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處除三害》:為什麼課本上隻敢講一半?

作者:茶餘飯後
《周處除三害》:為什麼課本上隻敢講一半?

近日,中國台灣電影《周處除三害》火了。

電影沒怎麼宣傳,全靠口碑取勝。豆瓣8.1分,17萬人打出滿分。

主角叫陳桂林,以為生命将盡,決心除掉通緝榜上排在自己前面的兩大罪犯,借此揚名。

主角明明不叫周處,為什麼電影叫《周處除三害》。

細看之下,再次佩服老祖宗,源源不斷地給後人輸送養分。

電影劇情,和曆史典故“周處除三害”異曲同工,讀完,你就知道,電影名太妙了。

今天,儒風君想說的周處除三害,是曆史典故,而非電影。

1.

這是一個來自1700多年前故事。

周處出生在江蘇宜興的一個大家族。

父親叫周鲂【fáng】,任鄱陽太守。

官職很高,遺憾的是,周處小時候,父親就去世了。

周處像項羽。

力氣特别大,喜歡騎馬打獵。

沒事的時候,周處就經常騎馬到處玩耍,做了不少荒唐事,成了無賴。

久而久之,周處成了鄉裡的一個禍害,鄉親們都煩死他了。

周處走到哪裡,鄉親們都避着他,指指點點。

周處知道鄉親們讨厭自己,很失落。

誰都不想被人讨厭,周處也是。

他想改過自新。

這一年,風調雨順,收成特别好。

周處湊上前去,跟鄉親們搭話:“哎呀,今年豐收了,你們怎麼不大高興呀?”

鄉親們也是直接,歎口氣說:“我們這三個禍害沒有除掉,怎麼高興得起來呢?”

周處有點懵:“哪三個禍害呀?”

“南山有一個白額大猛虎,那長橋下有一個蛟龍,時不時出來吃人,再加上你,就是咱鄉裡三個禍害。”

周處一身的力氣,大手一揮,說:“這有何難,我去除掉禍害。”

鄉親一聽,激動得不行:“你要除了這些禍害,那可是我們一縣的大喜事啊。”

說幹就幹。

周處進了山,拉弓射箭,射死了兇猛的老虎。

而後,跳到水中,準備除掉蛟龍。

蛟龍實在太厲害,周處與蛟龍搏鬥,在水中浮浮沉沉,漂了數十裡路,鬥了三天三夜,還沒上岸。

鄉親們奔走相告:“猛虎死了,蛟龍死了,周處也死了。”

三害除了,鄉親們辦酒席,搞宴會,那叫一個高興。

沒想到,周處沒死。

他滿身血污,從河裡爬出來,帶着一身傷回家,準備接受鄉親們的表彰。

回到鄉裡呆住了:鄉親們正開懷暢飲呢?

“慶祝除三害。”

自己就是那第一害。

這時候,周處才知道,相比于猛虎和蛟龍,自己才是鄉裡最大的禍害。

人人都讨厭自己,周處很受傷,從這一刻起,他想做個好人。

周處就想找導師開導一下自己。

他來到蘇州,找陸雲陸機兄弟。

兄弟倆都是西晉著名的文學家,有“太康之英”的美譽。

周處來的時候,陸機不在,陸雲接待了他。

周處很坦誠,将自己的情況一五一十全告訴了陸雲。

最後,說了自己的想法:“我想改過自新,可是,我年紀這麼大了,怕也來不及了。”

陸雲說了一句孔子的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

勸浪子回頭。

隻要立志向善,就不必擔心美名不揚;一旦覺醒,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就下決心去做。

周處大為震動,從此改頭換面,好好學習,再也不幹出格的事兒了。

周處變了,鄉親們看他的眼神也漸漸變了。

周處的好名聲越傳越遠,成為賢良之人。

這就是《周處除三害》的曆史故事。

《晉書》記載了,《世說新語》中也記錄了。

後來,《周處除三害》進入國中國文課本。

“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讓儒風君印象很深。

改過自新,什麼時候都不晚!

這是中學時,老師教我們的。

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

但,周處後來怎麼樣了?

如果你是一個喜歡大團圓結局的人,下面這一段,建議不用看。

2.

周處的後來,曆史上記載得明明白白。

周處屬于東吳人,當時,孫權的孫子孫皓,是東吳的皇帝。

那時候,還沒有科舉制,做官基本靠推薦。

有個好爸爸,又有了好名聲,周處進入體制内。

一開始當的是校書修史的官,後來,周處成為執掌禁軍無難營的統兵官。

公元280年,東吳被西晉所滅,漢末三國割據的局面徹底結束。

周處從東吳人,變成了西晉人。

有一個叫王渾的,嘴很欠。

幾個聚一起喝酒,王渾喝多了。就對在坐的吳國人說:

“你們這些亡國之人,心裡難道不悲傷嗎?”

周處怼人功力見長,淡定地說:

“東漢末年,天下分崩離析,三國鼎立,你魏國首先被滅,吳國接着亡國。亡國悲傷,難道隻有一個嗎?”

王渾本是曹魏司空王昶之子,聽了這話,很是慚愧。

西晉滅吳後,周處在新平郡當太守。

新平郡,在今陝西彬縣,多民族聚居之地。

周處治理很有一套。

安撫少數民族,叛走的羌人也回來了,當地人民對他豎起大拇指。

在廣漢當太守時,這裡積累了很多的案件,甚至還有三十年的懸案。

周處仔細審理,妥善處置,人人折服,堪稱“晉代狄仁傑”。

周處老實、實誠,用俗話說,就是“認死理”。

在地方表現好,被調到中央,當禦史中丞。

禦史中丞,管監察的。

有人舉報梁王司馬肜【róng】,周處也毫不留情面地處理了。

要知道,司馬肜是司馬懿的兒子,是晉惠帝的叔祖。

司馬肜記恨在心。

這為周處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周處剛直的性格得罪了不少人。

元康六年,秦州和雍州的少數民族起兵造反。

消息傳到京師,朝臣們紛紛捧殺周處。

“周處,吳之名将,忠心又勇猛,這一次,該讓他去平叛。”

皇帝就派周處去。

伏波将軍孫秀,是之前的東吳宗室,知道這是個坑,周處此去必死無疑。

就勸周處:“你這一去,必定是個死。你就說母親年紀大了,辭了吧!”

沒想到周處豪氣幹雲:“忠孝不能兩全”。

禍不單行,周處将要出征,朝廷任命梁王為征西大将軍,周處成了他的部下。

周處心裡直叫苦:“這一去,兇多吉少。”

中書令陳淮是個明白人。

他上書皇帝:“梁王乃皇親國戚,赢了,得不到獎賞,輸了,也不會怎麼樣。還是派孟觀為周處前鋒,不然,梁王任周處為先鋒,一定會敗。”

皇帝不聽。

果然,梁王公報私仇。

派周處領五千士兵去攻打七萬敵軍。

周處還是忠肝義膽:“軍隊沒後援,必定失敗。我個人死不足惜,可國家不能蒙羞。”

梁王不聽,一再督促周處前進。

周處知道自己必死,騎馬望向敵軍,吟了一首詩:

去去世事已,策馬觀西戎。

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終。

他已經清楚自己的處境。

也許,他曾後悔:“應該聽孫秀的勸告,回到鄉裡,母親還在,鄉親們應該還會歡迎他。”

可是,開弓沒有回頭箭。

強敵在前,周處策馬迎敵。

戰争從早上戰鬥到晚上,彈盡糧絕,周處誓死不退,終于戰死沙場。

3.

從一個浪子,到官居廟堂的高官,到征戰沙場的英雄,周處的人生,可謂精彩。

周處死了,皇帝一聽,趕緊表彰,給官位,給錢,給地。

皇帝還很仁慈:“聽說周處的母親年紀大了,給藥、給酒又給米,希望她頤養天年。”

可那有什麼用,平安的兒子,勝過千萬良藥。

如果說,周處的前半生,是童話,那麼,後半生,就是悲劇。

前半生,适合年少時看。

後半生,中年後更有感觸。

但,“周處除三害”,是他人生中最高光的時刻。

宋代鄭思肖曾寫詩:

一朝周處奮英豪,三害皆除豈憚勞。

若是不能降自己,縱屠龍虎不為高。

除三害,除猛虎、蛟龍易,除自己難。

有人說:早知道浪子回頭是這個結果,還不如一直當個浪子。

浪子回頭沒有錯,隻是變幻的時局中,複雜的官場上,太過剛直,終究被小人算計,才有了悲劇的結局。

如果,周處激流勇退,回到鄉裡,當一個賢人,無憂終老,更好吧!

與其關注廟堂上高高的帝君,回到家鄉,含饴弄孫,承歡膝下,更有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