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小低年級,千萬别用這4種教育方式,容易把孩子推向深淵!

作者:方圓教

記得一位作家說過:

“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太可怕了。”

父母養兒育兒,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模樣,然而現實中,很多父母都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就要避開這4種教育方式,不要誤導了孩子。

國小低年級,千萬别用這4種教育方式,容易把孩子推向深淵!

包辦教育

有些父母,覺得孩子什麼都做不好,不會洗衣服,不會收拾書包,不會完成一份漂亮的手抄報。

于是一邊訓斥孩子太懶太笨,一邊直接上手幫孩子做好所有事情。

父母的心思很容易了解,總是覺得孩子做不好,做得太慢,更怕孩子做錯,或者弄傷自己,幹脆自己把所有事情打點好。

包辦的根源,在于父母對孩子的不信任、不放心、不正當的愛。

于孩子而言,本該自己做的事情,他是有心學着去做的,卻被父母搶去了機會,他是希望自己能夠做好的,卻被父母一再打擊。

到最後,從迫于無奈接受父母的包辦,到完全離不開父母的包辦。

一個長不大的孩子背後,一定站着一對不願放手的父母。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全國4萬多名家長和孩子進行了家庭教育狀态調查,發現:

家長讓孩子做家務,孩子成績優異的比例為86.92%;

家長認為“孩子隻要學習好,做不做家務都行”,孩子成績優異的比例僅為3.17%。

做家務的孩子和不做家務的孩子,是截然不同的。

不僅僅是做家務這件事情,孩子經常動手,自己事情自己做,他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質都明顯優于同齡人。

父母不再包辦,放手讓孩子嘗試和成長,孩子才真正得到進步的空間。

國小低年級,千萬别用這4種教育方式,容易把孩子推向深淵!

包庇教育

許多熊孩子不守規矩,言語上缺乏邊界感,甚至經常與别人發生沖突,為他人帶來困擾。

當孩子犯錯後,父母的第一反應不是教育,而是包庇。

“他還隻是個孩子,怎麼能夠怪他?”

熊孩子的調皮,至少可以說他“不懂事”,但熊家長的放縱,确實令人反感。

在教育過程中,父母的三觀出了問題,會讓孩子誤入歧途。

2020年6月,4個孩子劃傷40多輛豪車,家長拒賠150萬,還說“孩子沒錯,該負責的是物業”。

2019年10月,大連13歲男生行兇殺害10歲女生,父母幫他擦掉血迹,被起訴後表示絕不賠償道歉。

2018年8月,德陽女醫生被兩個13歲男生冒犯,雙方發生沖突後被男生家屬鬧到機關,不堪輿論壓力自殺。

……

父母包庇孩子,一時的不忍心,有可能造成一輩子的禍患。

人們總是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的三觀來自于父母,孩子對是非對錯的認識,同樣來自于父母。

當父母一再包庇孩子,孩子就不知道自己犯了錯,更不知道自己本應為這樣的行為付出代價,接受懲罰。

簡言之,父母的涵養決定了孩子的教養。

不管孩子是不是小,是不是不懂事,都要讓他正确認識這個世界,認真做好每一件事。

言傳身教勝過任何教育,父母做好榜樣,不再包庇,不再忽視,能夠更好地教育孩子。

國小低年級,千萬别用這4種教育方式,容易把孩子推向深淵!

高壓教育

很多家長羨慕别人家孩子的好成績,去向他們的家長請教經驗時,那些家長卻搖頭擺手:

“我從來不管他的學習。”

“他的學習,從來不用我們操心。”

懷疑對方隻是不想分享經驗的父母,回家後對孩子更嚴格,卻發現适得其反——孩子的成績更差了,對學習也更讨厭了。

真正的好成績,從來不是靠高壓教育得來的。

在2020年聯考中,湖南省一對雙胞胎學霸分别考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一時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他們的父親說,自己的文化水準不高,教不好孩子,那就用心陪伴和談心。

很小的時候,他就注重給孩子養成好習慣,習慣打好了,以後的學習就不用操心了。

等孩子到縣城上學後,他每個周末都會坐2個小時班車趕到學校,和孩子談心,陪他們學習。

“我想知道他們在學校的動态,也想讓他們感受到自己不是在單獨奮鬥,他們背後有我,有力量!”

打壓是出不了狀元的,父母的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把他比作一張白紙,那麼父母就是着筆者。

想讓孩子有好成績,那就給他培養好習慣,想讓孩子有理想,那就帶他體驗不同的生活,想讓孩子有自律,那就做好他的榜樣。

真正高品質的教育,是用心的陪伴。

真正高品質的陪伴,是陪在孩子身邊指導學習成長,走進孩子心靈做他的精神引路人。

國小低年級,千萬别用這4種教育方式,容易把孩子推向深淵!

快樂教育

之前很流行一句話:快樂教育,是教育最大的騙局。

很多家長隻看到了“快樂”,忘記了教育,一味地縱容孩子“開心就好”。

孩子不愛學習,逃課曠課,家長就說反正還小,讓他玩吧,至少有一個完整快樂的童年。

孩子不願意吃苦,但凡遇到一點點困難和挫折就退縮,家長任由孩子說放棄就放棄。

“隻要快樂不要教育”隻是自欺欺人,實際上,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在社會上根本沒有競争力。

教育,從來就不是一件輕松快樂的事情。

但能夠從學習中得到樂趣,得到成就感,然後持之以恒地繼續投入到學習中,這才是「快樂教育」的真正含義。

德國父母雖然奉行快樂教育,但他們堅持一個原則:适度滿足孩子,卻不會放縱孩子。

在實施快樂教育前,先跟孩子強調規則,讓孩子從規則中找到界限感和安全感,不至于迷失方向。

重視培養孩子的生活技能和社會常識,讓孩子全面發展。把生活與學習結合起來,孩子就不會覺得學習很枯燥。

快樂教育是可行的,但一定要以「教育」為前提,建立在「規則」之上。

我們不能讓孩子變成隻知道死讀書的“考試機器”,更不能讓孩子一無所知地長大。

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孩子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快樂地成為有修養、有學識、有見解、有主見、有能力的人。

繼續閱讀