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石碩主編:《康藏史(古代卷、近代卷)》出版|202404-53(總第2689期)

作者:喜慶的陽光khq

以下資訊轉自鳴沙,特此緻謝。

石碩主編:《康藏史(古代卷、近代卷)》出版|202404-53(總第2689期)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康藏史(古代卷、近代卷)

石碩 主編

298.00元|精裝·1028頁

ISBN:978-7-5228-1988-4

後 記

本書是我主持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最終成果。從2010年立項,2019年結項,同年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到今日即将付梓,這一過程長達十四年,猶如一場馬拉松長途跋涉,其中的艱辛、忙碌、喜悅、沮喪、锲而不舍、冗長等待、焦慮等,每一個時刻都是曆史,都值得銘記。

往事如風,回眸十四年,點一支煙,淡然一笑。成果即将出版之時,有兩個感受很強烈。第一,真切感受到做完一件事的輕松,終于可以長長地舒一口氣。第二,特别感謝我的研究團隊十四年來對我始終如一的信任與支援。沒有他們,該成果不可能完成。在此,謹向他們中的每一位深深緻謝!

此書是以曆時九年才完成,是因為難度超乎我們的想象。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牽頭、九十多位學者參與完成的《西藏通史》,曆時十四年。但《西藏通史》的主幹并不涉及康藏地區。康藏地區亦稱“康區”,指青藏高原東部地處橫斷山脈地帶整個操藏語康方言的藏族分布地區。“康”在藏語中是“邊地”的含義。該“邊地”異常遼闊,跨青、川、滇、藏四個省區,包括三個自治州(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和昌都市。康藏地區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但是青藏高原向東傾斜的一個地理連接配接和過渡地帶,更是藏族同西南衆多民族接觸交往的區域,同時還是曆代中央王朝與西藏地方之間的連接配接樞紐和橋梁地帶,是治藏前沿地區。人們常說“穩藏必先安康”,即源于此。清代、民國時期,這裡是一片風雲之地,發生了許多牽動全國、令人矚目的重大事件。然而,這樣一個地區,卻一直缺乏一部系統梳理其曆史脈絡的通史性著作。之前雖有涉及該區域的“史話”類書籍出版,但一是流于簡單,二是多為局部性,并未涵蓋整個康藏地區。要對這樣一個在地理、文化和社會形态上處于“邊地”但又極為重要的連接配接與過渡地區的曆史脈絡進行系統、全面梳理和勾勒,難度可想而知。難度最大的,一是學界之前的研究相對薄弱,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無前人的研究架構可資參照;二是涉及地域廣大,資料零散匮乏,很多局部區域的曆史在文獻記載中阙如;三是該區域曆史上無固定政治中心。這三點,均給康藏地區曆史脈絡的梳理、研究帶來極大難度。故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常有“第一個吃螃蟹”的感覺。慶幸的是,我及研究團隊中不少人自20世紀90年代起即從事藏彜走廊研究,這一研究為我們最終完成《康藏史》提供了重要支撐。

如今,《康藏史》終于要“醜媳婦見公婆”,同廣大讀者見面了,心中略感忐忑。有兩點或可成為我們的底氣:一是我們是認真做的,不敢有任何懈怠和馬虎,并竭盡了全力;二是盡管書中有不少“可商”和有待完善之處,所梳理的是一個粗線條曆史脈絡,但卻是首部對康藏地區曆史脈絡進行系統梳理、研究的著作,其基礎性、開拓性毋庸諱言。通過對康藏地區曆史脈絡的系統梳理,不僅可以清晰地認識藏族同西南各民族之間廣泛而深厚的聯系,同時對曆代中央王朝如何通過康藏地區實施對西藏地方的經營和治理,也會有更透徹的認識和了解。這或許正是《康藏史》的價值與意義所在。

令人倍感欣慰的是,2019年《康藏史》作為民族學唯一一項成果,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為“國家級高端學術品牌”,入選成果是“反映目前大陸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前沿、展現相關學科領域最高水準的學術力作”。這是一份崇高榮譽。2023年該書又榮獲四川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這對我們是莫大的鼓勵,是對我們研究團隊多年來锲而不舍、艱辛付出的高度肯定。

本書是一個集體成果,榮譽屬于大家。各卷及章節承擔完成人如下:

《康藏史(古代卷)》

第1—3章,第4章第1、3節,第5章:石碩

第4章第2節:王鑫源

第6章:羅宏

第7、8章:李志英

第9章第1—3節:劉歡

第9章第4節:石碩、鄒立波

第9章第5—7節、第10章:王麗娜

第11—12章:玉珠措姆

《康藏史(近代卷)》

第1章:王志

第2—3、10、12—13章:鄒立波

第4—7、9、11章:王海兵

博士生閻翠、潘曉曈參與第8章的部分工作。

我要特别感謝我的學生兼助手鄒立波副教授。他協助我做了與課題相關的大量工作。他樸實無華、踏實精進的學風,為課題的順利完成助力良多。

我還要特别感謝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曆史學分社社長鄭慶寰先生及其編輯團隊對本書出版所給予的重視和支援。為編輯該書,提升編輯品質,他們編輯團隊專門購買了一套多達8卷13冊的《西藏通史》。其職業精神和敬業态度令人感佩。在此,謹向鄭慶寰先生及其編輯團隊表示衷心感謝和敬意!

最後,我想表達的是,世界無比美好,我們當永遠以感恩和謙卑之心來面對世界。為此,感恩每一個為《康藏史》提供過幫助的人。他們是:郝時遠先生、周偉洲老師、麻國慶教授、喜饒尼瑪教授、黃維忠教授、張雲研究員、劉正寅教授、王川教授、周源研究員等,以及許多我不知姓名的專家學者。目前民族類著作出版殊為不易,該書能順利出版,必定得到許多人的支援與肯定。在此,我謹代表課題組,向他們表示誠摯感謝和崇高敬意!

石碩

2023年12月17日于川大江安花園寓所

石碩主編:《康藏史(古代卷、近代卷)》出版|202404-53(總第2689期)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康藏史(古代卷、近代卷)石碩 主編298.00元|精裝·1028頁ISBN:978-7-5228-1988-4

内容簡介

本書是首部全面、系統勾勒和呈現康區整體曆史面貌的通史著作。基于康區曆史基本脈絡及特點,分“古代卷”“近代卷”兩冊。康區又稱“康藏”,是藏族傳統三大曆史地理區域之一。該區域地處橫斷山區,是青藏高原與川西平原、雲貴高原的重要連接配接地帶,既是藏族同西南各民族密切接觸交往的地區,也是曆代中央王朝經營和治理西藏地方的通道和關鍵區域之一。本書以通史體例,将康藏曆史置于曆代中央王朝、西藏地方及漢藏民族交流互動之中,系統梳理和呈現了該區域的曆史發展脈絡。通過對康藏地區曆史發展脈絡的梳理,我們不僅可以更清晰地認識西藏以及青藏高原各民族同内地的政治交往、貿易往來和多民族文化交流,同時對了解藏族逐漸融入中華民族的曆史軌迹會有更清晰的認識。本書是一部集資料與研究成果之大成的康藏史基礎性著作。

主編簡介

石碩,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民族史、藏彜走廊、漢藏關系史等。出版《西藏文明東向發展史》《藏族族源與藏東古文明》《青藏高原碉樓研究》《藏彜走廊:文明起源與民族源流》等14部學術專著,發表學術論文160餘篇。

目錄

古代卷

第一章 康區在藏族三大傳統區域中的特點與地位

第一節 藏族的地域特點

第二節 關于藏族三大傳統區域

第三節 康區的範圍與地理環境

第四節 康區的社會面貌與人文特點

第五節 學術界對康區的認識與研究

第二章 7世紀以前的康區曆史源流

第一節 舊石器時代康區的人類活動遺迹

第二節 新石器時代康區的大型聚落遺址

第三節 康區新石器文化與黃河上遊的淵源關系

第四節 康區石棺葬文化與白狼部落的聯系

第五節 從“白狼歌”語料看康區部落的族系面貌

第六節 7世紀以前康區部落與衛藏的聯系和交往

第七節 隋代康區的附國及與白狼的繼承關系

第三章 吐蕃王朝的崛起與東擴

第一節 吐蕃王朝建立與康區部落狀況

第二節 松州戰役與吐蕃進兵川西高原

第三節 吐蕃在劍南西川的戰事與進兵路線

第四章 吐蕃對康區部落的役屬與聯盟

第一節 吐蕃對康區部落的役屬與控制

第二節 吐蕃在康區的活動遺迹

第三節 吐蕃佛教向康區的傳播

第五章 從分裂時期到元朝統治下的康區

第一節 “吐蕃遺種”:青藏高原東部的人群整合

第二節 後弘期藏文文獻中的“康”及其内涵

第三節 元朝在藏區的行政區劃與藏地“三區”的形成

第四節 “參蔔郎之亂”與“朵甘思宣慰司”設立

第五節 朗氏家族對康區的征服與統治

第六節 康區“人區”稱謂的緣起與背景

第七節 “黑頭矮人”與“六氏族”傳說:對康區部落的整合

第六章 明代康區政教格局的發展與演變

第一節 明廷在康區的建政與分封

第二節 木氏土司向康南地區的擴張

第三節 15—16世紀格魯派在康區的發展

第四節 蒙古土默特諸部向康區的滲透

第五節 明代貢道南移與康區地位上升

第七章 康區白利土司的興起與覆滅

第一節 對白利土司相關史料記載的甄别

第二節 白利土司世系與地望

第三節 白利土司的興起及其宗教态度

第四節 白利土司與格魯派交惡及其覆滅

第八章 和碩特蒙古入據康區

第一節 罕都征伐康區與格魯派勢力向康區發展

第二節 罕都與格魯派關系的破裂

第三節 木虎年事件

第九章 清廷經營康區與治藏重心向康區轉移

第一節 吳三桂叛亂與清廷介入康區

第二節 “西爐之役”與清廷控制打箭爐

第三節 泸定橋建成與打箭爐的興起和繁榮

第四節 “打箭爐”:漢藏交融下的地名、傳說與信仰

第五節 “驅準保藏”中清廷對由打箭爐入藏道路的開拓

第六節 清廷對由滇入藏道路的開拓

第七節 川藏道開辟與清廷治藏重心的南移

第十章 雍正時期全面控制康區與康藏劃界

第一節 清廷阻止羅蔔藏丹津叛亂向康區蔓延

第二節 和碩特蒙古勢力在康區的終結

第三節 清廷在康北地區大規模設定土司行動

第四節 雍正時對藏區行政界域的劃分

第十一章 七世達賴喇嘛移駐康區惠遠寺

第一節 七世達賴喇嘛在理塘的轉世及認定

第二節 “衛藏戰争”與七世達賴喇嘛移駐惠遠寺

第三節 達賴喇嘛的駐錫地——惠遠寺的修建

第四節 達賴喇嘛駐錫惠遠寺及返藏情況

第十二章 清代的“瞻對問題”與工布朗結在康區的崛起

第一節 工布朗結崛起的曆史源頭:雍正至乾隆朝的三次瞻對之役

第二節 西藏助剿工布朗結與瞻對歸藏

第三節 駐瞻藏官的構釁與康區糾紛

第四節 瞻對歸屬之争

參考文獻

索引

近代卷

第一章 外國教會在康區的傳教活動與清末教案

第一節 外國教會在康區的傳教與發展

第二節 清末康區的教案

第二章 清末川藏邊務與經營川邊的轉折

第一節 丁寶桢督川期間的川藏邊防籌議

第二節 錫良與清末經營川邊政策的初步形成

第三節 鳳全經邊與巴塘事變

第四節 川邊戰事與川滇邊務大臣的籌設

第三章 趙爾豐經略川邊

第一節 “平康三策”與“經邊六事”

第二節 川邊改土歸流與德格土司争襲案

第三節 改流建省之議

第四節 清末川邊新政的實施

第四章 北洋政府時期的川邊事務

第一節 西藏、川邊政局與民初川滇軍西征

第二節 西征中止後川邊地區的局勢演變

第三節 防區制背景下的川邊戰事

第四節 中英關于川邊與西藏劃界的談判

第五章 20世紀30年代西藏與康、青兩地的戰事

第一節 大白事件:第三次康藏糾紛的源起

第二節 國民政府派員赴康區與藏軍談判

第三節 地方勢力主導下的康藏、青藏戰事

第四節 大金寺僧人的安置問題與康藏糾紛的解決

第六章 九世班禅返藏與康藏局勢演變

第一節 九世班禅在内地的活動及噶廈政府的反應

第二節 班禅返藏行程的推進與康藏局勢的演變

第三節 九世班禅行轅與“甘孜事變”

第四節 班禅返藏與國民政府康藏邊政之檢讨

第七章 康南地區的頭人勢力與社會治理

第一節 康南地區頭人勢力的興起及其活動

第二節 統而難治:民國前期的鄉城縣政

第三節 曾言樞宣撫與康南地區社會治理

第八章 紅軍長征途經康區與博巴政府的建立

第一節 紅軍長征入康及其在康區的活動

第二節 博巴政府在康區北部的建立

第三節 紅軍的民族政策及其與康區群眾的互動

第九章 西康建省與劉文輝的治康經邊政策

第一節 格桑澤仁的西康省制實踐

第二節 劉文輝主政西康與西康省的建立

第三節 省制化程序中的西康省界問題

第四節 “建設新西康”:劉文輝的治康經邊政策

第十章 劉文輝主政西康期間的建設舉措及其成效

第一節 軍政整饬與制度建設

第二節 經濟建設與改善民生

第三節 整理佛教與興辦教育

第十一章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康區的建立

第一節 西康省藏族自治區的成立與康區民主改革

第二節 西藏昌都總管府在康區西部的統治及其終結

第三節 西藏和平解放程序中的康區

第十二章 康區:近代漢藏交流的紐帶

第一節 “留藏學法團”與康區高僧在内地的講經傳法活動

第二節 康區的商業貿易及其發展

第三節 康區的漢藏互動與文化交融

第十三章 近代康區的社會文化變遷

第一節 “利美運動”與康區苯教的新發展

第二節 康區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第三節 近代康區社會的日常生活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點選

編輯:周暢

審校:宋榮欣 李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