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藏佛教藝術叢書】《中國唐卡文化檔案·覺囊卷》

作者:文化志

原創:浙大漢藏中心 轉自:漢藏佛教藝術

【漢藏佛教藝術叢書】《中國唐卡文化檔案·覺囊卷》

【書名】《中國唐卡文化檔案·覺囊卷》

【總主編】馮骥才

【主編】謝繼勝

【副主編】王怡潇 王詩晴

【責任編輯】時雨 劉偉學 董建國 李文豔

【出版機關】青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12月

【開本】8開(965mm×635mm)

【字數】250千

【ISBN】978-7-5552-8793-3

分卷序

完整的、帶着溫度和氣息地保留非物質文化遺産鮮活靈動的全貌,是具有家國情懷和廣大視野的知識分子的理想和願望,也是從事民族、民俗研究的學者追求的目标。馮骥才先生主持的“中國唐卡文化檔案”項目,如同先生對大陸各民族古村落的保護計劃,也是功在千秋的宏偉設想,将活态藝術置于其賴以生長的自然與社會環境之中,儲存一個特定時代唐卡産生的具體形态,由此觀察非物質文化發展并形諸遺産的程序。

明清之際,随着代表藏傳佛教新理論的格魯派的興起,其他教派的傳播空間逐漸被壓縮,前期舊派如甯瑪派的傳播方式逐漸融合了苯教與民間宗教的成分,原本流行的薩迦派、噶舉派則以不同的師承演化為更多的支派;佛教教義闡釋體系與修習方式的變化也生發出一些後來被格魯派等視作異端的新的教派,如希解派、覺囊派等。為了弘揚本派教法,這些派别尋求在多民族交會地帶發展,例如早期希解派與西夏的聯系,覺囊派在康區的傳播等,其中覺囊派上承衛藏傳統在康區發展壯大,延續至今,其藝術風格更能展現藏傳佛教藝術的多元與變化,覺囊新舊唐卡的演變傳承,也更能表現漢藏藝術行進中的活态藝術特征,這也是《中國唐卡文化檔案》選擇覺囊唐卡作為個案的緣由。

覺囊派是藏傳佛教中一個非常特殊的派别,不墨守成規,能夠因循經典并根據自己的宗教修習實踐尋找教法的真谛,覺囊派“他空見”對中觀的解釋很大程度上基于本派僧衆教法修習的實踐。就藏族藝術史來說,覺囊派也有自己卓越的貢獻,充滿了獨創性,特别是覺囊派法主笃補巴·喜饒堅贊(1292-1361)建造的見聞解脫塔,首創14至16世紀藏族居住地流行的“吉祥多門塔”樣式,此後這一類型的大塔有江孜縣白居寺萬佛塔和昂仁縣日吾其寺金塔。見聞解脫塔内留存的壁畫,與夏魯寺14世紀前後繪制的五方佛壁畫風格有相近之處,但人物形象胸臂更加健碩,可以看作是覺囊派繪畫的源頭。覺囊派上師多羅那他(1575-1634)更是一位遐迩聞名的大學者,所著《印度佛教史》是中外研究印度佛教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書中對印度波羅藝術、緬甸蒲甘王朝時期的造像都有論述。多羅那他所著《後藏志》,記載了包括夏魯寺在内的後藏重要寺院的建寺曆史,并對各寺院殿堂的造像配置有所描述。此外,多羅那他胸懷再現佛陀勝迹建築的理想,在覺囊溝主持修建了達丹丹曲林寺,即今甘丹平措林寺。現今寺中仍保留了大量17世紀前後的壁畫,是藏族藝術融合漢藏青綠風格與後期尼泊爾紐瓦爾化的波羅藝術人物形體的傑出作品。平措林寺壁畫的佛菩薩造像既上承印度波羅藝術的神韻,擁有紐瓦爾樣式的世俗與妩媚,又彌漫着濃郁的中原地區元明時期青綠重彩的味道,與衛藏稍早的羊卓達隆寺和貢嘎曲德寺的漢藏藝術風格有聯系也有差別。佛菩薩造像身體比例頭部較小是平措林寺壁畫明顯的特征。這一時期覺囊派壁畫靈動而優雅的造像風格,我們或許能在蒙古地區流行的哲布尊丹巴金銅佛造像中體味到,這也是覺囊派與哲布尊丹巴系統相關聯的藝術佐證。

多羅那他為修習諸尊友善,專門編纂了著名的《寶源百法》(或稱《修法寶源》),客觀上建構了17世紀前後藏傳佛教的圖像學體系。見聞解脫塔和平措林寺現今留存的數百件石刻,大緻保留了當時的上師、佛、菩薩、本尊與護法造像的量度比例和形貌,這一批石刻作品或許是《寶源百法》的圖像實踐展示,也是覺囊派從吉祥多門塔、平措林寺壁畫至造像量度的藝術傳承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覺囊派自後藏祖庭遷移至藏區東部之後,早期的藝術傳統得以延續,并融入了18至19世紀康區的噶瑪嘎孜畫派,以具有鮮明辨識度的藝術風格引領了當地唐卡繪畫的風潮。唐卡繪畫作品以笃補巴和多羅那他等覺囊派高僧的生平事迹為繪畫題材,借鑒了當時流行的本生如意藤畫法,将藏區17世紀以來的叙事情節繪畫推向新高度:人物具有更強的寫實特征;畫面背景更多來自畫家的設計和創造;将繪畫所據文本以異常細密工整的烏尖體榜題安置在畫面上,繪畫技法受到康區八邦寺為中心的帶有浙派意味的嘎孜畫派的影響;在色彩運用上,利用地方顔料創造出一種有獨特風格、帶有厚重灰階的石綠色來表現青綠場景。

《覺囊卷》收錄有近十年來覺囊唐卡傳習所學員的代表作品,是吸納多方藝術流派的覺囊繪畫延續古老的傳承并在新的時代呈現的樣式。作品總體的印象是畫面清澈潔淨;上師、佛、菩薩、護法、度母等圖像形體量度準确,如法如律;唐卡使用的礦物顔料讓畫面色彩堅實穩定,繪畫色彩冷暖協調,溫潤和諧,色調對比過渡自然;畫面結構清晰,次元層次分明;線條流暢柔順,點觸擦不露痕迹。作品的總體風格分為兩類:一類源出于藏區東部噶瑪嘎孜畫派,受到南宋及明代浙派、宮廷繪畫青綠重彩的影響,有些作品創造性地将原本大片的青綠改為金黃色,人物形體吸收後藏拉孜縣平措林寺壁畫佛菩薩造像的特征,畫面構圖疏朗,上師、羅漢或大成就者題材采用不對稱構圖,在傳統用線技法基礎上,更加側重暈染皴擦技法;另一類是傳統單色唐卡如黑唐、紅唐的改進樣式,藝術家對泥金的運用出神人化,在單色勾線中略加幾種相近色彩的傍線淡染,進而形成單色平面唐卡的二維與多元效果,使得原本沉寂平面的黑、紅單色唐卡形成了一種縱深感。這是近年藏區唐卡藝術最有益的探索之一,也是善于創造的覺囊繪畫以時輪金剛黑唐為代表的繪畫技法發展的結果。

北宋畫家王希孟年僅18歲就創作出了令世人震驚的長達十餘米的青綠山水長卷《千裡江山圖》。有人質疑畫師這麼年輕如何能創作出如此宏大而精細的畫卷,看到本卷覺囊唐卡傳習所學員的畫作,我們可以相信宋徽宗的畫院确實培養出了王希孟這樣才華出衆的藝術家,青綠重彩山水的繪畫與唐卡的繪畫有相通之處。包括覺囊唐卡傳習所在内的藏區各地的唐卡畫院,能在倡導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産技藝的數十年間培養出一批技藝精湛的年輕藝術家,不隻是得益于各位敬業的優秀教師對學員悉心傳授技法以及學員之間的互相信任和激勵,也不僅限于來自社會各界的關愛與支援,更是我們這一批年輕藝術家不為市井的喧器繁華所困擾,甘于寂寞,以執着、笃定的精神緻力于藝術創作與研究的成果。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說,成為一名優秀的唐卡畫師,确實要付出畢生的精力。這些年輕藝術家用虔誠的心來繪畫,近乎苛刻地使用飽含活力的線條,用微細的筆尖點陣渲染出漸變的天空,用如絲的細筆描摹毛發與織物圖案的細節;較大尺幅、重在刻畫細節的唐卡,需要繪制數月甚至經年,更要時時注意畫面整體的協調與統一,畫面的繁簡疏密、色彩的冷暖與形體的凸凹,線條的前後一緻,這都需要在整個繪畫過程中保持穩定良好的心态,任何情緒的波動都會在畫面中留下痕迹。正如覺囊唐卡傳習所創辦者壤塘藏哇寺嘉陽樂住上師所說,繪畫唐卡如同筆端修習,是一個磨煉、調整、把握自己心性的過程,也可以說繪畫唐卡就是一種修習的實踐,心緒的散亂會在作品中留下痕迹。這也就是藏族唐卡的傑作為什麼大多出自高僧大德和大成就者之手,而藏傳佛教史上的大學者同時也是大藝術家的原因。

《覺囊卷》以文字和圖像記錄了明中葉以來從衛藏腹地輾轉至東部康區,一個具有悠久傳承史并能在新的時代不斷調适、改變,進而發展壯大的藏族藝術案例,也是《中國唐卡文化檔案》系列的一個縮影。

謝繼勝

2022年9月20日

目錄

【漢藏佛教藝術叢書】《中國唐卡文化檔案·覺囊卷》
【漢藏佛教藝術叢書】《中國唐卡文化檔案·覺囊卷》
【漢藏佛教藝術叢書】《中國唐卡文化檔案·覺囊卷》
【漢藏佛教藝術叢書】《中國唐卡文化檔案·覺囊卷》
【漢藏佛教藝術叢書】《中國唐卡文化檔案·覺囊卷》
【漢藏佛教藝術叢書】《中國唐卡文化檔案·覺囊卷》

向下滑動檢視

後記

《中國唐卡文化檔案·覺囊卷》從組織田野調查到編撰完成,今年已進入了第十個年頭!

2013年,中國民協馮莉老師介紹我參與馮骥才先生主持的“中國唐卡文化檔案”項目,并推薦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漢藏佛教美術研究所的應屆博士應聘天津大學馮骥才藝術學院。稍後,我參加了馮先生組織的項目說明會,當時考慮到我在北京,調查其他藏區的唐卡傳承缺少必要的條件,就申請了項目組設定的《拾零卷》的編纂。本卷要求從西藏、青海、四川、甘肅等主要唐卡傳承區之外,選擇有清晰傳承的個案進行調查編撰。2011年以來,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漢藏佛教美術研究所恰好與嘉陽樂住上師的覺囊唐卡傳習所有學術聯系,我們試圖在岩彩青綠山水與唐卡礦物顔料繪畫之間找到藝術創作融合的新亮點,研究所邀請上師到美術學院講座,師生對傳習所的情況有所了解,為此我們選擇了阿壩州壤塘縣藏哇寺覺囊傳習所唐卡繪畫作為《拾零卷》的一部分。

2014年7月8日至8月12日,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漢藏佛教美術研究所利用馮骥才先生國家社科基金委托項目的資助和嘉陽樂住上師的安排,成立了覺囊唐卡藝術考察組,由漢藏所謝繼勝和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廖旸研究員帶隊,前往四川阿壩州壤塘縣覺囊唐卡傳習所及周邊地區進行了一個多月的實地調查。第一批參加的同學有漢藏所王怡潇、王詩晴、王傳播、朱晶晶、陳箫音、梁雲雲,加入考察隊的還有中央美院美術史系吳天躍和北京大學文博學院黃雯蘭,漢藏所研究所學生賈維維和孟麗在完成青海海南、黃南等地新派唐卡調查後也彙入壤塘考察隊。此後,王怡潇2016年至2017年間四次前往壤塘調查;謝繼勝和中國民協唐卡項目組馮莉老師,以及王怡潇、浙江大學王瑞雷博士于2017年10月再次前往阿壩壤塘藏哇寺、确爾基寺、紮西日崗寺調查;中國民協馮莉老師、北京大學人類學系研究所學生張常煊在壤塘縣進行人類學田野調查期間,整理了确爾基寺布貼大唐卡傳承人的傳承技藝。馮莉對紮西日崗寺及周邊村落進行田野調查,梳理寺廟唐卡畫僧的傳承譜系及唐卡供奉習俗。

考察組成員從傳習所150多位唐卡學員入手,分頭通路學員本人和學員的家庭與直系親屬,力圖用藝術人類學方法記錄以唐卡為代表的藏傳佛教藝術在新的時代所呈現的活态樣貌,希望以此為契機建立連續的圖像檔案,追溯這些年輕藝術家的成長曆程。這些通路記錄作為唐卡文化檔案極具“檔案”價值的部分,是考察組從唐卡學員、教師各自生活史的角度對2014年前後唐卡遺産傳習程序的較為完整的描述,如同保留了非物質文化遺産特定時間的一個斷面。

在嘉陽樂住上師的安排下,謝繼勝、馬甯、王瑞雷、王傳播、廖旸等拍攝了藏哇寺、确爾基寺老舊覺囊唐卡,并對阿壩州其他的覺囊派寺院如賽格寺,紮西日崗寺等收藏的唐卡和相關文物進行了拍攝和記錄。

調查與編撰《覺囊卷》,也是培養藏族藝術研究所學生的極好機會,為此,首師大博士生王怡潇選擇了《多羅那他圖文傳記唐卡的釋讀與研究》作為論文題目,王詩晴以《平措林寺石刻造像研究》作為碩士論文題目,讨論多羅那他圖像學體系的理論與實踐,喜愛攝影的陳箫音則以通路拍攝資料為主,完成了藝術人類學的碩士論文,并以拍攝的圖集舉辦了個人的攝影展。

《中國唐卡文化檔案·覺囊卷》的完成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首先要感謝覺囊派第四十七代法主嘉陽樂住上師。正是上師的安排,我們得以對傳習所進行了系統的調查,也正是上師的協調,才使我們有可能拍攝到收藏在各個寺院的覺囊唐卡。上師數十年來也一直安排寺院的團隊為我們拍攝相關作品,提供了大量的資料,沒有上師與寺院的協助,《中國唐卡文化檔案·覺囊卷》的編纂無法完成。要特别感謝馬甯老師這些年來一直與我們密切合作,本圖集很多圖版,都是藏哇寺馬甯老師拍攝和整理的;感謝忠德上師,喜多師傅,多讓師傅在我們考察組通路壤塘時提供的協助;感謝确爾基寺睿智謙和、與時俱進的登德多吉活佛為我們安排拍攝寺院收藏的唐卡;感謝阿壩州馬爾康市紮西日崗寺能周上師安排我們通路寺院;感謝旺青甲、僧格、丹尼、紮西拉姆、卓卻、僧智擔任考察組的口語翻譯;感謝卡廬藝術陳百忠先生提供覺囊唐卡作品。此外,還要特别感謝調查期間居士林竈房為考察組員做飯的大姐龐珊、央金達姆和壤塘姑娘格桑梅朵。

上海金澤工藝社梅冰巧居士為傳習所的學員開啟了一扇面向浩瀚大海的窗戶,提供了諸多幫助,讓我們大家感念在心;青島出版社申堯總編,劉偉學、時雨編輯為《中國唐卡文化檔案·覺囊卷》的出版盡心盡力,時時督促,特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覺囊卷》的具體分工情形,如下面的表格所示:

序言 謝繼勝
第一章 王怡潇、謝繼勝
第二章 謝繼勝、王怡潇
第三章 張常煊、馮莉
第四章

王怡潇、王詩晴、王傳播、梁雲雲,朱晶晶、陳箫音、張常煊、吳天躍、黃雯蘭、廖旸;

記錄稿整理:王怡潇;

審讀:任赟娟

第五章

王怡潇、王詩晴、王傳播、梁雲雲,朱晶晶、陳箫音、張常煊、吳天躍、黃雯蘭、廖旸;

記錄稿整理:王怡潇;審讀:任赟娟

第六章 王詩晴
第七章 附錄一:孟麗;附錄二:王怡潇;附錄三:王怡潇、謝繼勝;附錄四:王詩晴
圖版攝影 謝繼勝、馬甯等
作品圖版甄選與說明 王怡潇、王詩晴
後記 謝繼勝

需要說明的是:經過數年的調查與研究之後,我們發現覺囊唐卡的相關文獻和作品數量不少,完全可以獨立成卷,向項目組彙報并經中國民協唐卡工作會議通過後,本卷名稱由《拾零卷》改為《覺囊卷》,這樣更加名正言順。

唐卡文化檔案《覺囊卷》的編撰,與我們以往的漢藏藝術史研究并不完全相同,通路的主要對象是一座學校性質的唐卡傳習所,實地通路與田野調查要花費大量精力,需要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好在我們的帶隊老師和同學都有些許民族學、人類學的背景,并得到四川省級非遺傳承人、傳習所創辦者嘉陽樂住上師的大力協助,時至今日,留駐我們腦海中的仍然是傳習所150多位唐卡班學員清澈的眼神和真摯的笑容,為他們留下特定時代的記憶,是考察組工作的最大成就。

《中國唐卡文化檔案·覺囊卷》近十年編纂的時間似乎很長,但對于馮先生設想的文化檔案而言,僅僅是大陸各民族非遺記錄的一個瞬間。

願吉祥!

謝繼勝

2023年1月17日

考察掠影

【漢藏佛教藝術叢書】《中國唐卡文化檔案·覺囊卷》

視訊錄制中的采訪嘉陽樂住上師

【漢藏佛教藝術叢書】《中國唐卡文化檔案·覺囊卷》

部分傳習所學員合影

【漢藏佛教藝術叢書】《中國唐卡文化檔案·覺囊卷》

考察隊員們正在采訪唐卡班學員

【漢藏佛教藝術叢書】《中國唐卡文化檔案·覺囊卷》

考察途中的合影

【漢藏佛教藝術叢書】《中國唐卡文化檔案·覺囊卷》

考察隊員陳箫音攝影:杉木初和她的朋友

【漢藏佛教藝術叢書】《中國唐卡文化檔案·覺囊卷》

考察隊員陳箫音攝影:剛剛謝幕的男孩女孩們

【漢藏佛教藝術叢書】《中國唐卡文化檔案·覺囊卷》

考察隊員陳箫音攝影:正在畫唐卡的學員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