃的影響力也逐漸減弱。但劉恒并沒有忘記周勃的功勞,仍然對其禮遇有加。直到周勃去世,劉恒都親自主持了他的喪禮,以示哀悼。

總之,漢文帝劉恒即位後,對周勃恭敬有加,但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确立了自己的權威。他采取了循序漸進的方式,既沒有傷害周勃的面子,又逐漸削弱了周勃的影響力。這種做法,既展現了劉恒的政治智慧,也彰顯了他高尚的品德。正是在劉恒的治理下,西漢王朝走上了文景之治的康莊大道。

漢文帝目送周勃離殿盡顯恭敬,退朝後突然有人說:丞相大禍臨頭了

四、周勃的傲慢與失勢

周勃在輔佐劉邦、劉恒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功高震主。随着時間的推移,他逐漸變得驕傲自滿,目中無人。

周勃自恃功高,常常在朝堂之上頤指氣使,對其他大臣不屑一顧。他認為,自己是開國元勳,劉邦、劉恒的天下有一半都是自己打下來的,是以地位無人能及。他甚至公然對劉恒說:"我周勃在時,陛下不用擔心江山社稷。"

周勃的傲慢,引起了其他大臣的不滿。尤其是漢文帝身邊的大臣袁盎,更是對周勃的驕橫深惡痛絕。袁盎多次向漢文帝進谏,認為周勃目無君上,有悖臣子本分,應當嚴加管教。

漢文帝聽後,也覺得有理。他雖然感念周勃的功勞,但也不能縱容其驕橫跋扈。于是,漢文帝開始逐漸疏遠周勃,不再事事與之商議,而是更多地聽取其他大臣的意見。

周勃察覺到了漢文帝的變化,心中十分不滿。他認為,漢文帝忘恩負義,對自己的功勞不以為然。于是,他便托病辭官,離開了朝廷。

漢文帝目送周勃離殿盡顯恭敬,退朝後突然有人說:丞相大禍臨頭了

漢文帝對此并不在意,反而覺得周勃離開,也免得其在朝中制造事端。于是,他欣然應允了周勃的辭呈。

周勃離開朝廷後,本應安享晚年,但他卻心有不甘。他認為,自己的功勞天下皆知,漢文帝不該如此對待自己。于是,他開始在民間散布流言,稱漢文帝昏庸無道,不理朝政。

漢文帝聞訊大怒,認為周勃欺君犯上,不可饒恕。但礙于其開國元勳的身份,又不便直接治罪。正在此時,周勃的老友陳平去世,漢文帝便借機召周勃回朝,讓其主持陳平的喪禮。

周勃回到朝廷後,仍然我行我素,目中無人。他甚至當着漢文帝的面,數落朝中大臣的不是,引得衆人嘩然。漢文帝大怒,當即下令将周勃逐出朝廷,貶為庶人。

周勃被貶為庶人後,心中憤懑不平。他開始在民間散布謠言,稱漢文帝暴虐無道,不得人心。漢文帝聞訊,勃然大怒,下令将周勃抓捕入獄,治以大不敬之罪。

周勃在獄中備受折磨,飽受屈辱。他這才幡然醒悟,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寫信給漢文帝,表示願意認罪伏法,并懇請漢文帝寬恕。

漢文帝念及周勃的功勞,又不忍其在獄中受苦,便下令将其釋放。周勃出獄後,徹底改過自新,不再驕橫跋扈,而是謹小慎微,恭敬謙遜。

此後,周勃雖然不再擔任要職,但漢文帝仍然時常召見,詢問國事。周勃也盡心盡力,為漢文帝出謀劃策。直到去世,周勃都沒有再犯驕傲自滿的錯誤。

結尾

周勃的一生,是一個從驕傲到失勢,再到幡然醒悟的過程。他的經曆,也給後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功高震主者,往往不得善終。作為臣子,要時刻謹記自己的本分,不可驕矜自滿,目無君上。否則,即便有再高的功勞,也難逃失勢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