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甲辰龍年說崇龍民俗 ——《蘭水耄耋讀書劄記》

作者:使用者公孫奴陳繼共

陳鏡清 撰文

甲辰龍年說崇龍民俗 ——《蘭水耄耋讀書劄記》

龍在大陸古代的曆法、紀年和天文上還表示生辰、生肖和乾空的星号。古代的幹支紀年法是從大陸傳統的紀年法引伸出來的,人們習慣把以公元紀年的方法叫陽曆,而把大陸傳統的紀年法叫農曆、夏曆或陰曆。而農曆就是用“天幹”和“地支”來表述的。天幹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總稱: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西、戌、亥的總稱。天幹和地支通常都是用來表示次序的符号。

甲辰龍年說崇龍民俗 ——《蘭水耄耋讀書劄記》

用天幹、地支紀年,就是依次把這兩組符号各取一個字,一一搭配起來。這樣從甲子年到癸亥年,正好是60年一個循環,稱為60花甲子。為了便于記憶和推算,人們便用12種動物來與12地支相對應,每年用其中一種動物來做為這一年的屬相,既形象又生動。在這60個花甲子中,屬于龍年的有5個年頭,即:戊辰、庚辰、壬辰、甲辰、丙辰。這種“幹支”紀年法,傳說在黃帝軒轅氏時代已經出現了,流傳至今,仍在沿襲使用,可見其生命力的強盛。

甲辰龍年說崇龍民俗 ——《蘭水耄耋讀書劄記》

在古代,一晝夜分為12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于現在的2個小時。古人根據他們對動物出沒時間的認識,把12個時辰配了12種動物,傳說早晨7~9時,是群龍興雲作雨的時候,就把這段時間稱為屬龍的“辰”時,在一年12個月中,把萬物生發的春三月屬龍的月份。12生肖是表示人所生的那一年的年份,又稱12屬相,它也是從大陸傳統的紀年法引伸出來的。在12生肖圖中,第五生肖便是龍。

甲辰龍年說崇龍民俗 ——《蘭水耄耋讀書劄記》

天文學在大陸具有悠久的曆史,早在殷商時代,古代天文學家就将天上的若幹星星分成28個星區,即28宿,用以觀測月亮的運作和劃造季節,并把28宿按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合為四大星官,把東方想象為龍。春秋時期,大陸五行學說盛行,又将天球分為五宮并配以五色,東宮仍然劃定為龍,并配以青色,稱為“東宮青龍”(又稱蒼龍)。在河南南陽的漢畫陳列館内便有“東宮蒼龍星座”畫象石圖案,由一條極為生動的龍和18顆星以及刻有玉兔和蟾蜍的月亮組成。

甲辰龍年說崇龍民俗 ——《蘭水耄耋讀書劄記》

在許多有關龍的傳說中,還蘊藏着深刻的内含,鯉魚跳龍門就是一例。傳說古時黃河流經三秦地區的龍門,水流很急。每年春末,有大批鯉魚從大江大海遊來,争相跳躍龍門。登龍門,雲雨蔽天,天火大作,鯉魚的尾巴被天火燒掉,魚就變成了龍。唐李白《贈崔侍禦》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即出此傳。後世以“登龍門”比喻得到有力者的緩引而提高了身價。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世俗與神奇、平凡與偉大之間可以互為轉化的辯證觀點。在大陸有些地區,每當喜慶日子和傳統佳節,還常常演出鯉魚跳龍門的民間舞蹈,充滿吉樣歡快的氣氛。

甲辰龍年說崇龍民俗 ——《蘭水耄耋讀書劄記》

春節和正月十五元宵節,大陸有很多地方有舞龍的習俗。舞龍的起源有悠久的曆史,在宋人吳自牧著的《夢梁錄》中,記述南宋臨安(今杭州)元宵上燈的情景說:“……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之狀”,以此推算,舞龍距今至少已有700年曆史了。人們是以要舞龍,也和祈求天上神龍管好人間雨水有關,希望神龍保佑風調雨順,以得五谷豐登。舞龍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布龍、闆凳龍、紙龍、草龍、段龍、竹龍等。

甲辰龍年說崇龍民俗 ——《蘭水耄耋讀書劄記》

解放後,舞龍這項民間舞蹈藝術有了很大的提高和發展。每當舞龍時節,人們鬧哄哄,熱騰騰,都為舞龍而喜慶。有的舞龍,全長50米,龍頭高3米,用竹篾鐵絲紮成骨架,龍鱗花斑,工藝精巧。每節花身中燃點蠟燭,燈連燈,人挨人,一條長龍渾然而成。龍眼裝置大電筒,友射強光,威風凜凜,昂頭直飛而起,帶動着五光十色的龍身,在火鏡和鞭炮聲中,巨龍伴随着鑼鼓聲響的節奏,左右翻卷,淩空騰飛,不僅動作豐富,技藝高超,而且舞動的速度,幅度大,一氣呵成。 甲辰新正看驕陽淩空正漸漸西辭,預示新歲已啟,望珍惜晚晴,不負韶華,頤壽可期。

甲辰龍年說崇龍民俗 ——《蘭水耄耋讀書劄記》

作者簡介:

陳鏡清,中國老教授協會會員,廈門老教授協會國學專委會學術委員。職稱進階記者,原閩南日報進階編輯。《周恩來墨寶》主編!周恩來研究會研究員,中國徐霞客研究會學術委員,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研究員。

甲辰龍年說崇龍民俗 ——《蘭水耄耋讀書劄記》

本文作者陳鏡清先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