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75年,印度為何敢繞過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吞并錫金?

作者:舊時樓台月

1975年,印度悍然地吞并了位于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錫金,這一舉動在當時引起了全球關注。然而,印度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行為,美蘇兩國卻不約而同的視而不見,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衆所周知,印度對于鄰國領土一直觊觎。印度在獨立後,一直尋求擴大自身影響力,尤其是對周邊的鄰國領土,如錫金,有着明顯的野心。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印度曾大量侵占大陸領土,在被教訓了一頓後,不得不放棄了不切實際的想法,又将貪婪的目光瞄向了錫金。

錫金的戰略價值不可忽視,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處印度東北部和南亞腹地中間,而且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相對脆弱的政權,使其成為印度眼中的一塊肥肉。

而且印度對東北部向來控制薄弱,在當時印度本土與東北部的聯系依靠一條狹窄的走廊,而錫金恰好靠近這條走廊,如果錫金一旦倒向别國,整個印度的西北部就有可能淪陷,到時候印度很可能會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态,這是印度不願意看到的。

如果錫金成為印度的一部分,那麼這條走廊的寬度就會被拓寬好幾倍,印度的東北部就會更加穩定,這也是印度想要兼并錫金的主要原因。

1975年,印度為何敢繞過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吞并錫金?

此外,印度一旦拿下錫金,既可以鞏固其在南亞的戰略地位,又可以防止外部勢力滲透,并可能借此機會樹立自己在南亞大陸的霸主地位。

錫金在當時是一個隻有幾千平方公裡的小國,人口也僅有幾十萬,國力極其微弱。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錫金曾多次遭到到外國侵略,19世紀末期,錫金徹底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上世紀四十年代,印度獨立以後,錫金雖然也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但卻未能成為獨立國家。1949年,印度軍隊強行進入錫金,次年12月,在印度的威逼下,錫金不得不淪為了對方的“保護國”,至此,錫金徹底被印度控制。

印度倒行逆施的行為自然會引起錫金群眾的不滿。自1968年開始,錫金國内相繼爆發反印示威,這使得印度感受到了威脅,于是便加緊了侵略錫金的腳步。1973年,印度悍然出兵,對整個錫金實行了全面占領,同時強行解散了錫金政府。

1975年,印度為何敢繞過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吞并錫金?

兩年後,印度操縱錫金議會通過決議,廢黜錫金王室的統治地位。不久後,錫金又搞了一次所謂的“全民投票”,根據印度公布的統計資料,大部分錫金群眾願意成為印度公民,從那之後,錫金便完全并入了印度的版圖。

雖然有所謂的“議會決議”和“全民投票”,但明眼人都知道,印度這明顯是欲蓋彌彰。是以,印度宣布将錫金納入自己的版圖後,國際社會對此議論紛紛,但出人意料的是,美蘇兩個大國卻表現出了預設的态度。

我們先來看一下當時的國際背景,美蘇冷戰正處在巅峰期,兩大超級大國在全球範圍内争奪勢力範圍,對于南亞地區的控制尤為重視。作為南亞最大的國家,印度成為了美蘇兩國争相拉攏的對象,雙方都不想得罪印度,是以對于印度兼并錫金的行為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而且錫金對于當時的美蘇來說無關緊要,這樣一個小國對于他們來說自然沒有任何價值。更何況當時美蘇忙于争霸全球,對于這類事自然是無暇顧及。是以,美蘇兩國沒有任何反應也就不足為怪了。

1975年,印度為何敢繞過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吞并錫金?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當時錫金的外交受到印度控制,是以并沒有加入聯合國,也沒有被大多數國家所承認。沒有外交自然也沒有朋友,是以在印度兼并錫金後,除了大陸,沒有國家願意就此事譴責印度。

值得一提的是,大陸曾是國際上唯一承認錫金的國家,印度将錫金變成了所謂的“錫金邦”後,大陸也一直不予承認。

總的來說,印度兼并錫金是其國家利益、戰略布局和國内政治氣候互相作用的結果。這一舉動暴露了印度想要稱霸南亞的野心,同時也揭示了冷戰時期國際關系的微妙與複雜。盡管曆史已經翻頁,但這段往事為我們提供了深入了解當代國際關系變遷的重要視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